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巴爾干戰爭
- 朕的奧匈還能搶救一下
- 作家BbxnM8
- 3271字
- 2025-08-30 20:00:00
奧斯曼帝國為什么敢出兵,因為阿德里安堡是奧斯曼帝國的尼什,是君士坦丁堡的函谷關。之前保加利亞軍隊十萬,有九萬駐扎在阿德里安堡,奧斯曼帝國沒有機會,現在為了打這場戰爭,保加利亞人主力已經調到了北方,阿德里安堡駐軍只有之前的一半。
最重要的是,英國的支持。如果沒有英國支持,上次戰爭被嚇破膽子的哈米德蘇丹根本不敢應戰。
這是一位色厲膽薄,兇殘暴虐的蘇丹,是近幾代蘇丹中最沒有下限的一位。因為上次戰爭,他認為亞美尼亞人戰爭中支持了俄國,隨后建立了準軍事組織,武裝庫爾德人去屠殺亞美尼亞人。亞美尼亞人將這場屠殺稱作哈米德屠殺。
這樣的貨色,是不敢拒絕英國的要求的,更何況阿德里安堡的重要性,讓他根本不敢不收回這里,否則晚上睡覺都要被嚇醒,生怕一覺醒來俄軍兵臨城下。
他的膽氣來源,還有武裝的40萬大軍,上次戰爭之后,在老英的軍援,抵押各種特權的軍事貸款,和從德國聘用的軍事顧問幫助下,奧斯曼帝國訓練了40萬新軍。這比巴爾干三個斯拉夫國家能動員的全部兵力還多,正是這樣的底氣,讓塞爾維亞、保加利亞和希臘爭也只敢爭第二,面對奧斯曼這個死而不僵的帝國,沒有任何比拼的心思。
40萬整軍經武兩年的軍隊,虎狼一樣撲向阿德里安堡,迅速完成了對一系列外圍堡壘的攻占,只剩下主堡被包圍。
俄國人發了瘋,他們的顧問許可保加利亞軍隊從阿德里安堡撤出軍隊的理由之一,就是俄羅斯帝國的威懾,會讓奧斯曼帝國不敢行動,結果人家不但動了,還動的很猛。
俄國的抗議,通牒不斷發過來,外交壓迫持續升級。
俄國人是真不想打這場仗啊,上次大戰剛剛結束兩年,俄國人的花費雖然沒有英國那么多,沒有4億英鎊,但也有一半。俄國的財政收入也很豐厚,有6億盧布,換成英鎊高達6千萬。但俄國的花費也大,英國多少人,俄國多少人。所以這對俄國是沉重的財政負擔,又沒辦法像英國那樣靠分期攤薄,借的國際債務都是要還的,不還就別想再借。對于這個靠借貸維持財政的時代,連拿破侖都不敢違約。
所以俄國是真不想打,但不代表她不敢打。上次的大戰,讓沙皇信心倍增,他看到了農奴制改革后的軍事潛力。只要糧草跟得上,俄國暴兵能暴到月亮上去。
于是俄國一邊開始調動軍隊,一邊勒令保加利亞軍隊放棄尼什,返回阿德里安堡駐防,同時給塞爾維亞施壓,要求塞爾維亞立刻停止戰爭行為。
明明打了敗仗,之前還求和的塞爾維亞此時卻硬氣起來。米蘭一世的威望,讓他根本不敢接受一次失敗,一旦失敗,別說他的王位了,很可能自己的家族都得從塞爾維亞消失。奧斯曼大軍攻擊阿德里安堡,保加利亞已經失去了攻擊尼什的機會,就算打下來,也不可能堅守。米蘭一世已經發動了總動員,正好借此機會反推回去。
國際社會此時也被這場巴爾干戰爭牽扯進來,一場會議此時正在一座巴納特地區城市蒂米什瓦拉進行,這座歷史名城顯然無法跟柏林、維也納、巴黎、倫敦相比,但此時談論的內容級別確實倫敦、柏林、維也納級別的。
由英國大使召集會議,匈牙利王國和羅馬尼亞王國派出秘密代表進行談判,商談解決特蘭西瓦尼亞問題。
羅馬尼亞想保持中立,不在英國和俄國之間選邊站都不可能,因為此戰他必須選一方。俄國要進入巴爾干,必須借道羅馬尼亞,除非羅馬尼亞敢不借道,不借道意味著跟俄國開戰,借道意味著跟反俄同盟為敵。兩條死路,必選其一。
羅馬尼亞人擅長站隊,以拉丁人的身份,在一群斯拉夫人中間,站不好隊,也活不到現在。所以她選擇了英國,因為跟著英國,即便戰敗英國多少也會給羅馬尼亞爭取一些利益,跟著俄國,就算勝利了,都難保俄國不從自己身上割塊土地。
只是有一個糾紛,阻礙了羅馬尼亞加入反俄同盟腳步,那就是特蘭西瓦尼亞問題。奧地利帝國要為匈牙利王國爭取恢復在特蘭西瓦尼亞的權力,羅馬尼亞又無法放棄這塊羅馬尼亞人的土地。
眼看戰爭就要爆發,英國很急,所以召開了這場會議。
會議上,作為會議的召集人,英國大使幾乎是跟匈牙利代表聯合打壓羅馬尼亞代表。羅馬尼亞代表猶如在慕尼黑會議上的捷克斯洛伐克,深深感覺到了小國的悲哀。
