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數字經濟發展與治理(第5輯)
- 江小涓主編
- 1633字
- 2025-08-05 10:32:36
編輯手記
人工智能是驅動數字經濟的核心技術,數字經濟是人工智能賦能的經濟形態,二者共同助力發展新質生產力。在這一過程中,產業間進一步實現深度融合,極大提升了全要素生產率,也催生了新的商業模式和服務形態,提高了生產效率和資源配置效率,為經濟增長注入新活力。
本輯共刊發了二十余位學者的12篇文章。在“人工智能、數字經濟與新質生產力”欄目,輯刊主編江小涓從經濟學視角探討人工智能治理規則,強調提高資源配置效率與分配公平的重要性,并分析人工智能帶來的機遇與挑戰。基于此,作者提出結合“弱規則”(自發形成的市場規則)與“強規則”(公權力支持的監管規則)的治理框架,以應對人工智能快速發展帶來的復雜問題,確保技術進步能夠真正促進社會福利的提升和經濟的健康發展。陳雨露探討了加密貨幣的全球發展態勢,特別是美國構建“三位一體”數字貨幣霸權的戰略意圖及其對國際金融秩序的影響,并指出加密貨幣帶來的風險與挑戰,建議我國應提升技術自主可控性,完善監管框架,深化國際合作以應對潛在威脅。彭文生等人通過分析DeepSeek的創新模式,探討了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的關系,強調市場需求和人才激勵在創新發展中的重要性,指出融合發展需要大企業與小企業的優勢互補,通過改進生產關系和優化資源配置以促進顛覆式創新。
在“數字產業與平臺經濟”欄目,林維等人探討了平臺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法治保障,認為在創新、開放、規范、共贏的理念下,需從法律定位、開放生態、創新轉型、數實融合、多贏機制等方面構建相關制度,并強調政府應建立常態化監管機制,使治理體系適應新階段的發展需要。劉守英等人分析了數字文明形態下平臺組織的本質特征,指出平臺組織是數字經濟下超越傳統市場、企業和政府功能的協同組合,而非傳統上認為的這三者之間的相互替代關系。作為一種新型組織,平臺在推動資源配置、價值創造和公共治理等方面具有顯著優勢,研究平臺組織需要有整體性和系統性視角。孟慶國等人運用制度語法工具分析公共數據授權運營的政策規制特征,結合制度多層次選擇理論,提煉出在集體選擇和操作層次上的多維制度規則特征,并表明通過清晰的規則設計可以促進公共數據的有效利用,保障數據安全與合規運營,為地方政府提供了政策制定的理論框架和實踐指導。王永欽等人探討了抵押品結構轉型對數字時代的創新和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性,強調通過法治建設與技術創新雙輪驅動實現從房地產抵押為主向多元化抵押品結構的轉變,文章分析了法律制度、產權保護如何影響金融支持創新、培育新質生產力這一功能的發揮,進而影響經濟增長方式的轉型。在此基礎上,他們提出了優化中國抵押品結構、促進創新和產業升級的政策建議。
在“數字金融與貿易”欄目,佟家棟等人利用我國工業企業數據,研究數字產品進口對企業生產率的影響,發現數字產品進口不僅顯著提升了數字密集型企業、民營企業及技術前沿企業的生產率,而且通過技術溢出和信息傳遞效應,數字產品進口還促進了企業的技術趕超和前沿競爭,推動整體經濟的高質量發展。陳斌開等人探討了人工智能技術對社會公平的影響,分析了替代效應、結構效應、極化效應等擴大收入不平等的機制。雖然人工智能同時也有積極的就業創造效應和生產率提升效應,但這些效應的發揮有賴于公共政策在促進機會均等化、調整技術方向及優化再分配方面發揮積極作用。張明等人分析了比特幣、天秤幣和數字人民幣等數字貨幣對國際貨幣體系的影響,以及數字貨幣在跨境支付、貨幣主權及監管等方面的挑戰與機遇,并提出了推進央行數字貨幣發展及穩定幣建設等應對策略。王永進探討了數字時代零邊際成本現象對經濟學的影響,通過分析軟件的“版本化策略”和應用程序及數字內容的免費模式,解釋了在壟斷市場結構下企業如何根據消費者支付意愿定價以獲取租金的機制。張洪勝等人通過《反壟斷法》實施的準自然實驗,利用一般均衡模型評估了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對福利收益的影響,強調了行政性分權與市場統一性的矛盾,并提出了深化法律體系建設、明確政府職能等政策建議以促進公平競爭和區域協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