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1章 海與星的接力

十年后的深秋,“深海數據中心”的玻璃穹頂第一次結上霜花時,陳星正在調試新一代深海傳感器。二十二歲的她穿著白色實驗服,發尾別著枚銀色的星星發卡——那是用當年挪威寄來的金屬片熔鑄的,背面還能摸到馬里亞納海溝等高線的刻痕。

“星姐,北大西洋的赤潮預警升級了。”實習生小李舉著平板跑過來,屏幕上的紅色警報正沿著洋流軌跡蔓延,“AI模型預測七天內會影響蘇格蘭漁場,需要啟動應急響應嗎?”

陳星調出“深海時鐘”的擴展系統,那些曾分散在海溝的節點已演化成覆蓋全球的監測網絡,此刻正將海水溫度、鹽度、浮游生物密度等數據源源不斷匯入中樞。“激活張工的‘生態鏈算法’。”她敲擊鍵盤,“讓所有相關節點進入聯動模式。”

系統響應的瞬間,數據中心的大屏突然亮起淡綠色的數據流。那是張工生前未完成的研究——通過分析三十年來的海洋食物鏈數據,預測生態災害的擴散路徑。此刻,算法正根據實時數據修正軌跡,在赤潮前方畫出一道虛擬的“隔離帶”。

“周老師在蘇格蘭漁場架設的微生物投放裝置,剛好能覆蓋這個范圍。”陳星放大海圖,那些由退役鉆井平臺改造的設備正在閃爍,“通知他們按算法給出的時間窗口投放,誤差不能超過十分鐘。”

小李盯著屏幕上跳動的倒計時:“這算法真神了,連潮汐漲落的影響都算進去了。”

“是爺爺們當年埋的‘伏筆’。”陳星摸著發卡輕笑,“爸爸說張爺爺總在代碼里藏‘時間陷阱’,比如這個算法的基礎參數,其實是用2018年那場臺風夜的海水數據校準的。”

數據中心的長廊里,掛著十七位工程師的肖像,陳明的照片放在張工旁邊,鬢角已經有了白發。他現在更多時候待在觀測站,帶著孩子們用簡易設備監測近海生態。上周陳星去看他時,老人正蹲在沙灘上,教一群小學生辨認退潮后礁石上的藤壺——那些藤壺的分布密度,恰好能印證“深海時鐘”傳回的淺海環流數據。

“挪威科考站的老安發來賀電。”周磊推門進來,手里拿著份打印件,“他們用我們的算法成功預判了北冰洋的冰山漂移路線,救了三艘漁船。”他指著文件末尾的簽名,“看,這是他孫女的名字,跟你一樣帶個‘星’字。”

陳星的目光落在大屏角落的小窗口上,那里正播放著馬六甲海峽的實時畫面。王總早已滿頭白發,正帶著漁民清理近海的塑料垃圾,他身后的打撈船側面,印著“深海時鐘協作單位”的字樣。去年他捐出了所有轉型收益,成立了“海洋修復基金”,第一筆款項就用來給非洲的漁村配備了簡易監測設備。

“赤潮預警解除!”小李的歡呼聲打斷了她的思緒。大屏上的紅色區域正在收縮,綠色的“隔離帶”里,微生物投放裝置的工作曲線與算法預測完美重合。蘇格蘭漁場的實時畫面里,漁民們舉著手機拍攝海面,原本渾濁的海水正慢慢變得清澈。

數據中心突然響起一陣輕柔的提示音,這是“深海時鐘”的特殊功能——當全球節點的數據達成某種和諧平衡時,會自動播放一段聲波,那是用十七位工程師的生日日期轉換成的頻率。此刻,這段像風鈴般的旋律里,還混進了座頭鯨的鳴叫聲——是南極科考站新加入的聲吶數據。

陳星走到穹頂下,抬頭望著玻璃外的星空。十年前父親說過,海底的星星會跟著月亮走,跟著魚群走。現在她知道,那些星星還會跟著每個守護海洋的人走——跟著挪威老安的孫女在冰原上安裝傳感器的腳印,跟著非洲漁村孩子記錄海水溫度的筆記本,跟著王總打撈垃圾時留下的船轍。

手機震動了一下,是父親發來的照片。沙灘上,孩子們用貝殼拼出了一個巨大的時鐘圖案,時針指向海面,分針指向星空。照片下方有行字:“張工說,最好的時鐘,是一代接一代的人。”

陳星把照片設成屏保,轉身時瞥見小李正在給傳感器貼標簽,標簽上畫著個小小的笑臉——和當年父親藏在代碼里的表情符號一模一樣。穹頂的霜花在燈光下融化,水珠順著玻璃滑落,像天空給大海的回信。

深夜的觀測臺,陳星調出“深海時鐘”的日志。最新一條記錄來自她自己:“今日,第1024位志愿者接入系統。”日志下方,自動生成了一張星圖,所有志愿者的IP地址化作光點,在虛擬的海面上連成星座,而星座的中心,正是馬里亞納海溝的坐標——那里,張工的鈦合金銘牌正隨著潮汐輕輕顫動,像在為這場跨越時空的接力,打著永恒的節拍。

主站蜘蛛池模板: 美姑县| 德保县| 家居| 句容市| 湘阴县| 黄梅县| 平阴县| 庆城县| 特克斯县| 黔江区| 长汀县| 延川县| 江津市| 淮滨县| 紫云| 海伦市| 洞头县| 朝阳市| 贺兰县| 电白县| 墨玉县| 梓潼县| 家居| 岳池县| 正宁县| 三江| 墨脱县| 分宜县| 泸水县| 庄河市| 屯昌县| 威海市| 瓦房店市| 新宁县| 泗洪县| 阿坝| 桐梓县| 华蓥市| 扶余县| 泾川县| 怀来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