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再制造產業發展報告(2025年)
- 機械工業環保產業發展中心組編
- 7998字
- 2025-08-07 15:18:55
第3章 工程機械再制造發展概況
宋金云[1]
摘要
本報告主要從行業基本情況、主要做法、經驗啟示、發展展望及政策訴求和建議等方面梳理了工程機械再制造行業的發展概況。當前我國工程機械市場保有量已經突破千萬臺,為再制造產業提供了巨大的市場發展空間。近些年,工程機械行業通過加強再制造工藝技術創新、推動再制造基地建設和提升相關水平等方式,在再制造領域取得了階段性成果,為我國實現節能減排的“雙碳”戰略目標做出了積極貢獻。下一步,仍需在推動形成行業綱領性文件、完善技術體系和落實相關財稅政策等方面繼續努力。
關鍵詞:工程機械,再制造,現狀及展望
一、行業基本情況
當前,我國已經成為世界工程機械生產大國和主要市場之一,再制造是工程機械產業鏈中的重要一環。經過十幾年的快速發展,我國工程機械再制造逐步形成了以高新技術為支撐、產學研相結合、企業自主創新為主的中國特色再制造模式。工程機械通過再制造,有效降低資源能源消耗、減少廢棄物排放,促進我國工程機械節能減排以及“雙碳”戰略的實施。
(一)行業發展基礎
工程機械行業作為裝備制造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為國民經濟各領域提供先進技術裝備的戰略性產業,是產業關聯度高、吸納就業能力強、技術資金密集、對國民經濟貢獻顯著的支柱產業之一,為各工程建設提供裝備保障。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工程機械行業發生了巨大變化,產業規模更加合理,國際地位大幅度提高,自主創新碩果累累,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可持續發展能力顯著增強,高質量發展不斷取得新成就。我國已成為工程機械產品類別最齊全的國家之一,擁有22大類,為再制造行業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當前,我國工程機械行業已進入轉型發展新階段,結構優化、技術創新、產業升級、質量提升,成為工程機械行業發展的目標。綠色制造已然成為工程機械產業的未來發展方向,很多企業主動適應新要求,加大結構調整力度,優化企業生產布局和產業格局,大力發展綠色制造。再制造作為綠色制造的典型形式,是制造產業鏈的延伸,是實現工業循環式發展的必然選擇。
(二)整體情況分析
對于中國市場,工程機械再制造是一個新興產業,盡管還在初期階段,但發展態勢良好、前景廣闊。當前,不少行業正面臨產能過剩,特別是傳統的工程機械行業,競爭日趨激烈,市場日趨飽和。但行業企業在后市場不斷發力和投入,而再制造產品恰是后市場產業服務中重要的環節,可以為行業企業拓展新的發展領域和空間。
從工程機械再制造對象來看,分整機和部件兩類。整機再制造主要包括液壓挖掘機、裝載機、起重機、旋挖鉆機、瀝青混凝土攤鋪機和盾構機等;部件再制造包括發動機、液壓泵、液壓馬達、液壓元件、變矩器、變速器以及驅動橋等。從再制造產品批量化來看,全行業還沒有形成規模效應,基本是小批量生產。從再制造企業經營規模來看,絕大多數都在千萬級,鮮見突破億元的規模。
(三)相關政策落地
工程機械再制造產業的發展離不開國家政策的支持和保障,多年來,我國出臺了一系列促進再制造發展的政策,把提高再制造技術水平、擴大再制造應用領域、培育再制造示范企業、規范舊件回收體系、開拓國內外市場作為主要任務。2009年1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循環經濟促進法》開始實施,其中第四十條指出:國家支持企業開展機動車零部件、工程機械、機床等產品的再制造和輪胎翻新。2010年5月,國家發展改革委、科技部、工業和信息化部等11個部門印發《關于推進再制造產業發展的意見》(發改環資〔2010〕991號),將工程機械列為推進再制造產業發展的重點領域之一。工程機械行業再制造主要配套件產品進入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布的9批《再制造產品目錄》中。在2021年10月國務院發布的《國務院關于印發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的通知》(國發〔2021〕23號)中,提到要促進汽車零部件、工程機械、文辦設備等再制造產業高質量發展。
