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高博文
地址:山東泰安
頁數:109
字數:66,195字
出版日期:2025-07-20
目錄
序言 3
第一部:此情可待成追憶 8
01捉白鰱魚 8
02放羊 10
03印娃娃模 12
04摔泥巴 15
05做彈弓 16
06逮爬叉 18
07跳房子 20
08看電影 22
09馬戲團 26
10聽大戲 37
第二部:平蕪盡處是春山 41
11回憶煙臺時光 41
12與青春有關的日子 60
13我的中科院考博之路 65
14過年 79
15回憶我的父親母親 91
后記 108
序言
我于20世紀七十年代出生在SD省魯西南廣袤平原上一個寂寂無名的小村落。從孩提時代有記憶開始,我對這個懵懵懂懂的世界就充滿了好奇與探索,在接下來幾十年的經歷中,我嘗盡了人間的喜悅與悲情,相逢與離別,憧憬與迷茫。當然,還有一直無法忘卻的回憶碎片時時敲打我的門窗,讓我難以釋懷。當我閑暇之余追憶成文,這又似一顆顆珍珠般珍貴,成為我生活中難以割舍的一部分,透過斑駁樹影落下來的陽光似夢似煙塵。追憶似水流年,有些虛無縹緲;又恰似一江春水永駐我心,此情可待成追憶,平蕪盡處是春山!
從記憶最初萌發的芽尖開始,這方天地便向我袒露了它樸素而神秘的胸膛。我如同一株新生的幼苗,帶著未諳世事的懵懂與饑渴,每一寸肌膚、每一縷呼吸都浸潤在黃土的氣息里,向這混沌初開的世界伸出稚嫩而熱切的觸角,滿心滿眼皆是好奇的探尋與不倦的探索。
童年,那真是一段被陽光浸透、被大地穩穩承托的時光。村口那棵虬枝盤曲的老槐樹,是季節輪轉的忠實守望者。春日,它綻開一樹細碎白花,清甜的香氣在暖風里彌漫,引得成群的蜜蜂嗡嗡嚶嚶,織成一片朦朧的景象。我們這些孩子,赤著腳丫,在樹下鋪陳的綠蔭里追逐嬉鬧,笑聲撞在老樹干上,又清脆地彈回。夏日的午后,蟬鳴如潮水般洶涌,大地蒸騰著麥收后特有的、混合著泥土與新草的氣息,灼熱得仿佛空氣本身也在燃燒。我們便如靈活的小魚兒,一頭扎進村后那條溫潤的小河里。河水被烈日烘烤得微溫,清澈見底,卵石在腳底溫柔地按摩。我們拍打著水花,追逐著偶爾掠過水面的翠鳥影子,那無拘無束的歡騰,仿佛能掙脫地心引力,直飛向天空深處。
冬春之交,則是另一種刻骨銘心的體驗。曠野坦蕩無垠,風從黃河故道裹挾著沙塵,無遮無攔地橫掃過來,嗚嗚地撞擊著低矮的土坯房檐,如同古老大地深沉的嘆息。風沙拍打著窗欞,發出細密而持久的聲響,仿佛無數細小的砂礫在低語。屋內,灶膛里的火苗跳躍著,映紅了土炕的一角,溫暖而踏實。窗外,天地一片混沌蒼黃,風聲灌滿了耳朵。我蜷在父母溫暖的炕頭,聽他們絮絮叨叨那些被風沙淘洗過無數遍的古老傳說,故事里神仙的影影綽綽與窗外風沙的呼嘯相互應和,織成一種奇異而安寧的童年底色。這風沙,這暖炕,這傳說,共同熬煮著我最初感知世界的那碗濃湯,滋味粗糲又醇厚。
然而,如同所有離巢的鳥兒終要獨自面對風雨,我終究告別了這方被老槐樹蔭蔽、被小河環繞、被風沙磨礪的故土,轉身投入了時代的洪流。故鄉溫厚的土地在身后迅速坍縮成一個小小的黑點,取而代之的,是城市龐大、冰冷、喧囂的陌生叢林。高樓如鋼鐵澆筑的峭壁,切割著被霓虹染紅的天空;街道上,車流永不停歇,匯成一條條金屬與噪音的河流,冰冷地沖刷著一切;人潮涌動,面孔模糊,步履匆匆,彼此擦肩而過,卻如同隔著無形的、厚重的玻璃幕墻。最初的新鮮感如朝露般迅速蒸發,一種深重的荒涼與無法言說的孤獨,如同冰冷的藤蔓,悄然纏繞上心頭,在每一次黃昏降臨、華燈初上之際,勒得人隱隱作痛。在這宏大的、高速運轉的機器內部,生存便是一場艱難的角力。我學著收斂起少年時田野賦予的棱角與鋒芒,將那些曾如野草般自由瘋長的夢想,小心翼翼地折疊、壓縮,努力熨帖成一張張打印紙所能容納的規整模樣。為了獲得一個安放軀殼的格子間,為了換取幾張維持體面的紙片,我笨拙地模仿著都市叢林里的生存法則,在觥籌交錯的迷陣中跌跌撞撞,在人情世故的冰層上戰戰兢兢地行走。人間的喜悅,有時如電光石火,瞬間照亮晦暗;而悲情與離別,卻如同無聲的潮水,一次次漫過堤岸,在心底留下咸澀的淤痕。憧憬與迷茫交織纏繞,如同濃霧彌漫的清晨,看不清前路,也模糊了來處。異鄉的燈火再璀璨,也總感覺隔著一層無法穿透的薄霜,那光芒無法真正抵達心底深處那個被鄉音和土灶烘烤過的角落。
正是在這巨大的喧囂與深刻的疏離中,那些早已沉淀在歲月河床之下的故鄉碎片,卻仿佛獲得了新的生命,變得異常活躍起來。它們不再是遙遠的背景,而是化身為固執的訪客,在無數個寂靜的夜晚,或在城市匆忙的間隙悄然前來,“篤、篤、篤”地敲打我的心門。或許是某個清晨,窗外飄來一縷柴草燃燒的氣息,竟瞬間擊穿了都市的壁壘,將我猛地拉回童年灶膛前,母親映著火光、被汗水微微濡濕的鬢角清晰如昨;或許是在地鐵擁擠的人潮里,一個陌生老人渾濁而溫和的眼神,倏然疊印在村頭父親滿是溝壑的臉上;又或許,僅僅是一陣風過,卷起街角的塵土,那氣息竟神奇地喚醒了魯西南春天里,裹挾著麥苗清香的黃沙撲面的記憶……這些碎片如此鮮明,帶著故鄉泥土的溫度和陽光的重量,它們不期而至,敲打著,提醒著,讓我在都市的迷宮里一次次驀然回首,心頭涌起難以言喻的酸楚與暖意,久久難以釋懷。
