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撫恤金(求追讀)
- 1984:從破產川渝小蜀開始
- 枷鎖者
- 2036字
- 2025-08-30 23:00:32
半個月后。
方初的撫恤金到賬了,確實是10000元整,分毫不差。
其余人。
撫恤金或許沒有那么高額,但也是一筆豐厚的收入,足夠支撐起這個家庭很久,很久……
很久了……
也許,那些金錢。還是貧困家庭,孩子們上學的學費,如若沒有這筆錢款,他們都不知道要怎么度過那段昏暗無日的時光。
換句話來說,撫恤金就是底氣。也是能提供給孩子們有學可上,有書可讀……
減少貧困孩子。
輟學概率。
可惜……
這筆撫恤金治標不治本,有些家庭只會大肆揮霍無度,沒幾天便花消殆盡。通常也是這些沒有學可上的根本,如若父母們可以重視學業,可以在孩子們身上花費心思,最后也不至于這樣。
當然。
想要治本,還需授人以漁,而不是授人以魚……
這樣。
才可以解決,大多數困境。
下一刻。
李東喚醒了他:“方哥……方哥,漁村那邊來消息了……”
“我們,要不去看看……”
原來,早在幾天前,方初收到了漁村的信件,還是陳良生寄來的。信件上的內容,主要講述了漁村賭魚莊,被人匿名舉報了,直接轟動了當地官方人員的注意,想要一鍋端了。
好巧不巧。
那日,他恰好在人群中,還讓便衣人員抓了個正著。
審問過后。
禁關了七天,還通知了家屬……
而寄這封信件,主要的目的便是,想讓方初告訴他的家人,他在里面安然無恙,不用太過擔心他的安危。
他生活得很好。
真的很好。
方初點頭:“走……”
鄉村的山澗小道上,拖拉機轟鳴而響,齒輪聲音噠噠作響,司機卻不是那個人……
“你是……”
“看這樣子,你們很面生?。 ?
這是李東第一次來漁村,之前跟隨方初來的是楊小娜,不經意間有些好奇環顧四周:“方哥,這里就是你們來的地方?”
“山青水秀,倒是個好地方?!?
司機撇撇嘴,不以為意道:“這里還能有啥好的?除了山便是水……”
……
很快。
兩人便到了漁村,還是熟悉的環境,還是熟悉的人們。
不少孩子,幫襯著父母。
稍微條件好的,孩子們手捧著書,津津有味的閱讀起來,手里活還是忙碌不停。正所謂是窮人的孩子早當家,一心二用已是常態。
久而久之。
已經成為了,生活的習慣。
方初兩人繞過眾人,來到了陳良生家里。大門是緊鎖著的,屋子里似是沒有人,估摸著出海打魚去了。
緊接著。
隔壁房屋傳來動靜:“誰??!”
“誰在門外啊!”
方初淡淡道:“老奶奶,您還記得我了么?上次來的……”
言罷,老奶奶拄著拐杖走出門,步伐顫顫巍巍的,臉上皺紋遍布:“原來是你啊……過這邊來坐坐良生媳婦不在,出遠門去了……”
“她去哪里了?”
方初疑惑。
老人頓了頓:“還能去哪里了?要不是良生那小子賭博,她也不至于帶著孩子下娘家了……娘倆也沒有個人照應,希望能平安到家吧!”
“奶奶,那她娘家……”
“進來說……”
老人拄著拐棍,腳步虛浮走入房屋,方初兩人緊隨著老人步伐。剛進入房屋,便瞧見整棟房屋是由瓷磚搭建的,構造非常的不牢靠,而且角落里還滴嗒著水滴。
看其樣子,應是多年未曾修繕了……
李東提問道:
“奶奶,這房子年久失修,您暫且居住的還習慣么?怎么不考慮修繕下房屋?”
方初附和:“是啊!”
“陳良生,他倒是有些錢款的,不至于還不能修繕個房屋錢都出不了……”
許久。
老人碎碎念:“是我讓那孩子別修的,浪費那冤枉錢干嘛?!”
“能住就行,我不挑剔?!?
見狀。
李東欲言又止,剛想準備脫口的話語,此刻也竟然有了些語塞,望著方初頓感不知所措。后者立馬會意道:“奶奶……”
“我們此次前來,就是告訴您兒子沒事……過幾天應該能回來,您也不用太過擔心他了。還有是他給您老留的錢款,雖然不是很多卻也是份心意?!?
說著,方初從口袋里掏出來了,三張皺巴巴的大紅鈔票硬塞給了老人,起初老人不好意思也沒收取,隨后見兩者僵持不下,索性抽了兩張連連說已經足夠了。
其實。
那三百元,是方初自掏腰包出的。他實在不想眼睜睜看著一個老母親,苦等兒子的艱辛。那份艱辛幾曾何時,他也切身體會過。
不止體會過,還感同身受過。
那種滋味……
確實不好受……
離開老人居所后,李東心中頓感珍惜,那些曾經他所習以為常的事情,放在這里卻是那些人遙不可及的夢想。
人往往,有階級化。
貧窮與富裕。
思想上也有巨大的變化,例如富人會用錢去生錢,注重以后的利益。反觀窮人消費沒有頭緒,注重眼前的利益。
兩者。
宛若一道天塹鴻溝,阻斷了掌握財富密碼的鑰匙,這也導致了有錢人會更有錢,窮人也只會日漸貧窮,流浪四處甚至活生生餓死。
當思維。
被枷鎖禁錮。
人們只會墮落為行尸走肉,再無絲毫的利用價值。
情況。
兩極分化,極其的嚴重。
“看來……我們之前過的都是些,什么的神仙日子……”
李東不禁感慨道。
許久。
方初這才開口:“珍惜吧!這里孩子都沒有學可上,更沒有人能約束他們,沒人可以教導他們課本上的知識,全憑自覺學習?!?
“嗯……”
“這還是對于學習好的,熱愛學習的孩子們,而那些不愛學習,調皮搗蛋的孩子們,未來的出路在哪里,誰也無從知曉。”
“或許……”
“有天,你所遇見的,便是當年那個吃不飽飯的,讀不上書的孩子……也許他們長大以后也會悔恨當年沒有讀書,更沒文化水平。”
“更會痛恨他們父母,可那又如何呢?事實已然發生了,我卻無力改變……”
“更無法改變。”
“那便隨波逐流……”
“興許?!?
“哪天,自會相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