工程機械行業企業緊跟發展節拍,積極申報再制造試點單位,擴展再制造產品的范圍和提升再制造產品的競爭優勢,依托政策的扶持有效推進工程機械再制造產業的快速發展。工業和信息化部于2009年和2020年發布了兩批機電產品再制造試點單位,共有14家工程機械單位入圍,第一批分別是徐工集團工程機械有限公司(簡稱徐工集團)、武漢千里馬工程機械再制造有限公司、廣西柳工機械有限公司(簡稱廣西柳工)、卡特彼勒再制造工業(上海)有限公司、天津工程機械研究院、長沙中聯重工科技發展股份有限公司(簡稱中聯重科)和三一集團有限公司(簡稱三一重工);第二批分別是中國鐵建重工集團有限公司、中鐵工程裝備集團有限公司、中鐵隧道局集團有限公司、安徽博一流體傳動股份有限公司、蕪湖鼎恒材料技術有限公司、蚌埠市行星工程機械有限公司和山河智能裝備股份有限公司。
(四)目前存在問題
1.再制造領域認知不足
國內工程機械用戶對再制造概念及產品存在普遍的認知不足。雖然行業企業在理念、產品推廣方面已經做了一些工作,但用戶普遍將再制造等同于維修、翻新,對再制造產品不甚了解;而且行業對再制造產品知識產權的界定比較模糊,造成市場管理缺少具體規定,某種程度上也阻礙了我國工程機械再制造產業的良性發展。
2.舊件回收機制不健全
當前適應工程機械再制造業務發展的舊件回收辦法和體系還不健全。工程機械再制造舊件來源主要有置換的舊件、二手機拆解件和維修換件,舊件回收散布于不同用戶群體,建立逆向物流管理體系遇到舊件收集困難,而且舊件剩余壽命評估缺乏判定依據,再加上缺乏零部件失效機理研究,導致產品研發和質量的改進之間沒有形成良性循環。
3.再制造標準還不完善
工程機械再制造是一項系統性的工程,需配套一系列標準來支撐其規范發展。盡管近些年再制造相關標準空白得到填補,覆蓋范圍不斷擴展,但還存在工程機械再制造技術和管理標準不健全、不均衡等問題,相關專業領域還缺乏再制造標準依據,不利于工程機械行業再制造水平的整體提升。
4.技術創新水平有待提高
近年來,我國再制造技術在自動化、智能化方面整體上取得了較大進步,但工程機械行業因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有限,技術發展緩慢,自主創新能力有待提升,未來仍需全行業繼續探索適應我國國情和市場的綠色再制造產業技術發展模式。
二、行業主要做法
2005年11月,中國工程機械工業協會在“第四屆中國工程機械發展高層論壇”上首次提出了工程機械再制造。目前工程機械再制造的工作重點是圍繞廢舊工程機械綜合測試與再制造方案設計、環境友好型改進、零部件綠色修復處理、節能化提升、信息化提升等關鍵技術進行研究,為工程機械再制造的深入開展提供關鍵技術支撐。
(一)加強再制造試點單位示范
工程機械行業再制造試點單位通過在典型裝備上的再制造關鍵技術及示范應用,形成了整機及零部件的研發設計與再制造有機結合,提高了工程機械再制造技術水平,延長了再制造產品的使用壽命,實現了產品殘余壽命再循環利用的價值最大化,促進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工程機械綠色再制造產業模式。
1.建立再制造生產基地
徐工集團作為國內首批再制造試點單位,圍繞國家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創新驅動、綠色發展的發展思路,從2013年開始,在不斷的探索中闖出了基礎工程機械再制造產業的發展之路,先后建立了起重機、旋挖鉆機及零部件的再制造生產基地。
廣西柳工自2012年10月再制造公司新工廠落成,完成了工程機械裝載機、挖掘機的閥、油缸、變速箱、驅動橋等關鍵零部件的再制造和整機的再制造。2023年2月,柳工印尼公司部件再制造中心正式開業。2023年3月,柳工西北再制造工廠在蘭州落成,將成為西北區域工程機械行業用戶服務的新標桿。
天津工程機械研究院(2017年改制為法人獨資的一人有限責任公司,并正式更名為天津工程機械研究院有限公司)是我國較早開展表面工程技術研究與應用的單位之一,于2006年組建了我國首家工程機械再制造的研究機構——工程機械再制造中心;2007年開展了平地機關鍵零部件和整機的再制造技術研究。