于是,當案牘勞形暫歇,當城市的聲浪稍息,我便在屬于自己的片刻閑暇里,嘗試著將這些敲打心門的記憶碎片一一拾起,安放于草紙之上。這過程竟如同在時光的河灘上俯身,耐心地撿拾一顆顆被水流沖刷磨礪得溫潤的珍珠。每一顆珍珠,都封存著一段過往的光影,一縷特定的氣息,一聲被歲月模糊了的呼喚。寫作,便是用文字的絲線將它們小心地串聯,當它們最終在紙頁上成串,在燈下散發出柔和而內斂的光澤時,我才恍然這并非簡單的懷舊。它們已內化為我生命的一部分,成為支撐我在異鄉跋涉時,精神深處難以割舍的基石。透過這些文字望去,往昔的光陰,恰似穿透故鄉庭院里那棵老槐樹層層疊疊枝葉的斑駁陽光,明亮與幽暗交織,清晰與朦朧并存,如夢似幻,如煙似塵。它既真實可觸,又帶著一種無法完全把握的、流逝本身的憂傷。
追憶這似水流年,確乎常感其虛無縹緲,仿佛指尖流沙,握得越緊流逝越快。然而,它又絕非虛幻的泡影。那些沉淀下來的情感與記憶,那些被時間反復淘洗而愈發清晰的瞬間,早已匯集成一江春水,在我生命的河道里不息地流淌。它滋養著我,也沖刷著我,成為內心恒定的背景音。無論行至何方,遭遇何種境況,這江春水始終涌動,承載著故鄉的倒影,映照著最初的來路。“此情可待成追憶”---這份情愫,這份對生命來處的深切凝視與回望,正是我提筆的內在驅動。“平蕪盡處是春山”更如同一盞溫暖的燈,照亮了跋涉者的心境:縱然眼前是荒蕪的曠野,步履沉重,但只要心懷對那方精神春山的篤信,堅持前行,翻過命運的山巒,希望的蔥蘢終會在視野盡頭豁然展現。
這部小小的散文集,便是我在人生漫長的旅途中試圖盛放那“斑駁樹影落下陽光”的容器。它收集故鄉灶膛里跳躍的火苗,收集小河里濺起的清涼水花,收集風沙中老槐樹的低語,也收集城市迷宮中孤獨的梵音、疲憊的嘆息以及那些被現實擦傷后結痂的印記。它試圖拼接那些不斷敲打門窗的記憶碎片,將它們安放在文字的殿堂里,讓瞬間的微光得以永恒。
倘若親愛的讀者,在這些粗疏的文字間穿行時,能偶爾駐足于某個段落、某個意象前,心弦被輕輕撥動---仿佛在紙頁的反光里,也認出了屬于你自己童年的那一縷炊煙,屬于你奔波途中曾駐足回望的那片田野,或是屬于你內心深處同樣珍藏的樸素溫暖---那么,這本小書便實現了它最珍貴的意義。它證明在各自孤寂的寒夜里,我們靈魂深處那不滅的心火,曾以文字為信使,隔著時空的荒野彼此辨認,遙遙致意。那些最珍貴的煙塵與光影,傳遞著無聲的慰藉:我們并不全然孤獨,人生依然美麗如初。
第一部:此情可待成追憶
01捉白鰱魚
我是在農村長大的孩子,天生對各種小動物充滿了喜歡與好奇。離我們家很近的地方有兩個水塘,一個大的,一個小的,兩個水塘之間有一條小水溝相連,聽大人說兩個水塘都有2~3米深,全村一年四季的雨水都儲存在這里了。水塘里養了很多魚兒,有草魚,鯉魚,鯰魚等,其中以白鰱魚最多。那個時代還是人民公社的時候,魚兒歸生產隊,不屬于個人,所以不允許社員私自釣魚或者下水撲魚。當然這些規定都是限制大人的,小孩子可管不了那么多。夏日炎炎的時候,成年人吃過午飯還不到下地勞動的時候,就會聚在水塘旁邊的柳樹下。有人鋪一張席子,拿一個蒲扇蓋在臉上納涼睡覺,還有一些人搬來一個方桌,三五成群的圍在一起打牌,那時候玩牌最多的叫“三五反”,四個人打的熱火朝天,周圍還有加油出主意的,吆喝聲不斷,好不熱鬧啊。當然,還有人擺一副象棋或者是軍旗,殺得天昏地暗。還有人直接在地上畫一個棋盤,雙方用小石頭子和木棍作棋子,玩“二頂一”的游戲。那時候人們的娛樂活動不多,這些就算是給平淡生活的調味品了。孩子們就不一樣了,這時候他們大多是下水塘游泳,三四歲的小孩都敢下,慢慢的自己就學會戲水了,只是家里的大人在旁邊盯緊一些罷了,所以在農村長大的孩子幾乎都會游泳,不像現在城里長大的孩子,還要專門報游泳班學游泳,學不會的就成了旱鴨子,長大了就更不敢下水了。
那時候我還小,只有5~6歲吧,我的兩個哥哥大概10~11歲的樣子,他們經常在不去上學的時候帶我在兩個水塘相連的水溝里玩,水溝里的水大概齊腰深,基本上淹不了水。我的哥哥是附近有名的孩子王,他倆個都很聰明,從附近找來一根又粗又長的木棍橫搭在水溝的兩沿上,固定好木棍的兩頭。然后把我抱上去,讓我騎在木棍上,雙腳放在水里撲騰水花玩。其他小伙伴看到好玩,也紛紛加入我們的隊伍,大家嘻嘻哈哈,把水溝里的水攪得水花四濺,混作一片。正在大家玩的興起的時候,一條大白鰱魚突然從小水塘里竄出水面,高高躍起從我們頭頂飛過去,落在旁邊的大池塘里,很快就消失了。我們都很興奮,想著如果能捉住這條又大又好看的白鰱魚該多好啊,這時候哥哥靈機一動,對大家說:“你們想不想捉魚?”,
我們都齊聲答應:“想啊,想啊!”
