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旅游科長
- 重回1980,從旅游業開始
- 衣錦還鄉啊
- 2374字
- 2025-08-11 11:25:23
向導就是導游,在旅游界,無證導游被稱作野馬。
當然,這是八十年代初,野馬這個“職業”因為技術要求過高,還未出現。
而李炎擔心的是,當前的紅線在哪里?是否能私自與外賓長時間地接觸?
這些念頭暫時壓倒了掙外快的想法。
他搖搖頭,以上班的理由拒絕了。
“那太遺憾了。”
“還能再見面嗎?”潔茜卡又問。
“有緣千里來相會?!崩钛椎α艘幌?。
英語中沒有緣分這個單詞,李炎用的是中文音譯,潔茜卡似懂非懂地望著她,重復著:“Yuan?”
“咔嚓。咔嚓?!?
馬修用拍立得給李炎和潔茜卡留下了兩張照片。
照片左下角有橙色的日期,整張照片彩色不算鮮艷,有種朦朦朧朧的感覺,不過李炎覺得不耽誤自己的帥氣。
這時,列車員扯了下李炎的衣角:“采訪完了嗎?”
“嗯?!?
李炎盡力了,至于稿件要怎么寫,就與他無關了。
聽完李炎講述采訪的內容,列車員才透出一口氣。
“小李啊,幸虧有你?!彼牧讼吕钛椎募绨?。
兩名老外終于坐下去休息,經過一個早上的緊張折騰,他們也有些疲憊。
餐車的乘務員端上包子和豆漿,由列車長指示,免費贈送給外賓。
李炎看著熱騰騰的包子直咽口水,正想過去蹭口飯,卻被葉二哥給拽走了。
“妹夫,你知道這是啥錢?”
葉二哥興奮地露出手里的美金。
列車員也跟了過來,原來他們倆都得了老外的小費,不過每人只有20美金。
“20美金?那是多少錢?”葉二哥問。
“按現在的匯率算,大概五十塊錢人民幣吧。”
葉二哥的眼睛一下睜大了,五十塊錢人民幣,都夠買半頭豬了啊。
“這下回家有的吹了?!?
列車員卻磋磨著手里的鈔票說:“小李同志,是你想辦法保護了外賓,又為我解決了工作上的困難,這感謝費我拿著臉紅啊。
“要不,要不這錢還是你拿著?”
列車員猶猶豫豫地伸出手,手里死死攥著錢。
李炎笑著把他的手推開:“都是為人民服務,我不過舉手之勞,倒是你這個列車員,處理事情的經驗豐富,要不是你及時叫來乘警,怎么保證大家的安全?這錢,你應得的?!?
葉二哥也在旁邊說:“對啊,都有功勞,這錢你要是不拿,我也不好意思拿了?!?
列車員這才把錢揣進兜里。
又對李炎說:“我叫江大海,我愛人也在機務段貨運處工作,以后有什么事,盡管來找我?!?
李炎求之不得:“海哥,有事我可真來啊?!?
“沒問題?!?
兩人一見如故,為了打消江大海對自己會英語的疑問,李炎撒謊說,他曾經跟一位高中女同學的父親學習過英語。
“高中女同學的父親?他是什么工作單位?怎么會英語?為什么要教你呢?”江大海竹筒倒豆子問了一長串。。
李炎只得說:“我那女同學姓郝,叫郝向南。主要是下鄉的時候,我負責牛棚的工作,看在同學一場的份上,我給郝向南的父親送過飯。那時候,晚上都閑的慌,就跟著學了點外語?,F在,她父親已經調回京城了?!?
“哦。”江大海張大了嘴巴,“她父親是……”
“對,就是他?!崩钛捉財嗔嗽掝}。
郝這個姓不多見,都知道是誰。
其實當年的李炎挺自卑的,話都不敢跟郝向南說,怎么可能跟他父親學外語,現在也是萬不得已,才搬出這個救兵。
趁江大海腦子還沒轉過彎,李炎把合市高中畢業證,下鄉的軍馬場給他開的介紹信,自己的檔案,以及丹市絹紡廠的招工審批表等統統拿出來,給江大海過目。
江大海一樣一樣都仔細看過,證件真實,他心里的疑慮自然也就打消了。
聊著聊著,火車進站了。
李炎趴在窗口往外望。
光禿禿的站臺上,“丹桂站”的站牌隨著車輪碾壓鐵軌的巨響以及灰藍色調的人流落入眼簾。
***
火車站臺還是露天,上午十點的太陽晃得人刺眼。
只有外賓站臺上搭有涼棚。
丹桂市外事辦公室簡稱市外辦,下屬的旅游科李科長正在涼棚底下走來走去,不時用手絹擦著汗。
1978年后,丹桂市作為國家首批對外開放的五個城市之一,旅游事務由市外辦統籌管理。
市外辦下屬的旅游科負責接待外賓、管理涉外酒店和旅游資源開發。
直到1985年,市政府才將旅游管理職能從市外辦分離,單獨設立市旅游事業局,作為專職管理旅游行業的行政機構。
等了一會,未來的旅游局局長、現任李科長突然停下腳步。
進站的火車開始陸續下人。
他整了整白色的確良襯衣,手絹攥在手心里都要擰出水來。
都說這外國人喜歡講皿煮字由,米國記者的作風果然奔放,明明跟著團隊入境,半路居然自己跑了。
要是在火車上出了什么事,他這科長也該回家種紅薯了。
“科長?!?
洶涌的人群里有人喊了一聲。
李科長看清來人,趕緊招手:“小王。”
科員小王氣喘吁吁地跑過來。
他邊跑邊把手里的折扇打開,到了李科長面前,就立馬給李科長扇風,自己滿頭大汗也沒當回事。
“科長,余教授到了,剛好趕上車到站,等著接外賓呢。”
謝天謝地,總算找到一個會英語的。
李科長拿手絹撣了撣汗。
忍不住埋怨:“京城那邊就該派個翻譯過來,明知道咱們的人手不夠,要不是余教授肯幫忙,這回非桶簍子不可?!?
“說是那邊的翻譯也不夠呢。”小王陪著笑說。
“現在誰的翻譯夠用?”
李科長甩了下手絹。
“咱市里,連翻譯、導游、借用的老師一塊算上,會外語的人總共不超過五十個。
這兩年,旅游的人數是越來越多,今年到現在光外賓就來了三萬多人,一下子比前兩年多了四、五倍,哪哪都缺人,我這科長難哪?!?
八十年代初,國家外語人才緊缺,首都外事辦都招不到人,何況是丹桂這個小城市。
“別人不知道,我還不知道嗎?”小王手上的折扇不停,“國家需要旅游業,可咱們地方上的困難太多了。不光是翻譯,賓館咱們也缺呀,不然報紙上也不會登著,‘丹桂山水甲天下,來到丹桂住地下’,床位不夠,那也只能打地鋪?!?
“但話又說回來,”小王頓了下,“科長,你常教育我,要辯證地看待問題,所以我認為,有困難不一定是壞事。”
“哦?”
李科長瞅了小王一眼。
小王說:“科長你看,就這么大的困難,外賓還越來越多,掙的外匯也是蹭蹭往上漲,看今年數字,沒辜負大領導的期望。都說縣官不如現管,主管旅游的干部如果不行,這成績怎么能迎難而上呢?”
李科長吹著小王扇過來的涼風,嘴角微微露出笑意。
“行了,別說那些沒用的。外賓自己從京城過來,火車上亂的很,小王,待會把列車員給我叫過來,我問問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