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利群不是煙嗎?
- 重生1984,我在首都收四合院
- 海上驚雷
- 2139字
- 2025-08-21 08:30:00
蘇立昌出去了不到二十分鐘,就回來了。
“你們縣已經把文件遞交給計劃處了,我也簽字了,但是還有一系列的手續要走,你去和計劃處對接一下。”
“蘇主任,謝謝。”
蘇立昌點了點頭,目送劉世廷離開了他的辦公室。
“六百多分,前途不可限量啊,難得的是沒有書呆子意氣,難得,難得啊。”
劉世廷離開蘇立昌的辦公室,去供銷社招待所住下后,耐心等著王建軍的消息。
劉世廷躺在床上,仔細分析了整個過程。
一旦進入了省供銷社系統,最大的難題不是銷售,竟然是產量。
雖然劉世廷跟蘇立昌保證產量能供應的上,但是劉世廷重新計算一遍之后才發現,每個月兩百萬瓶的產量,非常難。
除非采取工業化或者流水線的方式進行。
那就要對全村的生產模式進行大規模改造才行,不是一天兩天能完成的。
“只能全村人拼了命的干了,也別打魚了,都炸魚吧。”
晚上五點半,王建軍回來了。
他把計劃處處長和財務處處長都約出來了。
計劃處處長龍立輝、財務處處長葉敏學,還有一個計劃處的女辦事員,叫倪慧珍。
吃飯的地方并不高級,是新開的一個私營小飯店。
三人到飯店的時候,已經晚上六點半了。
“龍處,葉處,倪主任,我介紹一下,這位就是我們縣三官莊的,叫劉世廷。”
“龍處,葉處,倪主任,歡迎歡迎。”
龍立輝笑道:“聽說你和我們蘇主任認識?”
“認識認識,我表姐叫田玉梅。”
王建軍看了劉世廷一眼,狗日的真會給自己臉上貼金,他早就打聽清楚了,劉世廷就是和田建康的二女兒是同學,再沒其他的關系了。
“哈哈,大水沖了龍王廟,咱們一家人不認識一家人了,金海和小田結婚的時候,我還去了呢,當時立群部長也回來了。”
劉世廷愣了一下,立群部長?利群不是煙嗎?
“那太好了,都是熟人,更好辦事了。”
劉世廷問道:“三位領導,有沒有什么忌口的?”
“隨便點幾個菜,弄點啤酒解解渴就行。”
“倪主任,您有什么想吃的沒有?”
倪慧珍笑道:“你可別倪主任主任的叫,你喊我名字就行,我啥都行。”
劉世廷讓服務員點他們最貴的菜,一共八個,花了六塊錢。
倒是啤酒比較貴。
第一泉啤酒,三毛六一暖壺,大概兩升半左右。
相對于現階段的物價來說,三毛六的價格可不低,畢竟普通白酒一瓶才幾毛錢,不到一塊錢。
但是,這個年代啤酒是稀罕物。
龍立輝很滿意劉世廷點的菜。
全部都是肉,一個青菜沒點。
“龍處,我聽說蘇主任已經簽字了?”
龍立輝說道:“確實,蘇主任已經簽了字,但是要想把你們的豆豉魚納入我們的采購體系,還有一系列的手續要走。”
“龍處,大概需要多久?”
龍立輝說道:“至少兩個月。”
王建軍笑道:“小劉,抓緊時間敬三位領導一杯,要是把龍處喝好了,明天順手就把字簽了,明天我們就能采購你們的貨了。”
劉世廷趕緊端起酒杯,“三位領導,我敬各位一杯。”
“好說好說。”
一杯扎啤下肚,瞬間感覺到冰涼從口腔直接進了胃里。
王建軍說道:“葉處,聽說咱們省社的資金比較緊張?”
葉敏學說道:“基本工資沒問題,但是我們職工的住房問題一直沒有得到解決,上級也不撥款。”
劉世廷一聽王建軍幫他挑了頭,立刻接話道:“龍處,葉處,你們也太不容易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怎么能連個住的地方都沒有呢?我聽說供銷社從來不賺差價,這很不合適嘛,要不這樣吧,我們村的豆豉魚罐頭還有點利潤。”
劉世廷咬著牙,思考了片刻,說道:“俺們村一瓶額外拿出一分五交給咱們供銷社,為咱們供銷社的職工住房添一塊磚,您看怎么樣?”
龍立輝和葉敏學都點頭,龍立輝說道:“小劉啊,還是你貼心啊,這樣吧,我代表省供銷社的所有職工,敬你一杯,感謝你為我們住房做出的貢獻。”
葉敏學接話道:“龍處,你們也不能讓漁民吃虧,我看,你們計劃處應該把豆豉魚罐頭銷量納入年度考核,哪個供銷社賣的好,優先評先進。”
這才是重頭戲。
把豆豉魚銷售納入年度考核項目,下面的人還不瘋了似的推銷豆豉魚?
“這個法子好,小倪啊,下文件的時候,一定要把這句話加上,這可是你的房子啊。”
倪慧珍笑盈盈的答應下來。
“龍處,我們想盡快為供銷社的住房添磚,您看……”
“既然領導已經同意了,小倪,明天你就走手續,爭取下午就搞完,讓小王帶回去抓緊落實。”
“賬期……”
“十天一結,小王,賬走你們縣供銷社,我們財務處專門下份文件。”
皆大歡喜。
“感謝領導的對我們村的支持。”
劉世廷喝高了。
他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喝了多少。
第二天,劉世廷醒了過來。
王建軍問道:“醒了?”
“王哥,我沒出洋相吧。”
“你的酒品不錯,對了,昨晚上一共花了二十塊,我從你包里拿錢付賬了哈。”
“沒問題。”
“一會吃了飯,你去找龍立輝要文件,我去裝貨,咱們下午碰頭,要是辦完了,咱們連夜趕回去,要是辦不完,咱們多留一天。”
兩人分頭行動。
劉世廷到省供銷社,親自盯著倪慧珍做文件,簽發,一直到下午六點鐘,終于把所有的手續都辦好了。
連夜趕回了村里。
昨天一天時間,全村搞了八千瓶豆豉魚。
但是這么點產量,遠遠滿足不了供銷社的需求。
劉世廷立刻請了幾個人幫忙裝箱子,裝到驢車上,當天就送了八千瓶。
回到村里后,劉世廷立刻開始著手對全村的豆豉魚產業鏈進行升級改造。
對于這種大規模的集體工作,劉多倉比劉世廷有經驗。
全村一個十二個生產小隊。
劉多倉把所有的小隊長集中起來,每個隊都領了不同的任務。
有的隊專門去附近村莊收購小黃花魚。
有的隊專門處理魚。
有的隊專門炸魚。
有的隊專門蒸魚。
有的隊專門裝瓶消毒裝箱。
同時也根據工作量和用料的不同,細分了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