哥哥說:“想捉白鰱魚也不難,白鰱魚最怕動靜,也不喜歡渾濁的水,我們幾個大伙伴去小水塘,大家在里面把水攪渾,白鰱魚肯定會沿著水溝往大水塘里跑,這時候你們小孩就站在木棍旁邊,并排站好,使勁的來回擺腿,不讓白鰱魚過去,它們走投無路以后就會選擇跳出水面,你們拿著木筐,等魚兒跳起來的時候就用木筐接住,好不好?”
我們一聽都拍手說好,大家說干就干,紛紛從家里拿來了木筐和水桶,一切準備就緒,哥哥一聲令下,水性好的大孩子們就跟著他跳到小水塘里,他們在里面盡力撲騰,不一會兒功夫,就看到有魚兒朝水溝這邊游動過來,岸上的小伙伴大聲說:“快看,快看,魚兒游過來了”。
我們幾個站在木棍旁邊的小孩便開始使勁抖動腿,不讓魚兒游過去,這樣來來回回幾次,有些魚兒就開始跳起來,從我們頭頂和身邊飛過去,哥哥一看機會來了,就大聲說:“把木筐舉起來逮魚啊!”
我們就手忙腳亂的拿著木筐去罩魚,有些鯉魚兒很聰明,看著我們舉著木筐就躲開了,還有的白鰱魚很靈活,即使不小心落入木筐里也會很快就又跳出來,一眨眼的功夫跳進水里就不見了,我們忙活了半天也沒有抓住一條魚兒。大家雖然玩的不亦樂乎,但沒抓住魚還是有些失望,這時哥哥拍了一下腦袋,大聲說:“我有新辦法來了!”
他說完話就跑回家了,大家正在遲疑的時候,大老遠的看見哥哥抱著一個大棉布包袱跑回來了,他把包袱鋪開,安排我們四個小孩每人抓住一個角,然后大家下到水溝里,他說:“你們再看到魚兒飛過來,就用大包袱裹住它,讓它插翅難逃!”我們紛紛點頭答應,果然這個方法很有效,一會兒功夫就逮到了幾條白鰱魚兒,一個個的又大又漂亮。大家玩的熱火朝天的,不知不覺天就快要黑了,我們從水塘里爬出來,數數一共捉住十幾條魚兒,大家高興極了,然后哥哥開始給大家按照人頭分魚,小伙伴們都樂開了花,心里想著今年晚上可以改善伙食了,吃一頓美美的燉魚湯該多好啊!
農村的夜晚涼風習習,我和哥哥們聞著父母燉魚的香味不時地飄進鼻子里,都禁不住喜笑顏開,我們吃著鮮美的魚兒,喝著濃濃的魚湯,水里別提多暢快了!
這件事情一轉眼過去幾十年了,直到現在,我還時時回憶起和哥哥撲魚的場景,那些歡樂的瞬間仿佛就發生在昨天,我想我再也回不到那快樂的童年了,再也無法重溫那無憂無慮的日子,而且是再也吃不到那晚的美味了!
02放羊
我小時候最喜歡放羊,幾乎每天都會跟著生產隊里兩位老爺爺去大洼的河溝里放羊。那時候放羊是集體的事情,每天早飯后,大家就把自家的羊趕到大隊部的院子里,有小孩子就讓小孩跟著,沒有孩子的就托付給兩位老爺爺。大部分羊是不需要做記號的,因為一個村子里的人都是街坊鄰居,大家相互都熟悉的很,不會領錯羊的。
那時候我還沒有上學,所以經常和小伙伴們跟著去放羊,我們每個小孩手里都拿著一把小皮鞭,主要是趕羊用的。我的小皮鞭是父親幫我做的,他首先選一段粗細合適的柳樹枝條,看下來剝掉外皮露出里面白色的木質,在木棍的頂端挖出一圈凹槽,拴上一米多長的麻繩,在麻繩的末端系上鞭梢,一個小皮鞭就做好了。一般來說鞭梢是用細的棉繩做的,鞭子甩起來響亮不響亮主要看鞭梢做的好不好,父親會反復實驗,直到我滿意為止,另外為了小皮鞭好看,我還把鞭梢用紅墨水染成紅色,就更漂亮了。父親還教給我怎么甩鞭子,他把鞭子拿在手里,先用力向空中一甩,緊接著一個回旋,鞭子在空中畫出一個大大的“之”字形,就聽到“啪”的一聲,響徹天空。我也學著父親的樣子甩起了鞭子,剛開始不得要領,鞭子發不出響聲,后來父親多次示范后我也就甩出響聲來了。
我們這些小伙伴等所有的羊集合完畢,就跟著老爺爺趕著羊出發了,放養的地方在離村子很遠的大洼里,那里河水清澈,綠草青青,是羊兒吃草的天堂。領頭的羊是一只大公綿羊,頭頂兩個彎彎的羊角,體格健壯,個頭比我們小孩子還要高,黃白色的毛發,頭頂染成紅色,走起路來威風凜凜的,相當炸裂。一般來說,領頭羊是由一位老爺爺領著的,另外一位老爺爺在隊伍的最后面,負責看管跟不上隊伍的小羊。
我們去大洼的路只有一條彎彎曲曲的大道,兩邊都是社員的莊稼,我們趕羊的主要任務是看著羊不能讓它們偷吃地里的莊稼。如果有羊不聽話,我們就用鞭子甩出響聲嚇唬它或者直接上去抽打它,一路上幾百只羊是不太好管理的,我們經常是走走停停,忙的不亦樂乎。不過大家都沒覺得累,只是覺得好玩,羊兒一路歡叫,小孩子也一路吆喝,孩子們一個個笑臉迎著朝霞,煞是好看。終于把羊群趕到大洼里,羊兒撒歡的吃草,兩位老爺爺也偷得半日閑暇,臥在草地上美美地抽上一袋煙,活似神仙般逍遙自在。遠方藍色的天空中飄著朵朵白云,云兒這時候也扁的調皮起來,一會兒似羊、似牛似馬兒,一會兒又像小孩子,真是美極了。我們小伙伴們就開始在草地里玩“撂骨碌”的游戲,實際上就是一對一摔跤。還有的孩子去捉螞蚱或者蜻蜓,下河里摸青蛙。不知不覺中,羊兒們就吃飽了,它們就開始相互抵頭角力,嬉戲玩耍。尤其是一些比較強壯的大公羊想挑戰領頭羊的權威,就會和領頭羊單挑,小孩子都喜歡看熱鬧,這時候我們就會聚在一起,看看它們誰厲害?其中一只年輕力壯的大青羊非常高大,一身腱子肉外加一雙大羊角非常拉風,它經常和領頭羊決斗。只見它高高躍起,一頭撞向領頭羊,當然那只領頭羊也好不客氣,猛力一蹬,用雙角迎擊大青羊,只聽“嘭”的一聲,兩只羊撞在了一起,大家都開始用力死死抵住對方,誰也不肯后退半步。我們這時候就分成兩派,在旁邊不斷地為它們叫好加油,兩只羊兒也好像是受到了鼓舞,干的更起勁了,大概一袋煙的功夫,那只大青羊終于堅持不住了,被領頭羊頂了一個底朝天,落荒而逃了。我們就都鼓起了掌,領頭羊雖然累的氣喘吁吁,但是頭高高昂起,向著天空“MIAN”的一聲,響徹天空,就像一個得勝的將軍在巡視自己的領地,想當霸氣!
