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有如風中殘燭
- 三國:壞了,我成漢末魅魔了
- 宸庭
- 2100字
- 2025-08-22 18:00:00
不惜自污的曹操,捂面不敢直視道。
“還請本初勿要相逼。”
袁紹看著這個昔日好友,原本因曹操辭官隱居所剩的些許憂慮,盡數化作了失望,道。
“君已非昔日設立五色棒之人。”
曹操那一副越發無顏見人的姿態,袁紹信了個十足,羊耽則是看得嘴角抽了抽。
演技……真好啊!
曹老板忽悠袁紹,那是真的有一手的。
在曹老板面前,袁紹像極了個新兵蛋子。
不過曹操能忽悠過去,那麻煩可就落在了羊耽的身上。
雖說袁紹這態度,羊耽拒絕也未必即刻就有刀斧加身,但也不得不慎重以待。
而已有腹稿的羊耽,在袁紹的目光投了過來后,起身整理衣冠,然后朝著袁紹正色躬身一拜,道。
“本初兄心懷天下,欲除閹黨而救國,實乃我輩楷模!”
“這一拜不為他人,實為我父昔日因閹黨所受的黨錮之苦而拜。”
袁紹試圖保持著威嚴之色,但異常受用之下,嘴角仍是不自覺地微微揚起,看向羊耽的目光也是更為和善,順勢接話道。
“這么說,叔稷愿意助我一臂之力?”
袁紹本以為羊耽下一刻就該改口直稱“主公”,然后來個君臣交心,細細為這大事查漏補缺一番。
可袁紹沒想到的是,羊耽嘆息了一聲,轉而卻是急聲道。
“本初兄可知你已危在旦夕,有如風中殘燭乎?”
“什么?”
袁紹一驚,甚至不小心扯斷了幾根胡須,有些不滿地問道。
“叔稷莫非在危言聳聽?”
“本初兄乃英雄,我不忍本初兄的性命已如風中殘燭,方才直言相告,又豈會危言聳聽?”羊耽滿是真摯地說道。
曹操微微一愣,眼睛下意識地朝羊耽挪了過去。
不久前,明明叔稷才稱我為真英雄……
怎么,這英雄又多了袁本初?
而不喜逆耳之言的袁紹眉頭一皺,本能地生出了幾分怒氣,但基于對羊耽的好印象還是按捺了下來,耐心問道。
“危從何來?還請叔稷相告,紹感激不盡。”
若論智力值,羊耽就是有“良師益友”的上揚突破了八十大關,但也不見得能勝過曹操與袁紹。
這兩人,可不是什么愚蠢之徒。
不過,羊耽的眼界絕不是曹操與袁紹所能比擬的。
尤其是對原本的歷史軌跡了然于心的情況下,讓羊耽的大局觀遠勝同水平之人。
而基于歷史中袁紹的表現,羊耽也同樣清楚袁紹聽不進逆耳之言。
因此,羊耽倘若直言王芬之事不可為,即便明確指出主因在于行事不密,且關西世家必然會從中阻撓。
袁紹信或不信尚且不知,但惹惱了袁紹的可能性卻是不小。
田豐之鑒,便在眼前。
而羊耽當下的目標除了養望,就是嘗試交好各方,平白無故惱了袁紹,自然是沒必要。
“王芬所欲圖之大事,耽確知一二,也信有本初兄在背后支持,這大事未必不可成。”
羊耽先是肯定了一句,然后再順著說道。
“可正因本初所成大事在即,卻不知物極必反,大吉則藏有大兇矣。”
“嗯?”袁紹一時有些不解。
羊耽拱手而道。“耽斗膽問一句,王莽未篡時,名聲如何?”
提及王莽此人,在東漢時期那可謂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袁紹雖有些不解,但稍稍思索后,答道。
“時有大司徒上表王莽可比圣人,贊同者不計其數,天下歸心矣。”
“可名聲之盛如王莽,篡漢而立后,仍被天下人群起而攻之……”
羊耽似是單純地感慨了一句,而后方才接著說道。
“然,問題亦出在此,縱使本初一心為公,掃除閹黨,另立賢君,以求天下大治。”
“這必然會使得有四世三公之名的袁氏名聲更盛,只需有一兩句類似于‘袁氏學莽’的流言,又該如何?”
此言一出,不僅是袁紹,就連曹操聯想到那個畫面也是額頭直冒冷汗。
解釋?
即便羊耽沒有說得透徹。
可到了那個時候,解釋無疑是沒有任何作用的?
且就算袁氏是忠賢之臣,為保全自身,也是絕對不能放開所握大權。
須知,縱使如今的朝廷令無數人失望,但人心仍是思漢的。
原軌跡之中的曹丞相迎天子已有十六年之久,僅是進位魏公,就引發了極其洶涌的政治浪潮反撲,甚至就連依為肱骨的荀彧都因此而死。
那時的曹操當真不想稱帝嗎?
依羊耽之見,有些許可能是不想,但更多的還是時局所限,曹氏集團還沒有足夠穩定篡漢而立的底蘊。
而在這個階段,袁氏當真成功另立天子,掌控朝政,也只會成為眾矢之的。
屆時,怕就不是十八路諸侯討董,而是群雄討袁了。
當然,羊耽不需要說的這么透徹,僅僅只是大體點出這一局面,就讓袁紹驚出了一身的冷汗。
在羊耽看來,如今不少人或許都能看出大漢似乎是有點死了。
可不是誰都清楚,誰先去觸碰這一具尸體,都會被大漢殘骸活生生壓死。
原軌跡之中,董卓就是這么個倒霉蛋。
董卓之罪,罪在何處?
自然是能列出千條萬條。
但比之昔日楚霸王入咸陽,大肆屠戮、斬殺子嬰、火燒王宮、劫掠美女寶物無數相比,董卓所行只能算是個新兵蛋子。
可項羽被群雄諸侯共尊為霸王,董卓反倒是落得個群雄共討的下場,原因何在?
無疑就在于秦已失萬民之心,而如今人心仍是思漢,這便是根本原因。
假如是羊耽來謀劃篡漢之事,那就絕對不是跟袁紹這樣行事不密地小打小鬧。
什么閹黨不閹黨的?
那是政治上的“鍋王”,根本沒必要針對這種“友軍”。
羊耽會建言袁紹全力推動朝廷繼續在各地設立州牧,越多越好,并且就任州牧之人越無能越好。
然后再通過閹黨去針對州牧制,推動取消州牧制,徹底引爆朝廷與地方上的矛盾,斬斷朝廷最后的一口氣。
這種左右腦互博,自己給自己一刀的方式,最是能順利讓朝廷咽下最后一口氣。
之后的事情,無非就是四世三公的袁氏不忍見天下大亂,肩挑十三州,收拾地方殘局,最終自然能被天下人共尊袁氏為主。
這路線啊,這路線還是李世民的路線來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