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那張吐金納銀的“嘴”……
如前所言,我從2018年初到上海之后,隨后的日子我基本“扎根”在浦東陸家嘴,如今已整7年。這期間,除了少許的回京開會和赴外地采訪之外,其余時間都住在陸家嘴濱江一帶……之所以這樣,有兩個目的:一是我喜歡這塊充滿生機和活力又代表了中國水平的最美濱江之地;其二就是想更加親近上海,書寫浦東。我覺得當今中國的文學家太缺少現代化城市的書寫了,即使在上海也一樣。為此我愿意用相當一部分時間來實現一下自己的這一夙愿。
當然,還有另一個原因:我的祖先——爺爺、爺爺的父親和爺爺的爺爺他們三代人在這片土地上生活與勞作了近百年,而且有過兩處很不錯的碼頭。最初的一處碼頭在現在的前灘那里,因為那里地價便宜,所以初涉上海灘上的何氏家族,只能先落根再說,碼頭不大,但足夠用,所以起名“何氏碼頭”;經營一段時間后,生意興隆,又遇外灘造船業的蓬勃發展,所以何氏家業部分轉至如今上海世界會客廳對面的陸家嘴核心地帶的新碼頭,這個碼頭是我曾祖們與蘇州一賀姓富商合資而建的,用了“和氏”為名,在浦東的老地圖上也能找到。如果不是洋人的鐵船野蠻掠奪,也許我就是今天陸家嘴金融摩天樓宇群中的某一富豪或金融家什么的。
但我現在只是一介書生。
或許正是這種身份,加上兩年多的疫情,使我有機會可能比任何一位上海人、任何一位在陸家嘴工作的銀行家、投資家、金融業人士更全神貫注地感受中國上海金融中心的春夏秋冬、日夜輪轉,以及它的冷暖交疊……
對一個“游子”而言,我喜歡陸家嘴的現實心態是因為這里的環境好、風景好、感覺好,除了房子貴、酒店住宿貴和消費貴外,其他的都是出奇地好:五光十色、千秋各異的摩天大樓;緊貼黃浦水的濱江綠道、渡輪碼頭;遍地開花的藝術館、博物館、體驗館、養生館……琳瑯滿目、千姿百態,關鍵都異常“潮”和“酷”。到了傍晚,整個陸家嘴就是燈光秀的大比拼賽場,街頭的綠蔭、公園和摩天大樓間的連廊,每座大樓都像一位國際明星在各自的舞臺上盡情賣弄風情、展現嬌姿,誘你入迷,叫你陶醉。一句話:走遍世界上那么多都邑之后,發現身邊的陸家嘴才是世界上最美好和適宜于我和你留下的地方……
浦東陸家嘴很美,看不到舊上海弄堂內的嘈雜,聽不到小商小販接二連三的叫賣,每一棟摩天大樓基本都是一尊很有特色的伸向天際的藝術品,城市與樓宇、馬路及人所共同擁有的高端品質,除了讓人賞心悅目、流連忘返外,還能鬧中取靜、心有所悅。如果有興趣,穿梭在大樓之間會有一種如涉叢林之感,它們確實是鋼筋和混凝土壘起的建筑,但不會有那種冷冰冰、硬邦邦的感覺,反倒是柔軟的、多姿的,甚至像遇見一位健壯的漢子,或像一位又一位風情萬般的美女迎你而來……這些高入云霄的大樓,夏日里為你擋風遮雨,冬天可以為你把寒氣趕到遠遠的海里,夜間它們就是你忠實的陪伴者。如果你在飛機上俯視陸家嘴,則是另一種意想不到的景致,它仿佛就像一架巨型的鋼琴,那些大樓就是這架巨型鋼琴的塊塊琴鍵,它們在中國新時代旋律下每時每刻都在彈奏氣壯山河、扣人心弦的壯麗樂章……
你不可能不陶醉,不可能不心系星辰大海。這就是我為什么常駐浦東陸家嘴。
這塊濱江之地,無論待上多長時間,都不會寂寞與無聊,因為這里每一天都在變化著、趕著潮,甚至引領著全球的未來。即使你并不是它的一分子,也會深受影響,活力四射……而且還有無限的生活空間:花2元錢、用5分鐘時間就可以搭上豪華的渡輪抵達黃浦江的彼岸——外灘或北外灘。
是的,這次豪華的渡輪很快將我送到陸家嘴的對岸,如今上海的又一處熱土——虹口“北外灘”。
