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從行動中獲得洞見》:哲學
書名: 遇見真理(海靈格智慧精華系列)作者名: (德)伯特·海靈格本章字數: 2278字更新時間: 2025-08-08 17:08:26
實用取向
哲學原本的功能是,通過謹慎而無偏見的觀察,來揭開世界與生命的奧秘,以及人際交往的神秘面紗。我們的想法是,若能將這些事情看得夠清楚,那么每個人就可以更容易地在這世界上找到自己的路,這時也就能掌握隱藏的陰陽、正反的運行模式與規律。這或許可以預測潮流的趨勢與變化,讓人們能有意識地在正確的時刻做出適當的反應。
這種哲學是指向行動的。它應該激發行動,并且伴隨行動與實相協同一致。同時,哲學所抵達的理解和洞見,通過它們對于實相的影響效果一直被檢驗著,因此,它們不是被證實就是被駁斥。這種哲學始終是實用性的哲學,并非那種突發奇想,然后試圖要整個世界去迎合它。
科學
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哲學從一開始就是科學的,而且在許多方面,哲學對于科學的發展也是至關重要的。這種哲學相信無偏見的觀察,且不被流行的觀念或大眾的信仰所影響。事實上,哲學常常質疑那些輕易就被接受的信念,這導致許多哲學家因此背負了危害社會的罪名而受到審判,就如同蘇格拉底一樣。
宗教信仰特別容易受到哲學的審視,而且經常被發現有不合理之處。而哲學確實具有教育和啟蒙的作用。這樣的觀察揭露了那些與理性矛盾的地方,以及那些能經得起考驗的共同經驗。
家族系統排列也基于精確的觀察。這些觀察同樣引發了對于許多大眾觀念和信仰的質疑,譬如這樣的想法:我們能夠決定并掌握自己的生活,并且一切可以按照我們的愿望來實現。而通過觀察和體驗,家族系統排列帶出了其他的洞見。正如其他的哲學,這些洞見必須通過有效性的檢測,然后被肯定或是被質疑。
啟蒙教育
教育的深層意義,在于能帶領人們脫離僵化的陳舊觀念,這些觀念一旦被揭穿,有可能就會脆弱不堪,因為它們不合理。家族系統排列能指引我們走出黑暗,而這往往會引發抨擊。從批評者反對意見的性質可以看出,我們所做的是真正的啟蒙。這些反對意見并非出于精確的觀察,只是批評者根據自己的特定想法而投射和塑造出來的實相。實相應同步于實際經驗,而不是被當成我們思想和行動的基本教義來接受。
在許多宗教信仰中,我們也可以看到這種類型的投射。只有那些我們自己并不真正了解也不能驗證的東西,才需要別人的說服。
也有些哲學上的信念類似宗教信仰。其追隨者試圖去說服他人的狂熱程度,通常與他們投射的強度有關。即使是在科學的狂熱追隨者中,我們也會遇到一樣的情況。
進步
哲學和科學的洞見有個共通點,那就是只在一定范圍內有效。當超越這些范圍并被視為宇宙真理時,它們就會變成信念——似乎一個哲學或科學的洞見就到此為止了。宣傳這是宇宙真理,同時就關閉了更進一步發展洞見的可能性,這意味著此洞見必須是最終的答案。而去批判一個洞見未經科學驗證——盡管這個洞見已通過許多具體成效而被證實——也是源于這樣的觀點,即洞見必須是可被歸納并得出結論的。但這并不符合實際情況。正如只要有生命就不會停止活動,洞見也不會靜止不變,因為生活不會停滯不前,行動與洞見也會不斷地互相敦促彼此。
這門哲學所闡述的是什么呢?
1.它是一門經驗科學,意味著洞見來自經驗,并且在經驗中被檢驗。但和經驗本身一樣,洞見仍未完結而處于流變的狀態。這是一門活生生的科學,仍在持續演變中。
2.這門哲學需依照經驗所產生的洞見來行動,且依賴與之相應的行動才能被證實。若未被實際應用,則無法產生洞見。若非通過個人的經驗,還有什么能檢驗一個洞見的可靠性呢?
3.這門哲學需要交流。單靠自己沒有辦法整合所有來自洞見的經驗。它是團體工作,不但要求共同觀察、反饋,而且要求一起行動。此門哲學是通過交流分享得來的、大家共同努力的結果。
局限性
這門哲學的局限性在何處呢?在于我們想知道的比生命實質需要的更多,例如:被感官欺騙的經驗。研究證明色彩是經由感官刺激和我們的神經系統交互作用所產生的。換句話說,我們所看到的顏色可能并不存在于我們的感知之外。現在有些人得出這樣的結論:我們的洞見是虛幻的,所以不能反映現實,我們甚至可能以此洞見自行創造實相。然而,這存有一種假設,就是我們知道的不僅僅是生命所需要的,還有一些是超出生命所需的。但我們為何應當知道比生存所需的更多呢?是不是有另一種說法:“無論我們的感知模式如何運作,它確實使生活美麗、充實并且令人驚嘆”?能有比這更好的洞見嗎?對形成洞見的方法進行批判會給我們的生命體驗增添些什么?或者,這種批判性的觀點其實是不是想要脫離經驗,暗中否認我們的局限性,生活在人世間卻拒絕生命呢?超出這些界限到另一邊,會有更好或更美麗的東西嗎?
有些人對世界應該是什么樣子有自己的想法。他們想要創造出另一個世界藍圖,然后根據他們設計好的藍圖來改造這個世界和人類。全世界和人們都應該要去配合這個設計,如有必要可以訴諸武力,而不去使用我們在這個世界已經被贈予的,以及那些發展的,或與之和諧共存的洞見。
與其設計這樣的烏托邦,不如來揭開這些設計的真相,哲學的任務不正是如此嗎?如此,這種哲學將會照亮整個哲學領域并服務于理性,而這種理性的標準是其能聯結上本然的實相。
觀點
家族系統排列一開始是作為一種實證探索方法,用來探索各種體驗的。在團體中選出一位成員來代表某人(案主)的家庭成員,并將其置于團體圈內的一個位置。我們發現這些代表們在不認識其所代表的人之情況下,會突然有和他所代表的人一樣的感受。而且,甚至連對此排列一無所知的現實生活中真正的家庭成員,也會被排列所呈現的動力影響。這類事件在全球數千個工作坊中發生過數千次。通過家族系統排列,我們得以進入一個借由排列才能展開的潛在的人性維度,故無法按照眾所周知的一般哲學那樣去掌握和處理。
家族系統排列所采用的是另一種哲學方法,同時促進并引出了一種經世致用的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