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9章 ·星火書院(1~3章)

第一章.順勢而為

三月下旬,清軍連遭三敗,皇太極震怒之余采納“絕漢根本”之策:

1.拆毀順天、保定、河間三府書院七十三所,禁私學,敢授徒者連坐;

2.收焚經史子集,以“講武實學”為名,令州縣只準設騎射場;

3.發告示:“識字者即為刁民”,鼓勵舉報,告密者賞銀一兩。

消息傳出,士子惶惶,百姓切齒。

我以此為機,反其道而行之——把“拆書院”變成“收民心”。

一、借磚

我派桂影營扮成民夫,替清兵搬運磚瓦。

每拆一座書院,即于深夜將半成新磚、整木、石碑偷運潛火營。

十日內得大青磚三萬、楠木千根、石經碑四十塊。

碑上原有《大學》《春秋》全文,我命人鑿下“明德”“新民”“春秋大義”六字,留作日后奠基。

二、筑壇

選址:廢窯西北三里,桑干河舊堤——地勢高、蘆葦密、易守難攻。

工役:老弱婦孺三千,三日而成:

1.外墻用清兵拆下的青磚,內填夯土,外刷白灰,夜看如冰城;

2.內設三進:

首進“問禮堂”,講堂三楹,可容五百人;

次進“藏書閣”,以楠木為梁,石經碑為壁,藏禁書八千卷;

后進“射圃”,兼習火器、騎射,曰“文武同堂”。

門額題曰——

星火書院

(下款:朱令天立)

三、招生

告示只寫一句話:

“愿讀書者來,愿教書者留,愿毀書者逐。”

三日內:

?流亡秀才二百三十七人抱經而至;

?被革退的武生一百零四人攜弓而來;

?不識字的樵夫、漁戶、織工八百余人,只求“認字不吃虧”。

我分文不取,發“桂花書券”:

憑券可領《千字文》《大明律》《火器圖說》各一冊;

讀完一本,換桂花糕一塊,再讀再換。

半月之間,書院內外書聲與炊煙并起。

四、夜課

我親講第一課——

“清人拆書院,是怕我們知恥;

我們偏要用他們的磚,建自己的恥。

知恥而后勇,勇而后勝。”

臺下士子、農夫、織工齊聲應和,聲震桑干河冰面。

五、民心

附近百姓稱書院為“活命廟”,

凡清軍游騎至,皆被鄉民指錯方向;

凡清軍征糧,鄉民先藏書院谷倉,

后獻空簍,且曰:“百姓都隨公主讀書去了,無人種田。”

一月之間,通州至香河百余里,

“寧送孩子赴星火,不送銀錢入官衙”之謠傳遍鄉里。

六、后患與對策

清軍聞書院復起,欲調兵焚毀。

我預伏三策:

1.書院外三里設“蘆葦火陣”,清騎至即放煙示警,半刻鐘內卷書潛河;

2.影騎哨扮成清兵,夜貼告示:“敢告密者,同罪連坐”;

3.凡入學者,皆給“桂花銅牌”,上書“明”字,

清軍若捕,百姓即舉牌稱“清兵假扮”,使其不敢輕舉。

七、后聲

四月望日,書院開講“火器與春秋”。

我舉火槍示眾:

“此物,清人用來殺人;

我們用來衛道。

道與器,皆不可奪。”

言罷,槍響一聲,

桑干河冰裂百丈,春水奔涌。

百姓沿河跪呼:

“主公開河,天不滅明!”

星火書院,

自此成為幽燕第一座

“拆不掉的書院,

燒不滅的學堂,

壓不住的民心”。

(2.勿忘國恥檄)

幽燕雪夜,朱令天蘸血為墨,刊石立碑,與天下讀書聲同傳

──愿我子孫,永念此恥,奮而自強

正文

嗚呼!

自甲申國變,胡騎入關,腥膻遍地,衣冠涂炭。

今彼以“講武實學”為名,盡拆我書院七十三所,焚我經籍,禁我弦誦;

又懸令曰:“識字者即為刁民”,欲使我億萬炎黃,永作聾瞽之奴!

是可忍也,孰不可忍!

我朱令天,崇禎皇帝之女,親見父皇煤山縊骨,親聞華夏泣血。

每念及此,五內如焚,遂以殘磚碎瓦,重建星火書院;

更以刀尖作筆,剝石為紙,刊《勿忘國恥檄》,昭告四方。

一曰:勿忘拆書院之恥

磚石雖冷,曾載圣賢之音;

胡虜一炬,遂使墨香化灰。

后人過此殘垣,當思讀書為何,不徒章句,而在明恥立節。

二曰:勿忘焚書之恥

紙灰飛舞,如蝶如魂;

經史子集,付之祝融。

愿我學子,口誦手抄,

一字一句,皆成刀兵。

三曰:勿忘辱民之恥

“識字即罪”,亙古未聞;

使我農人、工女、商賈、士卒,

皆俯首為聾盲。

愿我百姓,以夜燈、以雪火、以紡車之聲,

暗誦國殤,潛育鋒棱。

四曰:勿忘裂土之恥

幽薊千里,本我禹甸;

今則剃發易服,犬羊橫行。

愿我子孫,

左執經卷,右執火器,

寸寸山河,寸寸必爭!

