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構想
- 讓羅馬再次偉大從1784年開始
- 司徒長史
- 2597字
- 2025-08-23 08:01:37
或許,在反法同盟戰爭爆發之前,控制住威尼斯共和國,將其變成奧地利的傀儡國也不是不行。目前奧地利在倫巴第地區還有駐軍,目前整個倫巴第地區是被奧地利和威尼斯分別控制的,奧地利控制西部,威尼斯共和國控制東部。
威尼斯共和國目前的領土全部萎縮至亞德里亞海兩岸,而奧地利作為威尼斯共和國陸上毗鄰的唯一一個大國,對其的影響力不言而喻。
早在16世紀前半葉,神圣羅馬帝國皇帝兼西班牙國王查理五世通過四次德法意大利戰爭,擊敗了法國瓦盧瓦王朝,最終獲得了對整個意大利地區的絕對霸權。
后來,在哈布斯堡王朝分家成為了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和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長幼兩條分支過后,哈布斯堡王朝在意大利地區的霸權也被分為兩半。
南意大利地區的霸權由長支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掌控,而北意大利地區的霸權則是由幼支,也就是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掌控。
雖然在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末代國王卡洛斯二世駕崩后絕嗣,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結束之后,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短暫地接手了西班牙在南意大利地區的勢力。
但是后來波蘭王位繼承戰爭1735年之后,當時,帕爾馬被割讓予神圣羅馬帝國皇帝查理六世,西班牙則從奧地利處換得那不勒斯王國和西西里王國,現任西班牙國王卡洛斯三世以放棄帕爾馬公爵的身份成為那不勒斯和西西里兩國君主(1735年5月15日起至1759年10月6日,在那不勒斯稱卡洛七世,在西西里稱稱卡洛四世)。
在1759年,卡洛斯三世的異母兄長費爾南多六世駕崩之后,因為沒有兒子。西班牙王位被卡洛斯三世繼承。由于早在1735年卡洛斯三世繼承那不勒斯和西西里王國之前,就有過約定,西班牙、那不勒斯和西西里的國王不能夠由同一個人兼任。因此卡洛斯三世將那不勒斯和西西里的王位傳給年僅八歲的第三子費迪南多一世。
當然了,他和查理的舅舅帕爾馬公爵費迪南多一世不是一個人,但是兩個人是堂兄弟,他也算是查理的舅舅。
從此之后,南意大利的霸權又被西班牙波旁王朝重新接手了回去。
而在反法同盟戰爭之前,法國在意大利的勢力影響是遠遠比不過奧地利和西班牙兩國的。
后來,法國之所以在十九世紀能夠在意大利地區獲得那么高的話語權,純粹都是因為拿破侖直接靠武力掀翻了牌桌。
現在,隨著西班牙現任國王卡洛斯三世,也就是查理的伯外公這位西班牙波旁王朝歷代國王最為杰出者的年邁和力不從心,西班牙這個曾經的日不落帝國和海上霸主也開始顯露頹勢了。
不過,現在的西班牙,紙面上的實力還是很可觀的,歐洲本土的人口大概在一千五百萬左右,雖然遠遠遜于俄羅斯、奧地利和法國三國,但是多于英國,在海外廣闊的美洲殖民地、亞洲等地還有著三千多萬的人口。
西班牙的海軍雖然已經不復十六世紀和十七世紀前半葉的全盛時期了,但是這個時期的西班牙,海軍規模接近七萬,僅次于英國皇家海軍和法國海軍,是世界上第三大海軍。
此外,自從費利佩五世、費爾南多六世和卡洛斯三世三任國王長達八九十年的改革、休養生息和勵精圖治,西班牙的國力有所增強,目前的西班牙的陸軍也常年保持15~18萬常備軍的規模,僅次于俄羅斯、奧地利、法國和普魯士,位居歐洲第五。
