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生永遠是曠野:一個人去南極
- 李夢霽
- 14字
- 2025-08-04 15:30:55
Day2 “船長、我的船長”:Carpe Diem!
01
當海神號的船長Nino,身穿航海服,在登船當夜的歡迎晚宴舉杯慶祝啟航,所有水手、探險隊員和旅人高呼“船長,我的船長”時,我想起一部經典老電影,《死亡詩社》。
這是一部關于教育、自由與生命覺醒的寓言,獻給所有被規則困住的年輕人——所有生而叛逆的人,都愛《死亡詩社》。
故事發生在1959年,一所美國高中——威爾頓預備學院,這座精英學府,校訓是“傳統、榮譽、紀律、卓越”,開學典禮上,四束象征學院精神的火炬,在石墻上投下陰影,與臺下學生漿洗挺括的衣領、教科書上燙金的《詩歌鑒賞指南》,共同組成密不透風的規訓——這所學校以嚴格的管理、頂尖的升學率聞名,學生們每天都要面對死板的課程、厚重的教科書和望子成龍的家長。
新學年伊始,課程表依舊沉重:拉丁文學、微積分、化學實驗……直到一位文學教師的到來,打破了學校沉悶的空氣。
他身著粗呢外套,口袋里總揣著惠特曼詩集,他的課堂充滿危險的詩意。
他讓學生撕碎教科書上“如何給詩歌打分”的章節,說:“詩是靈魂的詠嘆,不是數學公式或者水管工手冊。”
他引導孩子們感受詩歌:“我們讀詩、寫詩,不是為了耍酷,而是因為我們是人類的一分子。醫學、法律、商業讓人類生存,但詩歌、美、浪漫和愛讓我們值得活下去。”
他命令學生,站在講桌上俯瞰教室,換一個角度審視世界;將足球比賽化作狄金森詩歌的節奏訓練,讓少年們在吶喊聲中沖撞奔跑。
他告訴這群被成績壓得喘不過氣的孩子:“讀書不是為了考試,而是為了理解生命。”
他把學生帶到校史館,看著泛黃的校友照片:“看看這些早已凝固的面孔,他們也曾像你們一樣年輕、熾熱,但現在都成了墻上的標本。別讓自己的人生變成別人的復印件,Carpe Diem(抓住今日)!”
幾個學生受到啟發,偷偷重啟了老師年輕時,參加的秘密社團“死亡詩社”,他們深夜溜出宿舍,在漆黑的山洞用手電筒照明,輪流朗誦拜倫、惠特曼的詩,眼里落滿了星星。
他們逐漸開始反抗家長安排的人生。
成績優秀的“完美學生”尼爾,熱愛表演,在演出大獲成功的午夜,被父親宣判命運:“明天退學,去布拉德利軍校學醫。”
這個壓抑的男孩,最終,用父親抽屜里的左輪手槍自殺,至死戴著話劇里的花環。
在遺書中,尼爾寫道:“我演過一場真正的話劇,那一刻,我活著。”
他以一種慘烈的形式證明:按照別人的劇本活著,比死亡更可怕。
或許每個人心里,都住著一個被現實殺死的尼爾。
影片結尾,校方以“煽動性教學”為由,開除了文學老師,他離開時,學生們紛紛站上課桌,高喊:“船長,我的船長!”——這是他們致敬老師的暗號。
《死亡詩社》像一記重錘,敲醒所有習慣服從的人。
它告訴我們:人生不是一場考試,沒有標準答案,真正的成長,是找到屬于自己的聲音。
即使現實如南極寒冰一樣冷酷,至少我們可以在心底,保留一座燃燒的山洞——就像電影里的男孩們,在暗夜中讀詩,等待破冰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