五曰:勿忘忘恥之恥

最可懼者,非胡騎之強,

乃人心之忘。

忘則恥不生,忘則志不立。

故刻此檄文,與山河同久,

與日月同昭。

自今而后,

凡入星火書院者,先拜此碑;

凡離星火書院者,再誦此文。

一人誦,則一家記;

一家記,則一鄉傳;

一鄉傳,則天下永不敢忘!

碑陰附誓

──吾等誓以血補山河,以火續文脈;

茍一息尚存,必驅腥膻,復我冠裳!

若背此誓,天人共戮!

崇禎十七年四月望日

大明監國·朱令天勒石

刀筆吏:韓鐵匠、秦良玉、王承恩

書體:隸書,寸半見方,深三分,千年不泐

──愿我華夏,自此星火不滅,國恥長銘!

星火書院·大講堂

四月二十日,辰時,桑干河風挾柳絮,陽光照在殘雪與黑瓦之間。

我朱令天,著素甲、佩短劍,立于石階之上。

面前是四百二十七名書生、二百零四名武生、八百一十五名織工、樵夫、鹽丁與他們的子女。

每人手中一張淡黃紙,紙上墨跡猶新——

(3.寧死不做亡國奴)

作者:朱令天

寧死不做亡國奴,

頭斷血流心不屈!

明可亡,天下不可亡,

漢家魂在日月長!

胡騎踏我幽燕雪,

我踏胡騎骨作梁!

拆我書院毀我書,

我以殘磚筑講堂!

焚我經籍斷我弦,

我以血墨續華章!

剃發易服辱我冠,

我以火器復冠裳!

使我農人皆為盲,

我以燈火照田桑!

使我工女皆為啞,

我以梭刀作鋒芒!

使我童子不識丁,

我以刀筆刻國殤!

使我山河盡腥膻,

我以星火炬炎黃!

一寸山河一寸血,

十萬青年十萬槍!

生當作人杰,

死亦為鬼雄!

今日誓書千張紙,

明日遍插復明旗!

若教天下皆忘恥,

愿我此身先化炬!

朗誦畢,我抬手示意肅靜,朗聲講解:

“諸位——

這四百三十二字,不是詩文,是誓書!

胡虜要我們忘記文字,我便讓文字成為刀!

他們拆一座書院,我們便在廢墟上立一座更大的;

他們焚一卷書,我們便讓千萬人背下整卷!

今日你們帶走的,不只是紙張,而是火種。

一人背熟,便是一家不忘;

十人背熟,便是一鄉不忘;

千人萬人背熟,則我中華永不忘!

我給你們三句話:

第一句——

‘寧死不做亡國奴’:

死,可也;亡國奴,斷不可為!

第二句——

‘明可亡,天下不可亡’:

朝代有更替,中華無終絕!

第三句——

‘不能讓異族毀掉我們漢族,毀掉我們中華’:

若有一天我們連自己的衣冠、文字、姓氏都守不住,

那才真叫亡國滅種!

此刻起,每夜點燈一盞,默誦一遍;

每晨起身,高聲再誦一遍;

每遇清兵,于心底暗誦一遍!

讓這三句話,比胡騎的馬蹄更響,

比剃發的刀更快,

比他們的謠言傳得更遠!

我朱令天,在此立誓:

——若我一日不死,必護此誓一日;

——若我身死,此誓由你們傳下去!

愿千百年后,仍有孩童朗朗上口:

寧死不做亡國奴!

明可亡,天下不可亡!

語罷,我抽出短劍,劃破指尖,

以血點紙,重重按在“寧死不做亡國奴”七字之上。

臺下千余人,依次上前,以指蘸血,按印立誓。

血指疊疊,如一朵朵小小的紅花,開在淡黃誓書上。

風起,紙頁獵獵,

像一面面未展的旗,

又像一顆顆未爆的雷。

我舉劍高呼:

“背此誓者,與我同生!

忘此誓者,天地共誅!”

千人齊聲,聲震桑干河冰面:

“同生——共誅——!”

回聲滾滾,

驚起河邊新柳萬千條,

條條都是不肯彎腰的漢家骨。

主站蜘蛛池模板: 涿鹿县| 麦盖提县| 阿拉善左旗| 邯郸市| 安福县| 凭祥市| 徐水县| 博野县| 民和| 灵丘县| 辽阳市| 紫阳县| 双柏县| 石屏县| 炉霍县| 上蔡县| 夹江县| 临湘市| 木兰县| 兴海县| 北流市| 周宁县| 尼木县| 沁水县| 偃师市| 姚安县| 通化市| 陇川县| 巴林右旗| 赞皇县| 奉化市| 句容市| 南开区| 昆明市| 饶河县| 凤翔县| 克什克腾旗| 平武县| 启东市| 乌苏市| 盖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