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研修班
- 財富自由,從教人填志愿開始
- 泛海歸舟
- 2949字
- 2025-08-30 10:58:11
陳如軒帶領團隊來到全國教育培訓中心時,隨即在接待人員的指引下前往研修室。
陳如軒等人剛到那里,研修室內已經坐下了一些人。
“陳如軒老師啊,您也帶人來參加這個研修班了?”
陳如軒剛進去,這個看起來年齡與自己相仿的男子開口問道。
“你是燕京的張總,張修宜?”
“是我啊,看來陳總還沒忘我。”
三言兩語的寒暄過后,有位年齡稍大的男子推開了門,對著座中的眾人說道:“各位,此次研修活動分為授課與實地走訪調研。”
陳如軒順著聲音看去,說話人是研修班特邀講師李教授——教育領域深耕三十年的專家,不少學員提前帶著筆記本,就為記錄他的授課要點。
張修宜立刻湊上前,笑著接過話茬:“李教授,您今天要講的‘新課標課程落地’,我前陣子剛組織團隊做過試點,回頭還想跟您討教細節。”
李教授點頭示意,翻開PPT開始授課,內容圍繞課程目標拆解、教學方法創新,多是行業內的常規框架,臺下學員一邊聽一邊點頭,偶爾有人舉手問些基礎問題,氣氛還算平和。
講至“跨學科教學融合”章節,李教授突然停頓,看向眾人:“有沒有人能說說,怎么避免跨學科變成‘學科拼湊’?比如語文和科學的結合,該從哪切入?”
張修宜第一個舉手,起身時特意掃了眼陳如軒,聲音洪亮:“我覺得要找‘內容交集’,比如講《觀潮》時,穿插科學里的‘潮汐形成原理’,這樣就是融合了。”
臺下不少人附和,李教授卻輕輕搖頭:“思路沒錯,但太表面——學生聽完還是分不清‘語文要賞析’和‘科學要理解原理’,本質還是兩張皮。”
張修宜的笑容僵了一下,沒再接話,臺下也陷入沉默,沒人能說出更具體的方案。
陳如軒這時緩緩舉手,李教授眼中閃過一絲期待:“陳老師請講。”
“跨學科的核心是‘問題驅動’,不是‘內容疊加’,”陳如軒聲音清晰。
“比如設計‘保護家鄉小河’的主題課:語文讓學生寫環保倡議書,科學分析河水污染成分,數學計算污染治理成本,所有學科都圍繞‘解決污染問題’展開,這樣才是真融合。”
李教授猛地一拍講臺:“說得透徹!這才是跨學科的底層邏輯,我講了五年課,第一次有人把本質講得這么明白!”
臺下瞬間爆發掌聲,張修宜握著筆的手緊了緊,筆記本上只寫了半行字,再沒往下劃。
李教授干脆邀請陳如軒上臺,讓他詳細拆解“問題驅動”的設計方法,陳如軒走上臺,隨手在黑板畫了“目標-學科-活動”三維圖,每個維度都配了小學、初中的具體案例,連剛入行的年輕教師都能立刻理解。
講完后,李教授握著陳如軒的手:“陳老師,您這水平,比高校里的教育博士都扎實,以后一定要跟您合作編教材!”
其他學員圍上來,有的要加微信請教難題,有的想拷貝案例課件,陳如軒耐心一一回應,團隊里的年輕教師小王看著這一幕,眼里滿是自豪。
張修宜站在人群外,看了兩分鐘,轉身去了洗手間——他不服氣,卻不得不承認,陳如軒的思路確實比自己高一個層次,下午的實地調研,他必須扳回一局。
中午休息時,張修宜偷偷打聽了調研地點:本地的星光培訓學校,最近因生源下滑快倒閉了,他提前準備了“線上引流方案”,還找助理做了份精美的PPT,就等著在調研時露臉。
下午一點,眾人乘大巴前往星光學校,校長周明早已在門口等候,手里攥著皺巴巴的報表,臉色焦慮得發白。
“各位老師、老板,求你們幫我想想辦法!這半年生源少了三成,老師走了五個,再這樣下去,學校就要關門了!”周明一見到眾人,就急得聲音發顫。
張修宜立刻上前,遞上自己的PPT:“周校長,我看問題出在宣傳上!現在都靠短視頻引流,你找幾個本地網紅帶貨課程,再投十萬廣告費,保證生源能回來!”