盡管西班牙目前的頹勢還沒有被歐洲各國看穿,但是奧地利卻可以向南意大利地區慢慢探出觸手了。
當然了,方式方法還是要講究的,憑借武力軍事等手段進行擴張,還是不可行的。
無論是法國、西班牙還是英國,都不能容忍奧地利將勢力蔓延至整個意大利地區。
那么就只能使用一些較為溫和的政治、經濟和外交手段了。
奧地利雖然武德并不十分充沛,但是搞起政治、經濟和外交手腕來說,那可是一等一的好手。
在歐洲比奧地利能征善戰的國家不少,但是要是論起長袖善舞,擺弄政治外交等手段,目前這個時代的歐洲,除了被稱為“歐陸攪屎棍”的英國勉強還能夠和奧地利過過招以外,剩下的國家都不太夠看。
那就使用點經濟手段?查理摸著下巴想到。畢竟為了應對不久之后將要到來的反法同盟戰爭,要打二十多年的仗,沒錢怎么能行。
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人會嫌錢多,就當是為了未來提前多攢點家底吧。查理想著,隨后走到墻上掛著的歐洲地圖前,將左手張開按在亞平寧半島上。
或許通過經濟手段,將意大利地區和奧地利連接起來,也是一個可行的辦法。
畢竟歷史上北意大利地區一直都是神圣羅馬帝國的傳統勢力范圍,神圣羅馬帝國的頭銜里至今還有意大利國王的頭銜,雖然說神圣羅馬帝國在失去在意大利地區的領土之后,這個頭銜基本上就已經成了一個名義上的頭銜了。
好歹哈布斯堡王朝現在還握著意大利國王的頭銜,不要小看它只是個虛銜。
現在的歐洲人還是很吃這一套的,畢竟十八世紀的歐洲可是正統君主們的天下。
即使是虛銜那也代表著法理,只要還有頭銜在,那么就說明對該地區領土還有合理宣稱和聲索。
頭銜還是沒用的話,那么原本歷史上拿破侖也不會在1806年強迫查理的堂弟末代神圣羅馬帝國皇帝弗朗茨二世解散神圣羅馬帝國了。
雖然神圣羅馬帝國被伏爾泰貶得“既不神圣,也不羅馬,更不帝國”,到了十九世紀初期,神圣羅馬帝國已經名存實亡了。
但是誰也不敢否認神圣羅馬帝國的法理和正統性。
歐洲的法理和正統其實相當簡單和明確,那就是只有一個:羅馬帝國。
在公元395年羅馬帝國分治為東羅馬帝國和西羅馬帝國。
東羅馬帝國延續千年卻被奧斯曼帝國滅亡,但是由于俄羅斯的前身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去了末代東羅馬帝國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的侄女索菲亞·帕列奧羅格公主為妻。
因此在東羅馬帝國滅亡之后,俄羅斯和奧斯曼帝國一樣都自認為自己繼承了東羅馬帝國的正統衣缽,這也是俄羅斯自稱“第三羅馬”的由來。
而西羅馬帝國于公元476年滅亡,多年后,于公元800年查理大帝在羅馬被教皇利奧三世加冕為“羅馬人的皇帝”。
查理曼帝國也正式延續繼承了西羅馬帝國的法理和衣缽。
后來,在公元814年查理大帝駕崩,在公元843年他的三個孫子根據《凡爾登條約》瓜分了他的帝國為三個國家:西法蘭克王國、中法蘭克王國和東法蘭克王國。
這也就是法蘭西、意大利和德意志三個國家的雛形。
因為那時候的日耳曼人還帶有部落時期的遺留,財產由子孫們平分。
后來在公元962年,奧托一世大帝被教皇約翰十二世加冕為首任神圣羅馬帝國皇帝,建立了神圣羅馬帝國。
而神圣羅馬帝國又繼承了查理曼帝國的法理和衣缽。這也就成為歐洲的一項鐵律。
別看歐洲國王那么多,但是想當皇帝,必須也得和羅馬帝國扯上關系。
長時間以來,歐洲也只有一個帝國和一個皇帝,那就是神圣羅馬帝國和神圣羅馬帝國皇帝。
至于俄羅斯沙皇,哪怕在1721年大北方戰爭勝利彼得大帝擊敗瑞典被元老院加冕為“全俄羅斯的皇帝”,但是其他國家根本不認,依舊習慣稱呼其為沙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