坐在這片高樓迭起、花園式濱江邊的“玉蘭廣場”上的一方咖啡廳,掠過寬闊的黃浦江面,再看貼在江面上的陸家嘴聳天樓宇,你就會不由自主地熱血沸騰起來。浦東陸家嘴之美、之壯觀、之現代可以同任何一個最現代化的地方相媲美,是因為這里的每一幢建筑和整體的形象都足以讓人震撼和贊嘆。
自然你首先想到的是為什么那些高大的宏偉建筑竟然“貼”著江岸而建?難道不怕沉下去嗎?這個自然不用我們操心,因為30年前的那些陸家嘴設計者和建設者早已把你所擔心的這些問題一一化解并確保整個陸家嘴“千年不沉”。像最龐大的632米高的上海中心大廈,它的基座是建在由幾萬根粗大的鋼筋與水泥混筑在一起的“大墩”上,那“大墩”下面的支撐地基是深達280米多的絕對堅固的地層,其硬度和堅固程度甚至超過花崗巖,物理學和地質學知識的深入運用遠超出我們普通人的想象。當然也不用擔心聳入云霄的一棟棟摩天大廈會受臺風和地震的侵襲而發生倒塌或扭折,上海中心大廈的工程師告訴我:他們的樓可以抵御15級以上的臺風,因為設計的樓體是有旋轉功能的,在大風呼嘯而來時,其樓體本身可以有一米多的“順勢搖擺”之奇功……你能想及如此奇妙的建筑學嗎?這是中國建筑工程師們完成的世界杰作,這里的每一棟摩天大樓的建筑本身就是一本書——一本中國現代建筑的精美奇書。
掠過江面再仔細觀察如森林一般的陸家嘴“摩天樓林”,就會發現這是一個中國大地上從未有過的“金融城”——以前上海外灘之所以名噪百年,就因為它有十幾棟外國人建的各類銀行建筑,所以讓上海有了“東方巴黎”和“亞洲金灘”之稱。
殖民主義者曾據此向中國和世界自大地聲稱上海外灘是他們的“杰作”,無非是因為這十幾棟“洋行”的建筑聳在那里而已。
現在我知道,僅陸家嘴第二高摩天大樓的上海環球金融中心,其聳立起的總建筑面積就超過整個外灘的那些“萬國建筑博覽群”的面積。而勝于和接近于上海環球金融中心的樓宇,在陸家嘴可以找出十來幢,如果再加上千幢三五十層以上的高樓,那么今天的陸家嘴樓宇建筑就是100個上海的老外灘。僅這個數,你能不震撼與激動嗎?
它是完全由我們中國人自己建的自己的金融城!
從虹口向江的另一岸北頭往南環視,除了那尊像江南美女一樣靈動嫵媚的上海標志性建筑——“東方明珠”以及嵌在某一群樓之中的如“湯臣一品”“香格里拉”外,你會發現,整個陸家嘴就是一座真正意義上的金融城。那些或高入云霄或金光閃閃或令你叫絕不已的建筑,幾乎無一不是“金融樓”,我們可隨意地把它們羅列一下:
興業銀行、安盛保險、中國建設銀行、中國工商銀行、中國民生銀行、海銀財富、招商銀行、中國平安保險、上海金茂大廈、上海環球金融中心、上海中心大廈、上海銀行、匯亞中心、中國人民銀行、中國銀行、花旗銀行……
它們組成的江岸前的“第一方陣”足有排山倒海之勢,駭震黃浦江兩岸。然而這僅僅是陸家嘴“金融城”給予人們所能觀賞到的一片江邊風景,若順著世紀大道前行,隨意指點一下街頭兩側那些“掩”在頭頂的摩天大廈,你會更加驚嘆與感慨,是因為可以見到與紐約華爾街、倫敦金融城中不相上下的那些國際金融界的巨頭竟然也在此聚集——
摩根士丹利、貝萊德、仁濟、海航、匯豐、法興、安永、重陽、大成、富邦華一銀行、大華銀行、渣打銀行、恒生銀行、南洋商業銀行、華瑞銀行、蘇黎世保險、華寶基金、華安基金、嘉實基金、中歐基金、國泰基金、上海外服、宏益公益、金浦投資、交銀租賃、平安租賃、自貿區基金、中銀金科、交通銀行、淡水泉投資、中國銀聯、支付寶、遠東國際租賃,以及上海證券交易所、上海保交所、上海鉆石交易所、長江聯合金融租賃、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
總而言之,那些在國內外聞名的或并不太被知曉的銀行、基金、投資、交易等與金融相關的機構,它們竟然不知何時已悄悄地駐扎在浦東陸家嘴。
我問陸家嘴自貿區相關人員:“現在這塊地盤上每天有多少資金或貨幣量在‘流動’?”