其他幾個培訓老板也跟著附和:“對,現在家長都刷短視頻,宣傳到位了啥都有!”
周明卻苦著臉搖頭:“我上個月投了五萬廣告費,只來了十幾個咨詢的,沒一個報名的,還是不行啊!”
張修宜愣了一下,又說:“那就是價格太高!你把課程費降一半,薄利多銷,肯定能吸引家長!”
“再降就虧本了!我們現在的價格已經比周邊機構低20%了!”周明的聲音更急了,雙手不自覺地絞在一起。
這時,陳如軒沒跟著討論,而是走進了一間正在上課的教室,站在后門靜靜觀察了十分鐘。
出來后,他走到周明面前,指著教室方向:“周校長,你這不是宣傳和價格的問題,是課程沒解決家長的核心需求——提分。”
張修宜立刻反駁:“陳總,你就看了十分鐘,怎么知道課程不行?說不定是學生底子差!”
陳如軒拿出手機,打開剛才拍的照片:黑板上寫著“七年級數學因式分解”,老師在講公式推導,下面一半學生在走神,有的玩橡皮,有的盯著窗外,還有個學生偷偷在課本上畫畫。
“家長送孩子來培訓,要的是‘能聽懂、會做題’,但你這課程只講‘是什么’,沒講‘怎么用’,”陳如軒指著照片,“比如因式分解,老師該先講‘什么時候用這個方法’,再拆‘不同題型怎么解’,最后練真題,讓學生當場能算出答案,家長才愿意買單。”
周明猛地拍了下大腿:“對啊!我怎么沒想到!我們老師一直按課本講,從來沒管學生會不會用!”
張修宜還想辯解,卻被李教授打斷:“張總,陳老師說的是關鍵——教育的本質是解決需求,家長要提分,學生要聽懂,沒抓住這個,再怎么宣傳都沒用。”
陳如軒從包里拿出一個U盤,遞給周明:“這里面是我團隊做的‘題型拆解手冊’,每個知識點對應3種常考題型,還有一步步的解題模板,老師照著講,學生當天就能上手,我讓團隊的教研組長留下來,三天就能把所有老師培訓完。”
周明接過U盤,手都在抖:“陳老師,您真是救了我們學校!要是真能行,我一定好好感謝您!”
其他學員圍上來,有的問能不能拷貝手冊,有的想請陳如軒的團隊做教研,陳如軒笑著說:“手冊可以共享,但培訓得排隊,我們團隊排到下個月了,需要的話可以先登記。”
張修宜站在旁邊,看著眾人圍著陳如軒,再也說不出反駁的話——他準備的引流方案,在“解決核心需求”面前,根本不值一提。
當天下午,陳如軒的教研組長留在星光學校,開始給老師培訓,周明全程陪著,每隔一小時就發來培訓視頻:老師拿著手冊模擬講課,對著空教室練解題步驟,連之前最沒信心的年輕老師,都能流暢講完一道復雜題型。
第二天早上,研修班眾人再去星光學校,剛到門口就聽到教室里傳來掌聲——一個之前走神的學生,當場解出了一道上周不會的數學題,家長正好來接孩子,看到這一幕,立刻續了下學期的費。
周明拉著陳如軒的手,激動得眼圈發紅:“陳老師,昨天培訓完,今天老師講課,學生專注度提高了八成,還有三個家長當場報名,太謝謝您了!”
這時,一輛黑色轎車停在門口,下來個穿西裝的男人,是當地教育局的王科長,他聽說星光學校的變化,特意過來調研。
“陳老師,您的‘題型拆解法’很實用,正好我們教育局在推‘高效課堂’建設,想把您的方法在全市培訓機構推廣,不知道您愿不愿意合作?”王科長握著陳如軒的手,態度格外客氣。
陳如軒點點頭:“能為教育行業出份力,我當然愿意,具體細節我們后續再談。”
張修宜看著這一幕,終于放下了心里的較勁,走到陳如軒面前,伸出手:“陳總,之前是我眼界窄了,您的專業能力確實厲害,以后還請多指教。”
陳如軒笑著握手:“張總客氣了,行業里互相交流才能進步,以后有機會可以一起做教研。”
接下來幾天的研修,陳如軒成了核心人物。
授課時,李教授會特意留時間讓他分享案例,實地調研另一所民辦學校時,他指出“課后服務流于形式”的問題,給出“分層輔導+興趣拓展”的方案,當場被校長采納。
連晚上的自由交流環節,都有學員圍著他請教運營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