“現在羅馬尼亞人只有兩個選擇,要么歸還特蘭西瓦尼亞,然后加入反俄同盟,要么阻止俄國通過羅馬尼亞領土進入巴爾干,否則羅馬尼亞的安全,反俄同盟不能保證。”
匈牙利代表非常強硬,作為參加過巴黎和會的代表之一,他深切的感覺到了匈牙利在哈布斯堡家族統治下和獨立自主時不同的分量。
一份類似通牒的條約放在面前,羅馬尼亞代表感覺那支筆沉重他拿不起來,因為簽下字就意味著一百多萬羅馬尼亞人被賣了。
唯一算是保存臉面的,是里面有詳細的條款用來保護羅馬尼亞人的利益,可這有什么用呢,羅馬尼亞國王還說過會保護特蘭西瓦尼亞的匈牙利人和德意志人呢。
根據條約,奧地利帝國保證,不會將特蘭西瓦尼亞羅馬尼亞人置于匈牙利人的直接統治之下,而是會建立一南一北兩個羅馬尼亞省份,由帝國直轄。帝國政府將保證羅馬尼亞公民的民族權力、個人自由。
當弗朗茨拿到這份條約之后,只是感嘆了一聲,又是一份慕尼黑協定,這就是英國人正確的政治理解,從來沒有什么道德,公義可言,永遠都是利益的交易。
為了奧地利帝國加入法俄同盟,英國是可以毫無愧疚的出賣羅馬尼亞的,有朝一日,肯定也會毫無愧疚的出賣奧地利。
條約簽訂,匈牙利軍隊和平開進特蘭西瓦尼亞。這里形成了三個政治實體,位于東部地區的東特蘭西瓦尼亞,歸匈牙利王國管轄;一南一北兩個特蘭西瓦尼亞省,歸帝國政府直接管轄。
分散的德意志人飛地歸德意志帝國,匈牙利人飛地歸匈牙利王國,劃分的清清楚楚。同時讓德意志人和匈牙利人滿意,唯獨只有125萬羅馬尼亞人不滿。
但他們的不滿,從特蘭西瓦尼亞的地理分布上就能看出來,沒什么用。特蘭西瓦尼亞高原,被三條山脈包圍,東喀爾巴阡山、南喀爾巴阡山和阿普塞尼山,三條山脈,差不多組成了一個等邊三角形。匈牙利和德意志人最大的聚居區,就位于東西兩條喀爾巴阡山脈相連的三角地帶,因為這里是兩條山之間的孔道,進出特蘭西瓦尼亞的必經之地。從地形就能看得出來,當初這些匈牙利人和德意志人來這里的時候,就是來守衛這條山口的,類似于德意志人在波西米亞的分布,強勢者占據山地。漫長的歷史之中,他們保衛了這片土地,自然也就享有這片土地上的權力。
而羅馬尼亞人怎么來的,有說法是原住民,被匈牙利人征服了,有說法是蒙古人掃蕩之后清洗了當地人口,他們才遷徙過來的。不管怎么說,長久以來,匈牙利人是這塊土地的主人,德意志人是匈牙利人的盟友。
幾百年過去了,這種關系依然存在。要怪只能怪羅馬尼亞人的地緣太爛了,或者他們的祖先失敗了,羅馬人沒能長久駐守這里,相信在羅馬人時代,他們的地位應該很高。
和平接防之后,羅馬尼亞政局發生了一系列動蕩,議會試圖罷免國王,國王宣布解散議會,老百姓上街鬧事,不等鬧出結果,俄國就發來了過境的要求。
羅馬尼亞最危險的時刻來了,這場戰爭他們選擇了站在英國一邊,一旦英國輸了,他們可能亡國,可如果站在俄國一邊,俄國人要是輸了他們還是亡國,俄國人要是贏了,他們也不一定占到便宜。他們現在的命運,至少有一半可以歸罪于俄國人。
羅馬尼亞國王強勢拒絕俄國過境,俄軍隨即發出通牒。各國立刻表明態度,英國首先發出抗議,接著是奧地利帝國。
羅馬尼亞放心了,有兩大帝國協防,羅馬尼亞不用單獨抵擋俄國。反俄同盟的條款都是明確的,因為英國的議會制度,讓他們沒辦法簽訂秘密條約,所以英國一直反對秘密外交,不是想打造一個公開透明的國際社會關系,而是英國自己無法做到保密。不像德俄奧的三皇同盟,外界只知道個名字,不知道內容,因為不用拿到議會上去討論,不需要經過議會批準,三個封建皇帝,有憲法賦予的巨大的軍事和外交特權。
德奧意的三國同盟也是如此,包括意大利國王,也得到議會授權,代表國家簽訂的秘密條約不需要經過議會批準。
歸還特蘭西瓦尼亞之后,阻礙羅馬尼亞簽訂德奧意三國同盟的最后障礙接觸,火速簽署了這份同盟條約。于是在同盟中,如果遭到俄國攻擊,連意大利這個拉丁人國家,也會幫助羅馬尼亞。
壓力來到俄國人一邊,強行過境,則引發戰爭,選擇退讓,丟臉不說,五年前的那場大戰就白打了。這不是為了保衛保加利亞而戰,這是為了俄羅斯,為了君士坦丁堡而戰。新登基的沙皇十分痛苦的下達了過河的命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