他笑笑,沒有正面回答我,只謙虛地說了一句話:“我們還在向倫敦金融城和紐約華爾街等世界金融高地靠近呢!”
“靠近?靠近是什么意思?”
“這個你懂的。”他又笑了。
“這個……我真的不太懂。”這回輪到我笑了。
“哈哈……”
緊接著我們一起大笑起來。
“好吧,可以向你透露一組數字:現在我們陸家嘴已經成為融資租賃這一塊的全國高地,共有220家機構,以上海十分之一的企業數量,貢獻了全市一半的稅收,其融資租賃企業的資產規模已達1.6萬億元,占全國約五分之一。”他自豪地說。
對金融概念我是一竅不通,但負責人說的“占全國約五分之一”的數據概念讓我大致感受到陸家嘴的分量。想想也是,巴掌大的一塊地方,能與全國巨量的融資規模比較,本身就可見其實力。
金融商務是生意場上的“秘密之秘密”,也有人稱它是“財富密室里的密室”,即它是核心之核心,全世界最有錢的機構和有錢的老板,其實自己并不去管錢或數錢,一般都是委托銀行和會計事務所去管理。看我明白這個道理后,陸家嘴金融城的工作人員似乎才有點兒興趣跟我“聊”上一兩句“真話”。
那天我有點裝傻地問了一句:“你們金融城那么多摩天大樓,他們到底在干嗎?都是賺大錢的?會比開酒店、飯店更能賺錢?”
其實我的這個問題確實夠傻,人家建如此美麗壯觀的摩天大廈,才不是為了開酒店或搞餐飲“大食堂”呢!那干嗎呢?
“租出去!租給世界上最賺錢的銀行、金融機構呀!”工作人員朝我笑笑,沒有嘲笑我的意思,是真的給我普及金融租賃知識。
“能透露一下哪棟樓最賺錢嗎?”我又冒傻地問。
這回他們又笑了,沒有直接回答我。好像真是個秘密之秘密。
看我有些不甘心和失望的樣兒,他們努努嘴,沖那座日本人森先生蓋的環球金融中心,說:“你不是跟這樓的老板很熟悉嘛,這棟大樓中的企業可是一年能夠向我們國家上交幾十億元呢!”
一幢大廈一年能上交幾十億元,不用多說,它賺得一定更多!面對金融業,我是真的傻愣了。
陸家嘴的第二高樓上海環球金融中心于2008年竣工,高492米,地上101層,地下3層。當時這座大廈曾傲立于浦東之岸,被冠名“中國第一樓”,并保持數載紀錄。作為外國人在浦東建設的第一棟摩天大廈,森所經歷的不凡過程令人感動與感嘆。
森的全名叫森稔,1934年出生于日本京都府。森讀大學時還是個夢想當作家的“文學青年”。他在東京大學就讀時,患了一場病。在家休養期間,仍然立志當小說家,并為此一直在悄悄收集生活素材。可惜,“我從未寫出任何讓我感到滿意的作品”,因此“在煩悶中度過一天又一天”,森后來這樣回憶道。于是森的父親就讓兒子跟著他開始做房地產,那是很小的規模,小說寫不好的森便硬著頭皮做起了地產生意。哪知他的“文學暢想”在地產生涯中卻獲得了巨大成功,可以說,后來的森,真的成了日本地產界的“諾貝爾獎”獲得者。
這位在日本地產界數一數二的人物,對浦東開發始終抱有信心并且給中國和世界留下了一座可以稱之為偉大的建筑——上海環球金融中心,以及同樣了不起的恒生銀行大廈等建筑。然而森除了在浦東大地上留下了偉大建筑,更重要的是他給中國和世界新城市建設帶來了一個特別具有未來意義的理念——垂直花園城市,即“Hills”。
森在投資浦東這座偉大建筑時,經歷了幾次亞洲和世界性的金融危機。當他最重要的美國合作伙伴離他而去時,他依然選擇留在浦東,他說在日本本土建的“森大廈”就足夠他的幾世子孫吃喝了,他根本不是為了錢而來浦東造大廈。他是以一個理想主義的城市建設者身份,來完成他生命中的又一個“垂直花園城市”。
浦東的創業者們一直對森先生懷有敬意,除了他本身的人格魅力外,還有他建起環球金融中心,更重要的是他奉獻給上海和浦東的“垂直花園城市”的理念。
生前,森在贊美自己的上海環球金融中心大廈時,這樣說:“2008年,上海環球金融中心竣工時,有人說,一條飛向天空的‘上海之龍’終于被點睛了。在中國,龍被視為‘祥瑞’‘吉祥’之物。”