中午到了,我們開始返航,吃飽肚子的羊兒們不緊不慢,也不再調皮到處跑了,可是我們的肚子開始哇哇叫了,我們就加緊往家里趕。等回家后把羊兒關到羊圈里,我就在父母的催促下洗手吃飯,然后美美地睡個午覺去了。
03印娃娃模
我生于上世紀七十年代,成長于八十年代,那時候的農村是一個物資匱乏的地方,但是人們的臉上卻經常掛著笑容,感覺生活有滋有味,有奔頭。對于我們在農村長大的孩子,小時候是沒有玩具可買的,即使有賣的也買不起,我們那時候玩的玩具都是自己做的,比如說娃娃模,四角板,手槍,弓箭等等。其中印象最深的是自己動手制作娃娃模,每年的初夏來臨之前,我和小伙伴下午放學后就從教室里直奔家里的小水溝,那時溝是干枯的,我們就沿著溝底尋找制作娃娃模的材料-一種粘性很大的黃膠土,我們又稱它為“膠泥”。這種土質又有韌勁還有可塑性,最適合制作娃娃模。由于這種土質都是埋在松軟的灰土下面,我們要挖很長時間才能找到,一旦找到大家都歡呼起來,每人挖一大塊,放在書包里運到溝沿上,然后大家一起帶著這些膠泥來到村口的大石頭上,當時村口有幾個雕字畫龍的石碑,據說是清末有錢人家立的,解放后就被村民推倒了,放在村口路邊的樹蔭下,人們在那里可以小坐納涼。后來就成了我們小孩子制作娃娃模的專用地方了。那幾個石碑表面光滑,又大又平整,我們把膠泥放在上面,我們從家里提一桶水,就可以制作娃娃模了。
制作娃娃模的工序比較簡單,首先我們把泥土和水混合,然后把膠泥揉在一塊,使勁的揉搓,就像家里和面一樣,時不時的還要拿起泥塊在石碑上摔幾下,以增加它的柔韌性。直到我們把黃膠泥揉的圓圓的,光滑滑的,那就可以了。接著我們就開始拿出借來的模子制作了,這些模子是從高年級的同學那里借來的,估計是有錢人家的孩子買的,只能借給我們一個晚上,明天上學時就得還回去,我猜是主人怕我們給它弄壞了,都比較珍貴吧,據說那些模子都是用土窯燒了三天三夜才出窯的,自然是十分昂貴,據說需要1元錢才能買到一個,根據貨幣換算,七十年代末的一元錢相當于現在的100元也不止吧,我們這些普通家里的孩子自然是買不起的。那時模子做的都很精美,有好多不同的系列,比如西游記系列,有孫悟空、豬八戒、唐僧、白骨精、海龍王等;還有水滸傳系列,有武松、李逵、魯智深、林沖等好漢形象。我們首先拿出一塊小泥巴,把它攤平涂到模子里,然后使勁壓實,讓膠泥和模子完全貼合在一起,接著再壓邊,用樹枝去掉周圍多于的泥巴,放在那里過2分鐘后,用手輕輕的把泥巴從模子里扣下來,動作一定要慢,千萬不要把泥巴扣爛了,那樣就前功盡棄了。等我們把膠泥扣下來以后,就可以看到一個模子的圖案一樣的娃娃模了。這時候都會很興奮,高聲吆喝起來,當然也有不成功的時候,比如膠泥揉的不到火候或者摻水太多,都有可能制作不成功,遇到這種情況我們就會推倒重做,不一會兒功夫,石碑上就擺滿了我們制作的娃娃模。娃娃模接下來有兩種處理方法,一種是等娃娃模晾干后,我們按照人頭和個人喜好把娃娃模分了,然后各自帶回家,放在各家屋頂上或者磚墻上,繼續曬干,以后就可以拿著到處炫耀和玩耍了,但是這樣處理的娃娃模容易干裂變脆,一不小心掉在地上就碎了。還有一種方式是大家接著再加工,把娃娃模放在火爐上烤,火爐是我們自己搭建的,首先找來幾塊磚,壘出一個灶來,再在上面搭一個又薄又平的石板,把剛剛制作好的娃娃模放在上面依次擺好,接著就找來木柴和干樹枝點火,烤制娃娃模。大概用火烤兩個小時候后,娃娃模就初步燒制成功了,這時候娃娃模大多變成金黃色,上面的人物栩栩如生,非常漂亮。
但是大部分的時候是不成功的,燒制出來的娃娃模一塊青色一塊黑色的,但是,我們也不舍得扔掉,因為那時候的玩具太匱乏了,又是自己親手做的,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樣,再丑也舍不得扔啊。
不知不覺中天就黑了,家里大人開始喊吃晚飯了,我們就把娃娃模分了各自放在書包里帶回家去,那時候這些玩具大多是不敢讓家里的大人看的,怕大人說我們在外面瘋玩,不早點回家干活,我們都是偷偷的放在書包里帶回家,等吃過晚飯就開始做作業了,那時候老師布置的作業非常少,不超過5個題目,二十分鐘就能完成了,因為那時候上學除了課本基本上沒有任何輔導書,老師手里也不過是比我們多了一本參考書而已,也不可能出多少題給我們,不想現在的小學生,課桌上堆的書比人都高,家里的書櫥里也全是滿滿的輔導書,每天放學回家沒有兩個小時是處理不完作業的,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講,我認為那時候的孩子是很幸福的,雖然物資很匱乏,但是童年很快樂,每個孩子的眼里都有光。再看看現在的孩子吧,他們雖然吃的好、玩的高級、玩具也很豐富,但是他們大多數活的很累、很卷,這樣長大的孩子能幸福嗎?
