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秋雪鏡頭急轉,只見赭紅色的巖壁上刻著四個斗大的隸書:
“仙靈都會”。
字徑丈余,筆畫間爬滿青藤,像從巖石里生長出來的。
“這是……”
“唐代大書法家顏真卿的手書。”
陳舟聲音里帶著一絲贊嘆:
“安史之亂后,顏真卿被貶撫州,特意來龍虎山祭拜,留下這四個字。”
“后來道士把它拓刻在石壁上,算是給上清宮題了‘仙界身份證’。”
付秋雪的直播間彈幕立刻沸騰:
“顏真卿!楷書四大家那個?”
“這字看著就有仙氣!”
“求問上清宮有沒有顏真卿真跡?”
“……”
陳舟笑著搖頭:
“真跡早毀了。但這摩崖石刻是國寶級文物,你湊近看能發現筆畫里嵌著細小的貝殼。”
“龍虎山在一億年前是古鄱陽湖,這些貝殼化石算是天然的防偽標記。”
下了觀光車,石階路陡然陡峭起來。
行至半山腰,一座青灰色的石牌坊赫然出現,額題“上清宮”三個古篆。
兩側石柱刻著“麒麟殿上神仙客,龍虎山中宰相家”。
“這對聯是明朝內閣首輔夏言寫的。”
陳舟撫摸著柱礎上的云紋:
“他年輕時在龍虎山修道,后來官至宰相,特意回來題聯。‘宰相家’說的就是天師府,可見當年道教地位多高。”
穿過牌坊,眼前豁然開朗。
朱紅宮墻依山而建,檐角的銅鈴在山風中輕響,比天師府更多了幾分仙氣。
付秋雪剛要邁步,卻被陳舟拉住:
“別急,先看這個。”
他指向宮墻左側的一口古井,井口用整塊漢白玉雕成八卦圖案,井沿被繩索勒出深深的凹槽。
井旁立著塊石碑,刻著“鎮妖井”三個大字,碑角還嵌著半塊殘破的鐵鎖鏈。
“這就是《水滸傳》開篇寫的‘洪太尉誤走妖魔’的地方?”
付秋雪眼睛一亮,直播間觀眾瞬間刷屏:
“我就說眼熟!原來在這里!”
“九紋龍史進他們就是從這井里出來的?”
“求大佬講講!是不是真有三十六天罡?”
“……”
陳舟蹲下身,指尖劃過井沿的凹槽:
“北宋《太平御覽》記載,第一代天師張道陵在龍虎山煉丹,丹成而龍虎現,所以叫龍虎山。”
“這口井其實是煉丹時取泉水用的,后來被附會成‘鎮妖井’。”
他指著石碑上的鐵鎖鏈:
“《水滸傳》是藝術加工,但這鎖鏈是真的。明代《留青日札》說,鎖鏈長三丈六尺,鎖著‘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
“其實這是古代水文監測裝置——鎖鏈末端連著井底的銅鐘,水位變化時鐘會敲響,道士就能判斷山洪是否要來了。”
他忽然壓低聲音:
“不過當地老人說,抗戰時日軍想把鎖鏈拉出來,拉到一半突然井水翻涌,冒出黑氣,嚇得日軍趕緊把鎖鏈扔回去。當然,這也是傳說。”
付秋雪的鏡頭對準井中,水面漆黑如墨,倒映著天空的流云,竟真有幾分陰森。
彈幕里有人開始刷“保護我方主播”,陳舟卻笑著拉起她:
“走,帶你去看更厲害的。”
穿過鐘鼓樓,三清殿的重檐歇山頂在陽光下熠熠生輝。
殿前的月臺上,兩座青銅香爐里香煙裊裊,爐身刻著“大明嘉靖年制”,獸首耳墜著銅環,被游客摸得锃亮。
“這香爐是明代文物,比故宮太和殿的香爐還早五十年。”
陳舟指著爐底的銘文:
“你看這‘龍虎山御賜監造’,是嘉靖皇帝專門派人來鑄的。”
“嘉靖沉迷道教,甚至二十多年不上朝,天天在宮里煉丹,對龍虎山格外重視。”
走進大殿,三尊丈高的神像端坐正中:
玉清元始天尊持寶珠,上清靈寶天尊捧玉如意,太清道德天尊捋長須。
神像衣袂上的金線在昏暗的殿內閃爍,細看竟是用真金箔貼的。
“這是元代塑像,全國現存最完整的道教三清造像。”
陳舟指向神像底座:
“你看這蓮花座的紋路,是典型的藏傳佛教風格。”
“元代皇室崇信藏傳佛教,但對道教也很包容,所以上清宮的建筑和塑像融合了漢藏風格。”
付秋雪注意到殿柱上纏著兩條金龍,龍鱗用琉璃鑲嵌,在燭光下栩栩如生。
“這龍是真琉璃?”
“不僅是琉璃,還是‘活’的。”
陳舟神秘一笑:
“清代《龍虎山志》記載,每當雷雨前,龍鱗會滲出水珠,像在流淚。”
“其實是琉璃吸熱快,空氣中濕度大時會凝結水珠,古人不懂科學,就附會成‘金龍顯靈’。”
從三清殿出來,陳舟帶著付秋雪登上東側的鐘樓。
樓內懸掛著一口巨大的銅鐘,鐘身刻滿密密麻麻的經文,鐘紐是一對相向的龍形獸,名叫“蒲牢”。
傳說中龍的九子之一,喜歡吼叫,所以被用作鐘紐。
“這口鐘是元代至正年間鑄造的,重一萬三千斤,是江南最大的道教銅鐘。”
陳舟用手指輕叩鐘身,鐘聲沉悶如雷,震得付秋雪耳膜嗡嗡作響。
“當地道士說,敲鐘時聲音能傳到三十里外的YT市區,但有個規矩:只能敲三下,對應‘三清’,多敲會驚動山神。”
他忽然指向鐘身的一處凹陷:
“看到這個坑沒?抗戰時日軍用刺刀撬鐘,想把銅熔化做炮彈,結果撬到一半,鐘突然發出巨響,震得日軍耳朵流血,以為是天師顯靈,嚇得落荒而逃。”
付秋雪湊近細看,果然有個碗口大的凹痕,邊緣還留著刺刀劃過的痕跡。
直播間觀眾紛紛感嘆:
“文物太不容易了!”
“這鐘有靈性!”
離開鐘鼓樓,后院的一棵古柏吸引了付秋雪的注意。
樹干需三人合抱,樹皮龜裂如鱗,枝干卻遒勁地伸向天空,像一條騰飛的巨龍。
樹下擺著塊石桌,桌面刻著棋盤,棋子竟是兩枚天然形成的鵝卵石。
“這棵柏樹種于唐代,距今一千三百年了。”
陳舟撫摸著樹干上的紋路:
“明代《張三豐全集》記載,張三豐在龍虎山修道時,常在這里和弟子下棋。你看這石桌的棋盤,就是他當年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