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義語氣更加堅決:“王總管!您也聽到了,法師們說不只是翊坤宮,阿哥所也受到了影響。
這分明是有人圖謀不軌,謀害皇后、謀害皇嗣,甚至可能會謀害皇上!”
王成斜覷著比自己還老的王守義,哼地冷笑一聲道:“趙公公這背駝了幾十年,黃土都蓋到脖子了,怎么突然就挺起來了?”
“自然是因為一腔忠義!”王守義滿臉視死如歸,大義凜然:“咱們做奴才的,哪能替主子做主!這樣的大事不上報,總管您是不想惹事還是別有所圖?!”
王成聞言,心中生出一片殺機:“那就去向三和大人稟告吧。”
“不妥!”王守義根本不上當,三和昨天避而不見,八成是和王成這伙人站在一起了。找三和,豈不是自尋死路。
內務府五位總管大臣,三和、高恒、金簡、德保、傅恒。
三和不能找;
高恒跟著乾隆南巡了;
金簡因為十一阿哥的原因,一向和皇后對著干;
德保立場不明……
王守義下定決心,斬釘截鐵道:“這樣的大事,必須找傅中堂!”
王成臉色更加難看,變得香灰一樣又青又暗:“傅恒大人?中堂日理萬機,這事情還沒有頭緒,不好打擾!”
王守義半步不退:“既然沒有頭緒,就更要請傅中堂給拿個主意!
皇后、皇子都出了事,您現在壓著事情不上報,敢保證乾清宮就沒有符咒嗎?”
王成恨得牙癢癢,你個老不死!
王守義緊張得手心都是汗,你個老陰登!
四目交匯,針鋒相對,火花四射。
偏胡亮不長眼的湊過來,對王守義呵斥道:“王公公,這翊坤宮的宮人數目不對啊!你趕緊把人召集起來,我們好帶走審問。”
王守義冷笑道:“剛才還說帶人去詢問,現在已經變成審問了嘛。”
王成氣得揪住胡亮耳朵:“問,問個屁!去軍機處請傅中堂!”
王守義好歹是皇后宮里的首領太監,過去是老實又窩囊,但人家真硬起來,上綱上線,王成也無計可施。
胡亮不敢喊疼不敢躲,強忍著問道:“嗻,請傅中堂去?”您老倒是把話說明白,請傅恒去哪啊?總不能來后宮吧?
王成手下又轉了一圈,胡亮耳朵已經被揪出血了,王成一字一頓道:“內!務!府!”
“嗻!嗻!”胡亮連聲答應,趁機救下耳朵,跑了出去。
胡亮不敢耽擱,一路小跑到乾清門,沒注意耳根的血慢慢順著臉流淌下來。
軍機處就在乾清門外面,和侍衛值廬僅有一墻之隔。但就這一道墻,就分開了后宮和前朝。
乾清門以北是后宮,宮女太監可以自由行動。
乾清門以南是前朝,宮女不能去,太監要去辦事,必須向乾清門侍衛遞身份牌子、登記說明事由,許可后方能出去。
胡亮一路跑過來,出了層油汗,用手一抹,和耳朵流下來的血混在一起,滿臉是血。
福長安正在乾清門和侍衛吹噓自己早上在尚書房的英勇表現,就看見一個滿臉血的太監沖他跑了過來。嚇得他一蹦三尺高,躥到廊柱后面躲起來。
納蘇肯冷哼一聲,拔出腰刀,領著兩個侍衛,向胡亮走去。
胡亮被刀光一閃,噗通跪在地上:“大人饒命!我是奉王總管之命,去軍機處請傅中堂!”
原來是場烏龍。
福長安從廊柱后面探出腦袋:“找我阿瑪干嘛?”
有機會討好富察家的人,胡亮求之不得,竹筒倒豆子,把翊坤宮發現符咒、三教會診,王守義執意請傅恒做主的事全抖落一遍。
“翊坤宮發現符咒?”福長安眼皮一跳,他立刻聯想到傅恒對自己的交待,想到納蘇肯的滿臉怨氣。
福長安眼珠子滴流亂轉,這幾天的事情,看起來東一榔頭西一棒槌的,但都和皇后有關系……
想到這里,他對胡亮道:“我帶你過去!”
軍機處是軍政機密所在,雍正時就嚴格規定,除了軍機處的人,外人不準進入,侍衛太監都不行。
福長安召喚守在門口的軍機章京,讓他進去把傅恒請出來。
這一下就出了岔子,軍機章京只認得福長安,沒留意后面跟著的胡亮,還以為是福長安來找他阿瑪。
軍機章京進去稟告:御前侍衛福長安求見傅中堂。
軍機處里,“喜報紅旌”的御匾下,傅恒正和劉統勛、阿桂等軍機大臣開會。
乾隆不在京城,所有政務都要多轉一手,軍機大臣們的工作量直接翻倍。
聽到福長安求見,傅恒眉頭緊皺。他四個兒子,福靈安、福康安、福隆安、福長安,就這個小兒子福長安,文不成武不就也就算了,還貪財好色膽小如鼠,不知給他惹了多少禍。
傅恒忙得焦頭爛額,擺手不耐煩道:“讓他在外面等著!”
這會一開就是一個時辰。
傅恒開完會才想起來福長安,猛得起身,竟有些耳鳴腿軟。他連忙扶住門框,一側身,跌坐在門邊的椅子里。
阿桂過來給傅恒遞了杯茶,勸道:“為了新疆烏什叛亂的事兒,您幾天沒合眼了。
如今折子終于擬好了,還要等皇上批復。中堂先回府歇息吧。”
傅恒接過茶,苦笑道:“主子雄才大略,咱們這些做奴才的,哪敢偷懶停歇。”
他今年才四十出頭,就已經頭發花白,體虛氣喘,看起來比他五十多歲的姐夫乾隆還老。
單論榮寵,無管是以后的和珅,還是前朝的張廷玉、鄂爾泰,都無法和傅恒相提并論。
傅恒20歲的時候還只是御前侍衛,27歲時就已經拜保和殿大學士、領班軍機大臣,銜太保,授一等忠勇公。
文政、河務、兵事、錢糧、明刑……哪里事繁任巨,都有傅恒一力料應,且是待人誠摯有禮,循禮有體。
乾隆南巡,放心把京城交給他,還給他加了總管內務府大臣、領侍衛內大臣、步兵統領的職銜。
如今這宮里宮外,軍政大事全都要他過眼經手。
注:《宮中則例》:“皇太后例應官女子十二名,皇后例應官女子十名,皇貴妃例應官女子八名,貴妃例應官女子八名,妃例應官女子六名,嬪例應官女子六名,貴人例應官女子四名,常在例應官女子三名。凡各宮女子至二十五歲俱令出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