等到晚上睡覺時,大人勞累了一天很快就睡著了,這時候我躺在被窩里,把白天做好的娃娃模偷偷的拿出來,端詳把玩很久,簡直是愛不釋手,最后實在困的不行了,才抱著娃娃模懵懂地睡去,我想晚上即使做夢也會笑醒吧。
這就是我童年生活的一個片段,已經深深地印入我的腦海里,成為我生命的一部分,直到現在我還一直在家里的房子里找尋那些娃娃模,隨著幾次搬遷、幾次翻蓋新房,估計是很難找到了,但關于娃娃模的記憶將永遠伴隨我的一生!
04摔泥巴
我在孩提時代最重要的活動之一就是摔泥巴,夏季的中午,我每次放學回來以后,草草地扒拉幾口飯,喝上一勺子涼水,就急著跑出去找小伙伴玩摔泥巴的游戲,泥巴是從水坑邊上一塊取回來的,然后大家每人等分一大塊泥巴,大家找一個平坦的石頭,像大人揉面一樣用力在上面把泥巴揉揣,等泥巴變得柔韌不易散開時,我就把它做成一個大碗的形狀,放在手上高高舉起,碗口向下,用力摔在地面上,只聽“嘭”的一聲,泥巴碗的底面就出現一個類圓形的洞洞,瑣碎的泥巴四處飛濺。另一個小伙伴就把自己的泥巴團成一個圓球,大小和洞的體積差不多,放在洞上就算把碗底補上了,這個用泥巴團成的圓球就是我的戰利品,我把圓球和破碎的泥巴碗一塊收起來,把它們捏合在一起,下次就可以做一個更大的碗。這時就該輪到我的小伙伴摔他的泥巴碗了,他摔出的洞我也必須拿自己的泥巴給他補上。然后就是下一輪比賽,看看誰摔出的洞洞大,誰就贏的泥巴多,這樣幾輪比賽下來,有的人手頭的泥巴就會越來越少,而另一個手里的泥巴就會越來越多,最后當一方的泥巴補不上另一方摔出來的洞時,就算輸了,輸的一方就很泄氣,贏的一方自然神氣多了,就像打仗獲勝的將軍一樣,這次游戲也就停止了。然后大家再重新等分泥巴一較高低。這個游戲雖然簡單,但是大家卻玩的不亦樂乎,臉上、手上和身上到處弄的都是泥巴,大家都不以為然,只是陶醉在兒時的爭搶好勝里面,現在想想那時的孩子心里面真的很純凈,在那個吃不飽、穿不暖的時代,一塊小泥巴就能伴隨我們快樂地長大,這也算是上天對我們農村孩子的饋贈吧!現在我和女兒談起我摔泥巴的情形,她始終張大嘴巴,擺出一副不可置信的摸樣,我知道她是怎么也不會理解我貧苦的童年里把一塊臟兮兮的泥巴當做玩具而愛不釋手的。她的世界里玩具都是從商場里或者網上購買的,玩的泥巴那也是用五顏六色的橡皮泥替代的,既干凈又漂亮,價格
自然不低,而我那個時代花一角錢也是很大的一筆開支,大人是絕對不允許孩子把錢花在玩耍上面,那對我來說是多么奢侈的行為啊!
然而我現在還時時記起和小伙伴玩泥巴的場景,就像昨天剛發生的一樣,時間是最不經用的,轉眼已過半生。兒時的記憶漸漸模糊,但是甩泥巴的印記卻越來越明晰,似乎已經刻在骨子里了。
05做彈弓
我小時候非常喜歡打鳥玩,各種鳥類包括麻雀、咕咕鳥、大嗎嘎子等,小燕子是不打的,據說是益蟲。打鳥就必須先做彈弓,做彈弓的材料主要是彈弓架、橡皮筋和牛皮。彈弓架一般選用柳樹的Y字形樹枝,把外皮去掉,里面是雪白的木質材料,當然也可以選楝子樹枝,那個更有柔韌性,只是不好遇到罷了。橡皮筋是越粗的越有勁,射程也越遠,但是比較費力拉開。牛皮則是取來做包裹石子的拉手。彈弓的子彈主要是實用圓圓的石子或者是土坷垃,硬度要足夠才能把鳥打下來。
制作彈弓的工序基本是這樣的:首先是選取一個左右粗細基本對稱的Y字形樹枝,去掉尾部和左右的頭部,做出一個近似Y字形來。然后在左右頭部開個槽子,分別系好兩根橡皮筋,兩根橡皮筋的另外兩端系在牛皮上,一個簡單的彈弓就做好了。
我們一般喜歡在冬天的下午放學后去打鳥,因為冬天樹葉都落了,小鳥藏在樹上一眼就能看到,我們看到枝頭的麻雀后就悄悄地溜到樹下,左手舉起彈弓,瞄準麻雀,右手使勁拉開皮筋,等確認準頭以后松開手,石子“嗖”的一下就射出去了,如果運氣好的話就打中了,小麻雀應聲從樹上掉下來,我們一擁而上把它抓住,放進準備好的口袋里。一般情況下是打不準的,忙活一下午也就能夠打下來四五只。當然如果運氣特別好也可以打到大嗎嘎子,它是一種特別大的鳥,全身烏黑烏黑的。等到太陽落山,我們就找一個田間地頭,挖一個簡單的鍋灶,找來干樹枝點火烤小鳥吃,直到烤的呲呲冒油,我就開始品嘗美味了,那種原始肉香的味道非常鮮美,尤其是在那個物質及其匱乏的時代。到現在還時時記起這種味道,仿佛就發生在昨天。現在雖然也能出去吃到各種各樣的燒烤,食材也是五花八門,但是再也不是小時候的那個感覺了,我想這不僅僅是沒有以前的味道了,可能也是再也找不到兒時的玩伴在一起嬉鬧開心的日子了。
06逮爬叉