2.承接再制造研究項目
2010~2014年,天津工程機械研究院聯合廣西柳工等單位承擔了“十二五”國家科技支撐項目“工程機械零部件再制造關鍵技術與裝備”,重點圍繞工程機械退役的關鍵零部件再制造技術與裝備,開展無損拆解、綠色清洗、再制造評價等關鍵技術研究,開發了再制造新材料、新工藝等的評估軟件。
2013~2016年,中聯重科牽頭承擔國家863課題“工程機械共性部件再制造關鍵技術及示范”,開展了退役工程機械的逆向物流、綠色清洗、無損檢測、再制造成形、性能測評及決策支持等方面的研究。
2015年,三一重工承接的國家“十二五”科技支撐計劃“工程機械綠色再制造”課題通過驗收,聯合多家高等院校合作開發了混凝土泵車再制造成套技術。
3.推進再制造業務開展
徐工集團在檢測評估、綠色清洗、表面修復等再制造關鍵共性技術方面獲得重大突破,建立了起重機械再制造生產單元,以逆向物流信息化系統為依托,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起重機整機、零部件維修再制造體系;旋挖鉆機再制造圍繞整修、銷售、服務、備件、租賃五大部分,構建“多軌制”營銷體系,形成了一套可復制并推廣的工程機械產品再制造管理模式。
廣西柳工首創了工程機械再制造逆向物流信息系統,研發并應用了高溫熱裂解、超音速火焰噴涂等多項新技術,針對國內市場,建立了完整的再制造生產線。
天津工程機械研究院有限公司開展了平地機關鍵零部件和整機的再制造技術研究,通過工程機械再制造領域開展基礎技術研究和應用共性技術研究,搭建再制造技術創新平臺和檢測技術平臺,推動建立工程機械再制造標準體系。
(二)注重再制造工藝技術創新
工程機械行業企業響應國家發展循環經濟、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國家的號召,一直圍繞工程機械領域開展資源循環利用和再制造工作,主要針對整機及其零部件開展再制造和再利用研究工作,投入通用和專用再制造工藝裝備,實現工程機械綠色制造領域的技術突破。工程機械行業企業攻克了再制造的綠色清洗、無損拆解、失效分析、表面修復、無損檢測等核心技術,為我國工程機械退役產品的綠色制造方面提供了重要的支撐。
1.再制造工藝技術
(1)綠色清洗技術。再制造零件的清洗一般包含廢舊產品整體外觀清洗、拆解后清洗、再制造加工前清洗、裝配前清洗、噴漆前清洗等,通過高溫熱裂解技術、超聲波清洗技術、噴砂清洗技術、拋丸技術等不同技術的應用實現再制造的綠色清洗環節。
(2)無損拆解技術。無損拆解在再制造過程中使用較廣泛,主要是為提高零件再制造和再利用的百分比,設計專用拆解專機,實現了廢舊零件無損拆解,避免二次傷害。無損拆解技術應用于工程機械油缸、閥、驅動橋、變速箱總成等的拆解工序。
(3)無損檢測技術。應用多項無損檢測技術,對回收舊件和再制造件進行準確的質量評定,保證再制造產品質量,包括超聲波探傷技術、磁粉探傷技術等。
(4)表面修復技術。修復研究和應用主要包括電刷鍍、珩磨、堆焊、噴涂等多種技術,實現零件表面精度和性能的修復。
(5)殘余壽命評估技術。將基于動力學和有限元聯合仿真的工程機械結構件和機構件疲勞及剩余壽命分析方法,應用于工程機械構件修復壽命評估,提高構件可靠性,并應用失效分析方法,建立失效分析案例信息數據庫,指導研發體系將再制造理念融入產品冗余設計,實現了產品殘余壽命再循環利用的價值最大化。
2.液壓油缸再制造技術
(1)液壓油缸再制造工藝流程。該流程主要包括無損拆解、綠色清洗、無損檢測與評估、再制造修復、裝配及性能測試等。
(2)液壓油缸再制造關鍵技術。它包括制定廢舊液壓油缸無損拆解及綠色清洗工藝流程;進行無損檢測與評估,開展可再制造性評估技術研究,建立可再制造性評估模型,定量評估廢舊件早期損傷程度及材料性能退化程度。
(3)再制造修復技術及可靠性試驗。它包括針對廢舊液壓油缸常見的磕碰、劃傷及銹蝕缺陷,開展高速電弧噴涂、超音速火焰噴涂、納米電刷鍍技術研究,并對修復件進行可靠性驗證、結合強度驗證及缺陷檢測,確保再制造產品性能不低于原型新品。
(三)推動再制造產業基地建設
部分自貿區充分發揮自身的區位優勢和產業優勢,建立綠色化、智能化工程機械再制造園區,如湖南、海南等地,通過推出多項措施完善物流、環保、服務、招商等體系,構建技術創新、成果轉化、檢測認證、產融合作等區域再制造產業集群,進一步推動我國工程機械再制造的高質量發展。