進了樓里,通過掛在墻上的LED顯示屏的“樓層指示牌”一眼可見那些入駐在大樓內的世界級大財團、大銀行、大金融機構——
谷歌、瑞穗證券、中信證券、開源證券、華寶證券、三井物產、住友商事、富國銀行、瑞穗銀行、荷蘭ING銀行、韓國產業銀行、德國商業銀行、三井住友銀行、蘇黎世保險、安永會計師事務所、安德森·毛利·友常律師事務所、歐華律師事務所、摩根士丹利亞洲、安佰深(上海)……
在森的這幢摩天大廈內,我隨意地挑了幾個金融機構作為“探視”世界金融窗口的風景驛站——
第一扇世界金融“窗口”是法國巴黎銀行(BNP Paribas)。以前我對它一無所知。可稍稍在網絡上查一下它近幾年在世界上的財富排名,便知其實力了:
2018年12月,巴黎銀行入圍2018世界品牌500強,位列第119。2019年7月,《財富》世界500強排行榜發布,法國巴黎銀行列第104位。2020年1月,2020年全球最具價值500大品牌榜發布,法國巴黎銀行排名第138位。2020年5月13日,法國巴黎銀行名列2020福布斯全球企業2000強榜第42位。2020年8月10日,法國巴黎銀行名列2020年《財富》世界500強排行榜第99位。
法國巴黎銀行是歐洲首屈一指的全球銀行及金融服務機構,集團業務遍及全球逾64個國家和地區,擁有700多個辦事處,20.5萬名雇員中有2.8萬名從事國際銀行業務,為100家國際大型企業中的80多家提供服務。它在全球范圍從事出口信貸方面的業務。法國巴黎銀行的優勢是它擁有龐大的國際網絡,包括7個主要金融中心。由于它在金融創新和新技術及銷售渠道方面具有豐富經驗,因此在企業及機構銀行、財富管理、資產管理等業務方面成績卓越。特別是在法國,其向公司及私人客戶提供服務方面的優勢無可比擬,尤其是在資產管理、消費信貸、租賃等業務領域。
許多上海人并不知道,其實法國巴黎銀行在上海的“生意”,可以追溯到1860年,是最早一批“看好中國”的洋行之一,與上海有著很深的淵源。從當初1860年,法國巴黎銀行在上海開設中國境內第一家辦事處至今,已有160多年歷史。1993年,法國巴黎銀行恢復在上海設立機構,成為新中國成立之后在上海的首家合資銀行(中國工商銀行占一半股份)。1997年經批準,它在上海地區可以經營人民幣業務。2003年11月26日,法國巴黎銀行(中國)有限公司在上海宣布正式成立并開業,成為中國首家從合資轉為外商獨資并在當地注冊的銀行。同日,法國巴黎銀行集團和長江證券有限公司合資成立的“長江巴黎百富勤證券有限公司”也在上海宣布開業,這是首家獲得主承銷商資格的合資證券公司。至此,這家新型“洋行”,可以說在世界“通吃”,而它在上海的存在,也為浦東和上海乃至中國的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在改革開放早期,法國巴黎銀行就參與了三峽工程渦輪機和上海地鐵3號線全部車輛、信號系統等重大建設工程的融資項目。
2008年,森的環球金融中心開業,法國巴黎銀行(中國)有限公司總部是第一批入駐的外國銀行之一。
第二扇世界金融“窗口”是聲名顯赫的“大摩”,即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它在世界財經界有“大摩”之稱,是紐約華爾街的一家金融巨頭。其業務包括了證券、資產管理、企業合并重組和信用卡等多種幾乎全覆蓋的金融服務,在全球42個國家的1300多個城市有代表處,雇員總數達6萬多人。
“大摩”確實很“牛”。2017年《財富》美國500強排行榜發布,它排名第76位。2018年《財富》世界500強排行榜發布,它位列第249位。2018年12月18日,世界品牌實驗室編制的《2018世界品牌500強》揭曉,摩根士丹利排名第55位。2019年7月《財富》世界500強排行榜位列第218位。2019年10月,在英圖博略(Interbrand)發布的全球品牌百強榜排名第69位。