我孩提時代干的最多的事情就是逮爬叉,爬叉就是蟬的幼蟲,又稱蟬猴或者爬拉猴,爬叉通過油炸或者油煎以后味道鮮美,富含蛋白質,在物質匱乏的那個年代是農村孩子的最愛。每到盛夏,天剛剛黑下來,成群結隊的大人領著小孩全家出動,一手拿著手電筒,一手拿著小竹竿,還要再帶一個空玻璃瓶,就開始逮爬叉了。我小時候是最喜歡逮爬拉猴的,因為每次逮完回來以后,母親就會把爬叉泡到水碗里,加一點粗鹽,泡整整一個晚上,這些爬叉就死掉了,因為如果當晚不淹死它們的話,這些爬拉猴第二天就會變成蟬就變老了,這時候再油炸和烹煎,那味道和爬叉會相差十萬八千里了。第二天早晨,母親會早早起來把泡好的爬叉煎給我們吃,那味道真是美極了。對于我們這些生長在七八十年代的孩子來說,感覺比山珍海味還要好吃的多。因為我們那時候農村還很窮,一般的家庭還吃不上白饅頭,平時都是吃地瓜面窩窩和喝玉米粥,炒菜大多是青菜幫子,油水也不多,只有過年的時候才能吃上一頓肉。所以,那時候的爬叉就是我和哥哥的大餐。因此,我和哥哥常常吃完晚飯以后就會主動跟著大人出來逮爬拉猴。我們先去家附近的樹林子里去找,那里往往是爬叉集中出現的地方。我們村有兩個大的樹林子,一個在村子的東面,另一個在村子的西面。我們村里的社員也分兩個隊,我們村有一條南北走向的大路,把村子很自然的分成東西兩塊,一般來說,家在路西的社員屬于西隊,那路東的社員自然就屬于東隊了。大家好像協商好的似的,西隊的人去西邊的樹林子里逮蟬猴,東隊的人去東邊的樹林子逮蟬猴。不過這樣也挺和諧的,不會因為這樣的事情起爭執了。
逮爬叉最好的時機是剛剛下過小雨的晚上,爬叉就會像雨后的春筍一樣從地上的洞穴里冒出來,爬向附近的大樹,順著樹干往上爬,這時候逮蟬猴就要眼疾手快,因為它們爬的速度很快,一會兒功夫就爬到樹梢上去了,你即使拿著小竹竿也夠不著它了。當然你如果來樹
林的時候較早,有很多爬叉還沒有出洞,這時候逮住它們就容易多了,只要看到地上有一個圓圓的小洞,那里面大概率是藏著一個爬叉,這時候你只需要用手指甲輕輕扣開洞口的泥巴,一只鮮活的爬拉猴就呈現在你的面前,這時候你如果直接去把它拿出來,它會揮舞著前爪和你抗爭,不愿意就這樣讓你輕輕松松的逮住,這時候你可以再把洞旁邊的泥巴挖深一些,等它的大半個身子都露出的時候,用手抓住它的脊背一下就提出來了,然后放到早已準備好的玻璃瓶里。隨著人越來越多,大人小孩人聲鼎沸,手電筒的光柱相互輝映,好不熱鬧啊!當人越聚越多的時候,也就意味著能找到爬叉的幾率越來越少,這時候父親就會對我和哥哥說:
“咱們去村口路上的樹趟子里去逮吧!”
哥哥說:“好的,那里肯定人很少,爬拉猴多多了!”
我們不一會兒就趕到村口的小路上,這是我去鄰村上小學的必經之路,路的兩旁是一排排的榆樹和楊樹,這里人不太多,我們很快就能夠逮到不少爬拉猴,等把瓶子裝滿以后,父親就對我們說:“你們先回去吧,把瓶子封好,不要讓爬叉跑了。我去大洼里樹林里去逮,那里路太遠,不好走!”
我和哥哥就高高興興的回家了,回家以后我們就把爬叉交給母親,然后就上床睡覺了。因為那時候村里還沒有通上電,大家都是用的沼氣池產生沼氣來做飯和照明,所以都很節省。我們的作業也不多,晚飯前就已經做完了,所以也就沒有熬夜的理由了,再說明天還要早起上學,我和哥哥肯定是要早睡的。當然,早睡早起還有一個目的,那就是天蒙蒙亮的時候,正是爬叉脫皮變成蟬的時候,這時候逮住它們直接放到鹽水里泡好,煎炸后也是很美味的,所以我和哥哥每天都起的很早,就是為了在上學之前去逮幼蟬。
天剛剛放亮,我們就從床上爬起來,背上書包,帶著裝滿鹽水的瓶子上學去了,在上學路上,昨天的“”漏網之魚”--爬叉也正好在樹干上剛剛開始脫皮,據說這個過程要持續1~2小時,先是爬叉從脊背的縫里開始脫皮,頭先慢慢從里面鉆出來,然后是身子,最后是尾巴。剛剛出來的蟬是乳白色的或者是青白色的,翅膀晶瑩剔透,薄如窗紗,身體嫩嫩的,非常好看,這時候它們還不會飛,只是靜靜地趴在樹干上,如果這時候逮到它們,就快速把它們放到鹽水里泡一會兒就死了,這樣還可以保持它肉體的鮮美,炸熟后的味道和爬叉不相上下,而且還多了一絲特別的風味,非常好吃。如果這時候你逮不到它,再過1個小時它的身子就會變成褐色或者是黑色,那基本上就不能吃了,這時候也只能任由它飛來飛去,自由歌唱了,這就是我們夏天聽到最多的蟬鳴了!
當然,能夠鳴叫的是公蟬,母蟬是不會叫的,母蟬作用是產卵,它先用尖尖的產卵器在嫩枝上刺一圈小孔,把卵產在樹木的木質內部,接著還要在嫩枝的下端,用口器刺破一圈韌皮,使樹枝斷絕水分和養料的供應,嫩枝就會漸漸枯死。這樣帶卵的樹枝就比較容易被風吹落到地面,以便孵化出來的幼蟲可以鉆進土里。幼蟲的生活期特別長,一般最短的也要在地下生活2~3年,還有的需要4~5年,經過幾次蛻變后,就會鉆出地面爬上樹枝--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爬叉了。這就是生命輪回,生生不息的自然法則,神奇不神奇啊?