1.湖南自貿試驗區長沙片區再制造基地
湖南自貿試驗區長沙片區為助力工程機械再制造設備出口規范化、規模化、集聚化發展,通過集成式制度創新,探索工程機械再制造設備出口改革,率先在全國開展集中試單、出臺專項扶持政策、打造線上平臺+線下交易中心、推進再制造基地建設,初步探索了法務機的司法處置定向詢價機制,已出口近18億元設備至東南亞、非洲等地區的20個國家。該項改革已納入商務部印發的《自貿試驗區重點工作清單(2023—2025年)》。
2.海南(東方)自由貿易港先進制造產業園
2023年8月,海南(東方)自由貿易港先進制造產業園(湘瓊合作)首開區開工建設,首批有3個項目,總投資約17億元,涉及工程機械再制造業等。其中,三一(海南)再制造項目以工程機械產業發展為主;中聯海南國際高端裝備產業園項目將建設高價值工程起重機等二手設備再制造中心。產業園的順利開工,對于打造內陸制造高地與沿海開放政策相結合的重要平臺和促進瓊湘兩省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四)提升再制造標準制定水平
系統、完善的再制造標準體系是再制造產業得以良性發展的重要保障。工程機械行業內多家大型企業、研究機構及再制造技術重點實驗室陸續開展了再制造相關技術研究,制定了多項關鍵部件再制造工藝標準、質量評價標準及試驗檢驗標準,構建了工程機械再制造的標準體系。在再制造產業化發展過程中,標準先行引導工程機械再制造技術發展,對行業的再制造生產具有規范性指導意義。
1.國際標準
多年來,天津工程機械研究院有限公司一直致力于引導中國土方機械標準化體系的發展,加快中國土方機械標準技術水平與國際接軌。2017年8月,公司牽頭制定的國際標準ISO 10987—2:2017《土方機械 可持續性 第2部分:再制造》正式發布,這一成就填補了中國承擔土方機械國際標準制定的空白,是我國工程機械再制造的第一項國際標準。
2.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
全國土方機械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全國標委會編號:SAC/TC 334)圍繞土方機械標準體系,開展再制造標準的列項和研制起草。目前,已發布了GB/T 32801—2016、GB/T 32086—2016等土方機械再制造零部件的系列國家標準;并且針對再制造典型整機產品開展了行業標準的制定工作,包括挖掘機和壓路機;2020年還發布了JB/T 13788—2020、JB/T 13792—2020等關鍵零部件再制造的行業標準,如液壓泵、液壓馬達、液壓油缸等。
3.團體標準
2010年11月,中國工程機械工業協會在天津召開“工程機械再制造標準工作研討會”,由天津工程機械研究院牽頭,組織行業相關再制造企業等11家單位,制定T/CCMA 0012—2011、T/CCMA 0013—2011、T/CCMA 0014—2011工程機械零部件再制造三項基礎通用標準,包括術語、產品標識和通用技術要求。
三、主要經驗啟示
(一)充分掌握核心零部件再制造技術
多年前,工程機械再制造的關鍵技術非常匱乏,零部件再制造工藝方法、工藝規程等方面的研究也不充分,國內工程機械制造商普遍缺乏對核心零部件的把控,主要依賴進口,而且零部件再制造存在知識產權和技術壁壘的雙重風險。近些年,我國工程機械再制造技術在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基礎上,積極開展自主研發,行業企業和科技機構、高等院校聯合技術創新,整合優勢資源,產學研用合作共贏,再制造的核心零部件逐漸實現自主可控,再制造工程得到了廣泛應用。
(二)不斷完善再制造的產業配套體系
工程機械產品集機電液一體,結構復雜,再制造企業很難完成所有部件的生產制造,需要相關產業的配套,如液壓件等。工程機械行業的上下游產業鏈通過合作開展再制造研發和生產業務,建立舊件回收、再制造、再使用的閉環物流鏈,有效滿足工程機械再制造對多品種、小批量產品的市場需求,形成良性的再制造產業鏈配套體系。
(三)積極開展再制造領域相關標準的制定