與法國巴黎銀行的老牌資本主義銀行相比,摩根士丹利算是后起之秀。1935年9月16日,摩根士丹利于美國紐約華爾街2號正式開始營業。時光移至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大摩”的運氣來了,雇員也從250多人迅速增長到超過1700人,并開始在全球范圍內發展業務。1986年摩根士丹利在紐約證券交易所掛牌交易。進入九十年代,摩根士丹利不斷擴張和兼并。特別是在二十一世紀以來,華爾街上的傳奇人物裴熙亮出任摩根士丹利主席兼全球首席執行官,在他的帶領下,“大摩”真正成為世界金融界的“超級魔王”。摩根士丹利國際銀行(中國)有限公司是摩根士丹利集團的子公司,總部就在森的上海環球金融中心大廈內,該公司在亞太區有雇員2000余人,其中有約1500人在大中華區,在香港、北京、上海和臺北設辦事處。“大摩”通過在中國的合資銀行,得以為許多中國公司提供在海外上市的服務,包括中國聯通、中國石化和中國電信等,籌得的總資金超過100億美元。目前,摩根士丹利國際銀行(中國)有限公司的注冊資本為人民幣10億元。其銀行的業務有:存款,短期、中期與長期貸款,票據承兌與貼現,政府債券,金融債券和其他除股票之外的外幣證券,信用證服務及擔保。國內外結算業務有:外匯交易、代理交易、外幣兌換、銀行同業拆借、銀行卡服務、保險箱服務、信用調查與咨詢服務、保險代理服務、其他經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批準的業務。
摩根士丹利的一大絕招是同中國金融公司合作取利,比如1997年10月,中國電信(香港)首次公開招股(IPO),同時在香港和紐約兩地上市,籌得資金42億美元。
2000年6月,中國聯通首次公開招股,同時在紐約和香港兩地上市,籌得資金56.5億美元。
2000年10月,中國石化全球首次公開招股,同時在紐約、倫敦和香港三地掛牌上市,籌得資金34.6億美元。
2001年12月,中國鋁業股份有限公司首次公開招股,同時在紐約和香港掛牌上市,籌得資金4.86億美元。
2002年11月,中國電信首次公開招股,同時在香港和紐約兩地上市,籌得資金15.2億美元;這中間“大摩”的那只“無形之手”起了很大作用。
2003年初,摩根士丹利又成為中國首批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QFII)之一。獲準參與投資境內A股和債券市場,經審批投資額度為3億美元。
2003年11月,中國人民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首次公開招股并在香港掛牌上市,籌得資金8億美元。
2004年5月,中國電信股份有限公司后續H股/美國預托證發行,籌得資金17.25億美元。
2005年6月,在中國建設銀行計劃首次公開招股之前,引入美國銀行作為策略性投資股東。
2013年5月29日,雙匯國際控股有限公司和史密斯菲爾德聯合公告:雙方已經達成一份最終并購協議,價值約為71億美元(按當前匯率約合人民幣437億元)。雙匯國際的財務顧問由摩根士丹利擔任,法律顧問是普衡律師事務所。
“大摩”可以說在中國和大中華地區業務廣泛,又隨中國經濟大發展機遇而賺得盆滿缽滿。當然,它賺了大錢,自然森收取的“房租”也不會便宜它,會做大生意的普遍遵循一個原則:有錢大家一起賺。
“知道嗎,世界上最賺錢的并不一定是銀行,是那些幫著大財團、大老板管理財富或打官司的事務所!”我聽了一位權威人士這么說,才恍然大悟!