07跳房子
我在上小學之前,幾乎天天跟著比我大3-4歲的孩子玩跳房子的游戲,這個游戲很簡單,在一片屋后的空地上用瓦片畫出一個類似小房子的一系列大小相同的正方形格子平面圖形狀,最后一個格子大多是半圓形的。你需要從第一個格子的一端開始,跳躍到最后格子的另
一端,然后再用同樣的方式返回。游戲的基本規則是這樣的:你需要先背對格子扔出一個沙包或瓦片在第一個格子里,然后單腳跳進第一個方格中,撿起沙包或瓦片,接著依次跳到最后的一個格子里,再折返回來,第一個循環就完成了,如果在這個過程中沒犯規的話,你就可以接著背對格子扔出一個沙包或瓦片在第二個格子里,繼續上面的游戲,游戲的目標是跳過更多的方格,挑戰更高的難度,直到最后一個半圓的格子就算成功了。總的規則是首先有三個階梯需要單腿跳過去,接著一個雙腿岔開站立,接著是單腿跳過一個階梯,再接著又是一個雙腿岔開站立,最后是在半圓形的屋頂里單腿站立轉身,按照同樣的方式回到原點,在整個游戲的過程中,要避免踩到畫線或跳到空格之外,否則你就輸了。當然你扔沙包時扔不到指定的格子里也算輸,沙包出界也算輸,撿沙包時摔倒也算輸,踩到和碰到沙包也算輸,只要犯規了需要讓對方接著來玩。大家每次都玩的滿頭大汗,掙得面紅耳赤,有時候還打起來,吵吵鬧鬧一陣子,不過一會兒又和好了,玩耍的時間總是過得很快,等大人吆喝回家吃飯時,大家才依依不舍地一哄而散,高高興興地回家去。到家后,家里大人免不了一陣數落,因為大家的衣服都濕了,家里父母會催著你趕快把衣服脫下來,接著給你洗干凈晾上,因為明天上學還要穿呢!
08看電影
“幸福并非來自物質的豐盈,而是源于內心的充盈。”這是我很喜歡的一句話,每每想起我小時候那個年代的生活,這句話總會浮現在腦海里。我記得小時候晚上的生活是比較無聊的,因為那時候村里還沒有通電,更不用說看電視了。我們小孩子吃完晚飯基本上就是玩“藏摸哏”,也就是捉迷藏,時間一長也就索然無味了。但是一旦村里來了放映隊,那情況就不一樣了。一般放映隊都是一個月才能來一次,放映隊的人大多都是在村長家里吃飯,村長的兒子和我是同學,我們經常一塊玩,他就會提前通知我,我們放學后趕緊往家里跑,那時候小學生放學早,天還沒有黑,我就早早去村子里的廣場上占好位子,一般占位子就是用板凳占在前面的位置,用地排車占在后面的位置,有時候還要給鄰村的小伙伴占位子。因為我們村很小,有100多戶人家,建不起自己的小學,于是就和鄰村水寺張一起組建起一個小學,記得當時就叫水寺張小學,兩個村離的比較近,我們小學的校園很大,可以從一年級一直讀到六年級。我們村的孩子上小學就去水寺張上學,因此認識很多鄰村的小伙伴,由于大家都很熟悉,所以晚上鄰村的大人和小孩也會到我們村來看電影。當然等到水寺張村放電影的時候,我的同學也會給我占位子,大家都是互相幫忙的。畢竟在那個時代,基本上沒有什么娛樂活動,看電影就算是我們最大的樂趣了。我記得當時看過很多老電影,比如《上甘嶺》、《紅牡丹》、《地道戰》、《龍女》、《小兵張嘎》、《鐵道游擊隊》、《智斗美女蛇》、《從奴隸到將軍》等。當然后來還有一些在全國引起極大反響的電影,比如《戴手銬的旅客》、《牧馬人》、《喜盈門》、《廬山戀》、《海市蜃樓》等。除此以外還有一些恐怖電影比如《神秘的大佛》、《潛影》、《黑三角》、《405謀殺案》、《一雙繡花鞋》和《畫皮》等,有時候看完這些電影嚇得晚上都不敢睡覺,只能靠著母親身邊才能睡著,現在想想也真是可笑啊。
當然給我最深刻印象是1982年風靡全國的武打片電影《少林寺》帶來的沖擊。我記得第一次看《少林寺》是在鄰村孫莊放映的,早在幾天前就開始宣傳了,據說是由香港著名導演張鑫炎執導的,李連杰是男主角。我們都按耐不住激動的心情想一睹為快。那時候看這個電影是需要付錢的,據說一張票需要一毛錢,大人們不愿意帶我們去,覺得一家人去看還得花不少錢。村里的年輕人腦子比較靈活,他們說真想看的話可以不用花錢在外面遠遠的看也行,因為那時候放電影都是在廣場上(免費的)或者是露天的院子里(收費的)放映,到時候實在不讓進去的話,可以爬上院子四周的墻上或者臨近房子的屋頂上看啊。大家都覺得有道理,于是當天晚上我們幾個小伙伴就跟著村里的年輕人一塊出發去孫莊看電影,大概由于是難以抑制心里的興奮吧,大家很快就趕到了孫莊(其實孫莊離我們村有4-5里遠吧),就遠遠地看到一個大院子里已經黑壓壓地站滿了好多人,院子的大門口有人在驗票,我們都不舍得買票,只好站在外面等著。院子周圍的墻上早爬滿了人,我們根本擠不到上面去看。眼看著電影就要開始了,我們村的年輕人急得團團轉,領頭的人讓大家趕緊想主意,有的說可以把小孩子舉到肩膀上去看,但是有人反對說那能堅持多久啊,再說底下的人也看不到啊。還有的人說要不爬附近人家的屋頂上看吧,可是等爬到屋頂上一看上面也早擠滿了人,沒有插腳的地方了。這時候電影已經開始了,我記得《少林寺》是彩色寬熒幕電影,這還是我第一次看這么高級的電影,以前看電影大多都是窄屏幕的,而且好多都是黑白電影。我雖然遠遠地只能看到屏幕的大概輪廓,但是可以很清晰地聽到電影的配音,好像電影一開始就是武打鏡頭,非常吸引人。我們都開始有點著急了。領頭的年輕人只好對大家說,誰有錢趕緊去買票,我們湊在一起買了10張票吧,我們小孩子是沒有錢的,都是年輕人出的錢。領頭的年輕人給驗票的人又遞煙又說好話,糾纏了好久才勉強讓我們一個大人可以帶一個小孩進去,最后大家總算都擠進院子里了。