工程機械再制造標準體系建設逐漸趨于成熟,有效推動了工程機械再制造產業的規范可持續發展。通過開展再制造相關的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和團體標準等的制定,為再制造各環節提供了標準支撐,促使產業鏈更加透明,市場競爭更加良性。目前,部分工程機械再制造企業在實踐和總結的基礎上,積極開展再制造企業標準的制定,對于自身再制造業務的發展起到了非常好的助推作用。
四、行業發展展望
(一)工程機械再制造符合政策方向
工程機械行業再制造的高質量發展離不開完善的法律、稅收等政策體系,積極引導再制造產業良性發展。從大的時代背景來說,環保政策正在成為各行各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推動力,循環經濟成了國家重點關注領域,“雙碳”戰略目標為再制造產業發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時也提供了重大歷史機遇。由于再制造業務的開展可以使產品或設備環境污染最小,有利于環境保護,資源利用率最高,所以再制造被認為是“雙碳”目標下工程機械行業最具可行的綠色環保措施之一。
(二)工程機械再制造未來市場龐大
截至2022年底,我國工程機械主要產品保有量達856萬~927萬臺,整個產業市場保有量已經突破1000萬臺,工程機械市場已經由“增量時代”進入“存量時代”,為工程機械再制造發展創造了市場機遇。巨大的保有量確保了我國工程機械再制造原材料的來源,很多老舊設備已陸續達到使用年限,這些將成為工程機械再制造的對象。再制造產品是以報廢的舊件為原材料,在保證產品性能的前提下,制造成本會大大降低,價格上具有絕對的優勢,工程機械再制造的發展前景非常廣闊。
(三)地方政府更加重視再制造產業
近年來,我國一些地方已經在積極探索工程機械再制造的發展方向。湖南省深入推進工程機械再制造設備出口標準化模式改革,進一步打通出口渠道,助力湖南工程機械設備出海,為全國工程機械再制造設備出口貢獻“湖南自貿方案”。海南湘瓊合作首開區加強了工程機械再制造業板塊的投入,依托湖南工程機械等優勢產業基礎及海南自貿港政策優勢,打造工程機械再制造設備出口基地,為湘瓊兩省資源共享、產業共建的重要平臺,推動再制造產業更好融入全球產業鏈供應鏈。
(四)行業企業加大再制造產業布局
國內部分龍頭企業積極探索工程機械再制造的發展之路,并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其中以徐工集團、廣西柳工、三一重工、中聯重科等龍頭企業表現最為突出。除了制造商,一些租賃企業也建立了自己的再制造基地,如龐源租賃作為國內塔機租賃商龍頭,在塔機的再制造方面投入很大,布局了再制造生產基地。目前,我國工程機械再制造企業在商業模式上一直在創新,從再制造技術、運營和供需等維度展開相關研究,為再制造產品的質量保障提供技術基礎。
五、政策訴求和建議
當前,我國工程機械再制造產業已經進入行業發展的新階段,在國家高度重視、試點穩步推進、再制造理論與技術研究取得重要成果的形勢下,需要對推進我國工程機械再制造產業發展面臨的重要問題進行深入研究。
(一)建立工程機械再制造產業綱領
通過近幾年的推廣以及再制造試點的帶動,行業企業普遍對再制造給予重視,想要推進再制造與工程機械產業和市場的結合,還需要不斷完善相關政策法規和措施。目前行業企業間還缺乏統一的認知和配合,需要建立工程機械再制造行動綱領,通過出臺針對性的再制造產業政策,有效指導再制造技術進步和產業發展。
(二)完備工程機械再制造技術體系
雖然可以借鑒國際成熟的再制造技術和裝備及我國相關產業的經驗,但工程機械再制造具有其鮮明的行業特色,實踐過程中依然存在很多技術難題亟待解決,企業在再制造技術、裝備、工藝等諸多方面依然存在認知的誤區、走了彎路,適用于工程機械再制造的技術體系亟待建立和完善。
(三)減輕工程機械再制造企業賦稅
目前工程機械再制造企業稅費負擔過重,主要是由于舊件來源渠道多種多樣,其中很多舊件不能出具發票抵扣稅金,造成再制造產品價格競爭優勢的下降,加重了再制造企業的經濟負擔。出臺再制造方面的財政支持政策,能夠充分調動再制造企業的積極性,進一步推動工程機械再制造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1] 宋金云,中國工程機械工業協會標準法規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