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新入宮的小太監們開始在敬事房學習宮里的規矩。
本來沒有敬事房給小太監教規矩的道理,一直都是小太監跟著自己師父,慢慢學、慢慢悟去。
可當今皇上乾隆事兒多又較真兒,有感于歷朝宦官之禍,專門發了條圣諭,必須向太監教規矩,這叫知法懂法,才能守法不犯法。
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敬事房總管和內務府大臣一商量,那么多規矩,認真教起來,得到猴年馬月,敬事房又不是尚書房。還是派個筆貼式過來,給新入宮的小太監們念圣訓讀規矩吧。
從順治朝到乾隆朝對太監的圣訓,以及相關的幾十本規矩念一遍,不管小太監能不能聽懂,他們算是遵旨交差了。
用形式主義來對抗官僚主義,是老祖宗傳下來的優良傳統。
敬事房二進院里,內務府的筆貼式正給新入宮的小太監念著《逃走太監分別治罪條例》:
“……太監初次逃走,自行投回者,責六十板,減俸五錢及賞銀一年;”
“初次逃走被抓獲,或兩次逃走俱系自行投回者,均責六十板后,發往吳甸鍘草一年……”
內務府的筆貼式一邊念一邊往下瞟,小太監們聽得直打哈欠。
不過筆貼式沒看到,站在角落里的李想越聽越精神,越聽眼睛越亮。這哪是學規矩,這分明是向自己傳授系統攻略啊!
筆貼式接著念道:“太監逃走兩次,內有一次是自行投回者,責一百板后,發往吳甸鍘草一年半;”
“兩次逃走均系被抓獲者,責一百板后,發往吳甸鍘草兩年……”
筆貼式也心里叫苦,這才剛開頭,后面還有《太監犯賭治罪條例》《太監和女子自戕自盡分別治罪條例》《太監私藏軍器治罪條例》《太監偷竊官物治罪條例》《宮中現行則例》《宮殿監處分則例》《各處首領太監等處分則例》《總管內務府治罪條例》……
他端起案上的蓋碗,喝口高沫潤潤喉,翻頁的時候故意不小心跳過了兩頁,然后接著念。
“……太監逃走三次、四次、五次者,無論是自行投回,還是被抓獲,俱責一百板后,發往吳甸鍘草三年、四年、五年不等……”
趙貴站在李想身邊,忍不住小聲吐槽:“這怕是要念到逃跑一萬次,在吳甸鍘草五百年!”
李想卻聽出另一層意思:逃跑懲罰規定的這么詳細,說明什么?說明太監逃跑的人多!
逃跑人多說明什么?說明內務府他管不住!
歷史上,清代因為太監逃跑問題越來越嚴重,乾隆朝開始專門設置抓捕逃跑太監的機構——內務府番役處,番役們本領高強,按照捕獲太監的人數領取獎勵,儼然變成大清宮廷“賞金獵人”。
內務府番役處辦的最有名的案子,是成功抓獲偷盜皇后金冊的太監。當然,因為這件事過于離奇,以至于有人懷疑這是乾隆自導自演的案件。
李想下定決心,有機會一定要逃跑試試……
前面還挺正常,繼續聽下去,李想感覺越來越不是味了。
念到《太監偷釣園庭魚蝦治罪條例》,偷釣魚蝦比逃跑罰的還重……
李想忍不住感慨:太監的命是真賤啊!皇宮中的魚蝦都比太監命貴!
念到《太監和女子自戕自盡分別治罪條例》,宮廷嚴禁自殺,如果發現自殺,一律斬首……
李想滿臉問號:這到底是想讓人死,還是不想讓人死?
筆貼式嘴角已經開始出沫了,他擦擦嘴,站起身,開始念歷代皇帝對太監的圣訓:
“朕觀古來太監良善者少……”
“太監原屬陰類,其心性與常人不同……外似謹厚,中實叵測……”
“太監等乃鄉野愚民,至微極賤,得入宮闈,叨賜品秩,已屬非分隆恩……爾等當自揣分量,敬謹小心,常懷畏懼,庶幾永受皇恩,得免罪戾……嗣后爾太監等各自凜遵制度,恪守名分……”
李想徹底無語。從順治開始,這些清朝皇帝沒事兒喜歡罵罵太監,來彰顯自己的賢明。
制造太監的是你們,厭惡太監的也是你們,皇帝是真不要臉!
李想總結下來,清朝太監就是“三無”職業:無人權、無保障、無前途!
怪不得太監大多心理扭曲,就是海綿寶寶被這么社會性系統性歧視,加心理生理雙重虐待幾十年,他也陽光不起來啊!
紫禁城的規矩比天上的星星還多,這些規矩,不過是為了保證皇帝可以不守任何規矩——所有的禁忌,只為凸顯皇帝的特權。
李想目光堅毅:通過學習這些規矩,他不守規矩的念頭愈發堅定了!
就在筆貼式第四次跳頁的時候,胡亮點頭哈腰的引著十幾個太監走了進來,這些都是各宮的宮殿監,也就是首領太監。
今年是乾隆三十年,剛過完元宵節,乾隆就奉著太后,領著后妃下江南巡游去了。
眼下各宮沒了主子,太監們難得能松口氣。知道敬事房有新太監到,首領太監們早早過來挑人。
清宮里有句老話:“夠不夠,三千六”。
是說按照宮規,太監編制滿額是三千六百人,但有清一代,從來沒到過這個數。尤其是乾隆朝,太監缺額格外大。
沒辦法,就沖著那摞比李想現在個子還高的規矩,太監的非戰斗性減員比例就下不來。
敬事房內,胡亮叫停筆貼式的念經,向孩子們提問:“都記得了么?”
不指望小太監記住,只是通過提問,看反應分出個高低優劣,各宮首領來挑人,這也是每年的慣例了。
對于胡亮的提問,小太監們均欠身稱是,胡亮自然不信。他指向隊伍里最高的小太監,命道:“你,重述一遍。”
個子最高的就是趙貴,他一直在跟李想吐槽,能記住就見鬼了。
但趙貴在外面混過,腦子活,眼珠子提溜一轉,道:“條例太多,我只記住了千萬不能逃跑,千萬要守規矩,千萬要聽話!”
首領太監們聞言都笑了,都是人精,趙貴那點兒小心思一眼就看透。但也算難得,小小年紀,這場面不慌張,還能耍小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