森的大廈里駐扎了那么多金融機構,我一查它們租用的樓宇面積,發現果真法律事務所和會計事務所的用樓面積最大。一家叫“安永”的會計師事務所租了環球金融中心的八個樓層,它是全球四大會計師事務所之一,因其廣泛的業務而成為世界第三大專業服務公司。它主要為著名財團、跨國公司,甚至是相當多的國家和世界級大亨們提供審計、稅務及財務交易咨詢等服務。
安永的前身源于英國十九世紀三十年代的亞瑟家族。后來的安永創始人亞瑟·揚,1863年生于英國蘇格蘭的格拉斯哥,是七兄弟中的老三。其父親當過公司股東和輪船公司經紀人,在格拉斯哥商界小有名氣。1881年,亞瑟·揚進入格拉斯哥大學,他也曾是一個文藝青年,并獲得文學碩士學位。后來轉攻法律,又獲法律學士學位。然而亞瑟·揚又對算賬很感興趣,所以大學畢業后直接進了當地一家銀行從事審計工作,結果成績平平。1890年,亞瑟·揚隨家人移民到美國,受聘于紐約的一家銀行。該銀行是由蘇格蘭遷來的,自英國募集資金,投資了美國許多工商業。當時,該銀行正投資建造大陸北部一條大鐵路。四年之后,該銀行由合伙人宣布結束營業。此時的亞瑟·揚有了創辦會計師事務所的念頭。不久,他遇到了查理斯·斯塔特,此時的斯塔特在一家銅礦公司任主計長多年,早想出來自己單干。于是與亞瑟·揚一拍即合,相見恨晚。1894年兩人開辦了斯塔特·揚會計師事務所。當時,除他倆外,只有一位速記員、一間辦公室。一年后,亞瑟·揚的弟弟加入事務所,原來的合伙人斯塔特則退了出來。從此事務所由亞瑟·揚兄弟倆經營,事務所名字也正式確定為亞瑟·揚會計師事務所。從此業務穩定發展,事務所分機構接連設立。1907年設立紐約分事務所,1908年設立威斯康星州分事務所,1920年設立洛杉磯分事務所,1921年設立匹茲堡分事務所。在1921年以前,各分事務所的合伙契約各自獨立。為加強內部團結,以“集團軍”的力量向海外擴展,1921年起,合伙組織改為全國性的單一契約。當時事務所的8位合伙人一起簽了約。兩年后,亞瑟·揚事務所在巴黎設立了第一家海外事務所。同年,為了給美國標準石油公司、埃索石油公司、英國皇家航空公司等多國籍企業提供更滿意的服務,安永與英國的布羅茲、帕特森會計師事務所合作,在倫敦設立了分事務所,取名為亞瑟·揚、布羅茲、帕特森會計師事務所。1944年,隨著美國在加拿大投資的增加,安永又與加拿大的克拉克森、哥登會計師事務所合作,設立加拿大分事務所,取名為亞瑟·揚、克拉克森、哥登會計師事務所,其主要的營業事務所設在多倫多和蒙特利爾。從二十世紀五十年代開始,安永致力于海外事務所的發展,努力謀求國際化經營,并迅速成為全球幾大最有影響的會計師事務所之一。
從一間簡陋的辦公室,兄弟倆人搭伙,經歷百年奮斗,安永目前已在全球140個國家建立了辦事機構700多家,員工總數達167000名,已知它在2011年的年收入為229億美元。安永中國區現在的總部就在浦東的環球金融中心,除了上海外,還在北京、成都、武漢、深圳、廣州、大連、蘇州、青島、杭州、天津、廈門、南京和香港、澳門等城市分設辦事處,中國區的員工達幾千人。
現在我終于明白安永會計師事務所為什么需要比法國巴黎銀行等大金融機構面積更大的辦公地,實在是因為其業務需要。
眾多大金融機構日日吞金納銀,如黃浦江水潮起潮涌,怎會不給“地主”陸家嘴鑄成容下萬千財富的大“金嘴”呢!
從陸家嘴金融城發展局出來,我邁步到百米之遠的黃浦江邊,看了一眼潮起潮落的黃浦江,又轉身環顧了身后的陸家嘴……白天的它沒有多少燈光,只有陽光下那一個個魁梧雄偉的“身材”,起伏有致地聳立在那里,似乎像休息狀。到了夜晚這片摩天大廈“森林”可就很不一樣了:燈火闌珊,映亮天幕!為什么是這樣?原來,國際金融業的資金流動與我們有時差,我們的夜,正是生活在另一半地球的人們的忙碌之時!
呵,這個世界就是有許多常人所不知的秘密。
你說,陸家嘴的這張“嘴”是不是吐納黃金之嘴!一張一弛,如黃浦江流水般的真金白銀在它嘴邊進進出出……而從這張“嘴”里進進出出的真金白銀,不僅滿足了金融機構的賺錢欲望,同時也為中國經濟打開了閥門,為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事業提供了有益的金融經驗,而這才是陸家嘴的“嘴”功能、“嘴”作用、“嘴”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