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到異國,語言無疑成了林清語最大的考驗。每次在課堂、講座和日常交流中,她都得花費比別人更多的時間思考詞句的表達,甚至為了一個簡單的問候反復推敲發音和用法。那種被溝通障礙困住的無力感,像一堵無形的墻,阻隔了她與他人之間的距離,也讓她一度陷入孤獨與自我懷疑。
有一次,在一個寫作小組討論會上,她試圖用英語分享自己的故事創作背景,卻因為緊張而語無倫次,甚至忘記了重要的表達。會議結束后,她獨自坐在角落里,淚水悄然滑落。那一刻,她深刻感受到語言的枷鎖不僅限制了她的表達,更限制了她的自信和自由。
但正是在那樣的低谷里,她重新找回了寫作的初衷——寫作不只是用語言交流,更是用心靈對話。她決定突破語言的束縛,用更真誠、更簡潔的方式去講述自己的故事。即使有時表達不夠完美,讀者感受到的那份情感才是最重要的。
她開始大量閱讀當地的文學作品,學習不同的寫作風格和表達技巧。同時,她積極參加語言課程,逐漸提升自己的聽說讀寫能力。更重要的是,她主動結識了幾位當地作家,尤其是艾米,兩人成了彼此的寫作伙伴,互相鼓勵,共同進步。
在一次文學講座中,林清語聽到一位著名作家談及“文化差異帶來的寫作靈感”,這讓她靈光一閃。她決定將自己兩種文化背景的體驗融入創作,通過對比與融合,創造出獨特的故事視角。
她寫了一篇短篇小說,講述一個身處異國的年輕人如何在文化沖突和自我認同中掙扎成長。作品獲得了導師的高度評價,并被推薦在交流項目的文學刊物上發表。
這次成功極大地增強了她的信心。她開始嘗試用英語寫作長篇小說的提綱,規劃未來的寫作方向。雖然寫作依舊充滿挑戰,但她學會了在困境中尋找突破口,在語言的邊緣釋放心靈的聲音。
與此同時,她和李墨的聯系變得更加頻繁。兩人通過視頻通話分享彼此的創作心得與生活點滴。李墨的鼓勵和支持,成為她在異鄉堅持下去的重要力量。
林清語深知,這條跨越文化和語言的寫作之路不易走,但正是這份挑戰,讓她的文字變得更加豐富和有力。她用心書寫著屬于自己的故事,也用勇氣和堅持開拓著未來的無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