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國史
- 馬植杰
- 10字
- 2025-08-13 15:46:47
第一章
東漢王朝的衰落
一、東漢后期宦官的擅權
東漢的歷史,從建武元年(25年)[1]劉秀稱帝算起,到黃初元年(220年)曹丕代漢截止,總共196年。實際上,從漢靈帝中平六年(189年)董卓率軍進入洛陽開始,東漢皇帝便陷于軍閥的挾制之中,全國一統的局面也隨著瓦解,所以我們說東漢王朝的壽命實際只有165年。
在封建時代,無論哪一個王朝,由于剝削階級的貪婪性和腐朽性,統治集團內部總是矛盾百出,顧此失彼。秦統一中國以后,建立了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的封建王朝,廢除封國制,建立郡縣制。秦始皇認為這樣就可以把皇位傳至子孫萬代。因之驕縱淫侈之心大熾,對人民的役使和榨取無所不用其極,諸如造宮室,修墳墓,求仙藥,盛巡游,鬧得民不聊生,海內愁怨。很快就招致了陳勝領導的農民大起義,秦王朝便短命夭折了。劉邦及其子孫吸取了秦速亡的教訓,在地方上不斷分封同姓王;在朝廷內部經常將政柄交給母后和外戚,結果,外戚王莽篡奪了政權。劉秀統一中國以后,吸收了王莽篡位的教訓,采取了一些加強皇帝專制的措施。可是,東漢的皇帝只有劉秀和明、章二帝能夠做到政由己出。其余各帝由于宮廷生活過于荒淫腐化等原因,差不多都短命而亡,繼位的皇帝年紀都很幼小,因此政權便落在母后及其父兄(即外戚)手里。等到皇帝長大以后,想要收回政權,只有和自己身邊的宦官商量,于是皇帝在宦官的協助下,打倒了外戚。宦官因為打倒外戚有功,并且又能包圍和愚弄皇帝,所以實權便落在宦官手里。不久,這個皇帝又短命死了。于是再來一套外戚專權以至宦官擅勢的過程。東漢中后期一百余年的歷史,可以說是外戚和宦官爭奪統治權的歷史。從外戚和宦官斗爭的事實看,宦官越來越占上風。東漢時宦官曾經六次打倒外戚(和帝時,鄭眾捕殺竇氏;安帝時,李閏等謀害鄧氏;順帝時,孫程等捕殺閻氏;桓帝時,單超等誅殺梁氏;靈帝時,曹節等誅殺竇氏;少帝時,張讓等誅殺何氏)。宦官為什么這樣囂張?這是因為:
(1)統治集團內部矛盾重重,皇帝既和外戚有矛盾,又害怕同姓諸王和大臣篡奪政權,同時也不愿讓他們同士人過多地接近,所以容易信任宦官。因宦官大都出身于門第低的家庭;本人又是刑余之人,沒有聲望和什么社會地位,使皇帝感到他們沒有篡奪政權的危險,所以對宦官的猜疑最輕。
(2)宦官常在皇帝身邊,他們對皇帝察言觀色,包圍之,愚弄之,迷惑之,使皇帝容易把他們當作最可信任的人。
(3)宦官多自幼生長宮禁,對宮中朝中之事頗為熟悉。特別是在宮中,他們的勢力盤根錯節,耳目眾多,外戚、大臣同太后有什么預謀,往往被他們事先偵知,因而能隨機應變,先發制人。
(4)由于東漢統治者強化君主專制,內官一般由宦者擔當。而且還不斷增加宦官的人數、擴大其職權。當皇帝年幼或腐化無能、執掌不起政柄時,宦官便乘機盜竊權柄。
(5)外戚雖然同宦官有矛盾,但東漢母后臨朝者多,不能不讓宦者傳達政令,因之宦官“手握王爵,口含天憲”[2];并能利用皇帝同太后的矛盾,從中竊取權力。
基于以上各種原因,宦官勢力逐漸膨脹,形成了“群輩相黨”[3]的政治集團,特別是誅除外戚梁冀以后,“權勢專歸宦官”。單超等五個宦官因誅梁冀有功,同日被封為侯。當時人稱之為“五侯”,并用“回天”“雨墜”等字眼形容宦官勢力的強大和猖狂。五侯的“兄弟姻戚,皆宰州臨郡,辜較百姓,與盜賊無異”[4]。宦官侯覽,“前后掠奪人宅三百八十一所,田百一十八頃,起立第宅十有六區,皆有高樓池苑,堂閣相望,飾以綺畫丹漆之屬。制度重深,僭類宮省”[5]。宦官蘇康和管霸“用事于內,遂固天下良田美業,山林湖澤,民庶窮困,州郡累氣”[6]。永康元年(167年),桓帝死,靈帝立,外戚大將軍竇武與官僚士大夫領袖人物陳蕃欲盡誅宦官當權者,但事機不密,反而被宦官所殺。這時靈帝才十三歲,完全是宦官曹節、王甫、張讓、趙忠等手中的傀儡。靈帝甚至說:“張常侍是我公,趙常侍是我母。”[7]范曄在《后漢書》卷78《宦者列傳》中敘述宦官的權勢與為虐情況時說:
舉動回山海,呼吸變霜露。阿旨曲求,則光寵三族;直情忤意,則參夷五宗。漢之綱紀大亂矣。……子弟支附,過半于州國……皆剝割萌黎,競恣奢欲,構害明賢,專樹黨類……同敝相濟,故其徒有繁,敗國蠹政之事,不可單書。所以海內嗟毒,志士窮棲。
由上可知東漢后期宦官之害政禍民已到了十分嚴重的地步。
[1] 括號內為公元紀年,下同。
[2] 《后漢書》卷78《宦者列傳》。
[3] 《后漢書》卷61《黃瓊列傳》。
[4] 《后漢書》卷78《宦者列傳》。
[5] 《后漢書》卷78《宦者列傳》。
[6] 《后漢書》卷67《黨錮列傳》。
[7] 《后漢書》卷78《宦者列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