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與史鐵升的初次見面
- 重生1979:女兒國國王想收我
- 蟹老板的蟹黃堡9
- 2104字
- 2025-08-18 06:30:00
帶著昨天的好心情,李春明推開了編輯室的大門。
邊哼著歌兒,邊收拾著桌面。
韓彥昌捧著搪瓷茶缸晃悠過來,倚著辦公桌打趣道:“小李這是有喜事兒啊?從進門就笑到現在。”
李春明下意識摸了摸臉:“這么明顯么?”
隔壁組的老編輯趙衛國哈哈一笑:“你那嘴角都快咧到耳朵根兒了,還要多明顯。”
“嗐~也沒啥事兒,就是昨天去了趟我對象家。”
角落里擦桌子的呂麗萍手上一頓,抹布在桌面上劃出一道水痕。
她咬了咬下唇,又低頭繼續干活。
“頭回上門吧?”
韓彥昌呷了口茶,笑得意味深長。
李春明愣了一下,驚訝道:“這都知道?!韓編輯,您還會看相?”
“我哪會那個。”
韓彥昌一擺手:“就你們這些頭回上門的毛腳女婿會樂成這樣。”他指了指辦公室里幾個已婚的老編輯,“看看我們這些老家伙,去丈母娘家哪個還會想你這樣,早沒新鮮勁兒嘍!”
胡志成推門進來,恰好聽到半截話尾。
他眼鏡片后的眼睛頓時亮了起來,三步并作兩步湊到人堆里:“什么丈母娘,什么新鮮勁兒?快說說...”
“噗——!”
韓彥昌一口茶水噴了出來,嗆得滿臉通紅。
胡志成卻渾然不覺,一個勁地催促著眾人。
王建軍立刻諂媚地湊上前,把李春明見家長的事添油加醋地說了一遍。
“就這?”
剛才還一臉精光的胡志成頓時覺得索然無味,緊接著下一秒卻像是發現了新大陸,笑道:“見完家長下一步不就是結婚嘛!春明,什么時候請我們喝喜酒啊?”
韓彥昌拍著胸前的水漬,笑道:“組長您這也太著急了,春明今年才二十二歲,還不夠二十五歲的晚婚標準。咱們還得再等個三年,才能喝上他的喜酒呢。”
胡志成懊惱地拍了拍腦門:“瞧我這記性。”
隨著墻上的掛鐘‘當當’敲響,胡志成立即正了正神色。
他清了清嗓子,從公文包里抽出一沓文件:“言歸正傳,這周的重點工作有幾個...”
他們是說著無意,可李春明卻聽者有心。
今年,國家開始執行最新的《婚姻法》。
明確規定干涉婚姻自由者需承擔法律責任;首次明確‘感情破裂’作為離婚標準;明確了婚前及婚后的財產歸屬...
其中,對大多數年輕人影響最大的便是結婚的年齡,從男二十周歲、女十八周歲,更改為男二十二周歲、女二十周歲。
李春明到了五月份便到了法定的年齡。
可眼下國家正大力推行‘晚婚晚育’政策,即便到了法定年齡,單位也會勸說不符合晚婚標準的年輕人再等等。
大多數小年輕,都會聽從單位的意見。
可是他跟別人不一樣。
他二十二歲,是不符合現在晚婚的規定,可朱霖已經二十八歲了。
若是再等個三年,朱霖都過了三十了,這...
李春明想的正入神,編輯室的大門被人從外面推開。
一位戴著黑框眼鏡的中年男子坐在輪椅上,有些局促地停在門口。
他環顧四周,見大家都在伏案工作,便搖著輪椅悄悄來到靠門最近的何曉曉桌前,低聲道:“同志您好,我是接到報社通知過來改稿的。請問,趙啟蒙編輯坐在哪里?”
“找趙編輯啊,你...”
何曉曉抬手正要給他指路,見來人行動不便,改口道:“我推你過去吧。”
“不用、不用,您跟我說一下,我自己過去就行。”
話未說完,熱情的何曉曉已經推起了輪椅:“趙編輯,這位是來改稿的同志。”
正在指導王建軍的韓彥昌聞聲抬頭,看見輪椅上的身影,點了點頭:“您好,請問您的作品是?”
“趙編輯您好,我叫史鐵升,我的作品叫《午餐》。”
聽到‘史鐵升’三個字,李春明手中的鋼筆微微一頓。
他悄悄轉過頭,打量著這位坐在輪椅上的清瘦男子。
誰又能想到,此刻略顯拘謹的投稿作者,日后會成為當代文學史上熠熠生輝的名字。
“哦,你稍等。”
韓彥昌從文件柜里找出原稿,掃了眼站在一旁的王建軍。
這個新編輯已經跟班學習一周了,正好是個考核的機會。
韓彥昌將稿子遞過去,“建軍,你來給史同志說說修改意見。”說完又對史鐵升解釋道:“這是我們新來的編輯,我在旁邊把關。”
“好的、好的,辛苦您了。”
王建軍講的修改內容,韓彥昌是認可的。
可隨著他越說越多,這位叫史鐵升的作者卻越發的緊張。
到了后面,鬢角都冒汗了。
只說缺點,不提優點,這得多考驗別人的承受能力。
整不好一個好作家就被這么整沒了。
見狀,韓彥昌將口中的茶葉梗吐掉,沖著王建軍擺了擺手:“行了,就到這吧。”
轉頭看到李春明看著這邊,抬手將稿子遞了過去:“春明,你來說說?”
三千多字的文章,在李春明一目三行中,十多分鐘便看完了。
注意到史鐵升因為緊張手指捏得有些發白,李春明喝了口水,組織了一下語言。
李春明的聲音溫和卻有力:“先說優點,您選取的殘疾工人群體視角非常珍貴。”
他翻開其中一頁:“比如這段對老孟的描寫,寥寥數語就讓這個人物立住了。”
史鐵生緊繃的肩膀稍稍放松,鏡片后的眼睛亮了起來。
“不過...”李春明話鋒一轉。
“您看這段車間對話,”李春明指著稿紙中間部分,“用了太多當地方言,雖然真實,但會影響作品的普適性。”他頓了頓,“比如‘忒’‘咋整’這類詞,可以適當替換成更規范的表達。”
李春明輕輕翻動稿紙:“最大的問題是結構。現在像幾個生活片段拼貼,缺乏主線串聯。但這個‘半小時’的設定很妙!”
“如果把標題改成《半小時午餐》,整篇圍繞這短暫的喘息時刻展開,既增強戲劇張力,”手指在稿紙上輕叩兩下,“又能形成精妙的象征,殘疾工人們被壓縮的生存空間。”
聽著李春明的點評,記著筆記的史鐵升的眼睛越來越亮。
而一旁的王建軍卻怔住了,方才自己提了二十多條修改意見,卻不及李春明這幾點切中要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