我們個子小在后面根本什么都看不到,只好往前湊,還好在一個前面的角落里找到了一個位子,可以看清楚屏幕。我記得電影里面正演著一個小和尚在跟著一隊小和尚挑水,被一個女孩子的大黃狗追趕著跑,大家都哄堂大笑起來,那時候還不知道這個小和尚就是李連杰扮演的,那個女孩是丁嵐扮演的,都是著名的武打演員,后來在中國家喻戶曉,擁有極高的知名度。那場電影太精彩了,講述了隋朝末年少林和尚覺遠為父報仇殺死王仁則,救出唐王李世民的故事,這個電影帶給我的震撼是無與倫比的,據說就是因為《少林寺》的放映,在全國掀起了一股學武術之風,河南少林寺的門檻都快要讓慕名來學武術的人給踏爛了。我后來才知道《少林寺》在票價1毛的年代,票房達到驚人的1.6億,觀影人次超過5億,成為華語影壇的經典現象級電影。如果是按照現在的電影票價50元來計算,票房將達到800億元,這是個什么概念啊,大家要知道截至2025年6月30日,《哪吒之魔童鬧海》(《哪吒2》)在中國內地的最終票房才達到154.46億元,觀影人次為3.2億。在《少林寺》這部電影的影響之下,全國各地尚武成風,武校遍地開花,如今世界上的很多國家都有少林武術學院和禪院,和少林寺有關的產業鏈已經形成了巨大的市場,而這一切都是源自于那部我們心中的經典電影。隨著《少林寺》巨大成功,后來我又看到一系列武打電影,比如《少林小子》、《南北少林》、《木棉袈裟》、《武林志》、《南拳王》、《自古英雄出少年》等等,也認識了更多的武術明星,比如于海,于承惠,黃秋燕,于榮光、趙長軍等等。我想這應該是給我們那一代人帶來最多快樂的明星了。
當然,我們小時候除了看電影,后來也看上了電視。我記得我們村是1984年開始通上電的,1985年我們村里有了第一臺電視機,從此我們小孩子就過上了幸福生活,因為那時候正趕上萬人空巷的現象級香港電視連續劇《上海灘》上映,我每天晚上都早早地搬個小板凳去鄰居家院子里看電視,因為去晚了根本占不到地方。我記得那時候的電視機是14寸的黑白電視機,這家主人每天傍晚就把電視機搬到他家院子里的臺階上,讓鄉里鄉親圍坐在院子里看,而他從來沒計較過電費用了多少,在炎炎夏日給大家送來一絲清涼和舒心。我記得《上海灘》的男主角是周潤發扮演的許文強,女主角則是趙雅芝扮演的馮程程。《上海灘》以民國年間的上海為背景,描述了上海幫會內的龍爭虎斗和外國租界的利益沖突以及許文強與馮程程之間的愛情故事。我那時候不管是下雨還是晴天,每天都要看到很晚才回家。后來隨著電視機的普及,村里有好幾家也開始買上了更大更好的電視機,有15寸,17寸還有19寸,再后來就是彩電了。我也陸續看到很多好的電視劇,比如《渴望》、《再向虎山行》、《霍元甲》、《天涯同命鳥》、《便衣警察》、《新白娘子傳奇》、《八仙過海》和《西游記》、《紅樓夢》等等。當然對于我來說,再次出現現象級的電視劇是《射雕英雄傳》,該劇是根據金庸先生一部同名經典武俠小說改編的一個大俠夢完美逆襲的故事,為我們展現了一個波瀾壯闊、充滿俠義的郭靖(黃日華扮演)與黃蓉(翁美玲扮演)愛情江湖世界。我受這部劇的影響,后來又看了不少經典的電視連續劇,比如《神雕俠侶》、《魔域桃源》、《天涯明月刀》、《陸小鳳傳奇》、《楚留香傳奇》、《小李飛刀》和《四大名捕》等。
與此同時,我小學時另一個娛樂活動是聽評書聯播,那時候幾乎家家都有收音機,后來鄉鎮里還給村里按上了大喇叭,每天都播放評書、相聲和流行歌曲等。其中,我聽得最多的是劉蘭芳播講的《楊家將》,那是每天下午放學后必聽的節目,《楊家將》是在民間流傳版本基礎上加以改編再創作而成的,主要講述宋朝太宗、真宗年間,金刀令公楊繼業、楊延昭和楊宗保祖孫三代抵御外敵、屢遭陷害而忠心不改、盡忠報國的故事。記得主要情節有七郎八虎闖幽州、老令公碰死李陵碑、雙王下邊關、智斷潘楊案、大戰韓延壽、大擺牤牛陣、孟良盜發、三請穆桂英、大破天門陣等。我每天聽得如癡如醉,身臨其境,好像一下子穿越到那個熱血沸騰的古戰場。后來是劉蘭芳播講的《岳飛傳》,每次聽書同樣是令我流連忘返,不能自已,該評書是基于南宋名將岳飛抗金史實創作,通過歷史演義塑造了岳飛精忠報國的經典形象,以岳飛生平為主線,展現其組建岳家軍、抗擊金兵和擊敗金兀術的經歷,包含岳母刺字、十二道金牌召回、風波亭遇害等重要情節。
現在回想起來,我們那個時代是一個物質特別匱乏的時代,但是在精神世界里我是滿足的,它塑造了我的人生觀和世界觀,讓我在那個及其貧困的年代里仍然可以做一個精神上的富翁,我也知足了。我想越是艱難困苦的環境,越能激發人們的潛能,也許幸福并不取決于外在條件的好壞,而在于我們如何看待這個世界。正如古人所說:“心有余閑,天地自寬”,也許這就是答案所在吧。
斗羅絕世:成了霍雨浩金手指!
【浩冬鎖死+幕后流+無敵路+文風詼諧】因不爽霍雨浩被訓狗,諸葛藍穿越到天夢冰蠶獻祭時,成為霍雨浩的新金手指。憑借先知先覺、創造萬物的能力,幫助霍雨浩跳出唐佛祖設計,活出更精彩的一世!霍雨浩的良配,只能是王冬兒,一生一世一雙人!王秋兒鏈接記憶時,諸葛藍自己頂上,成功改寫暗戀目標!唐舞蝶想要三合一?看我一氣化三清!乾坤問情谷悲劇?復活石、復活幣、復活術隨便挑,還支持暴力掀桌哦!......唐雅:小雨浩的易筋經,比先祖玄天功強多了,唐門真的還有必要存在嗎?貝貝:這什么龍神功,直接就能化龍?還比我的光明圣龍更霸道!和菜頭:核平才能和平,射程內才有真理!徐三石:這戰士技能·嘲諷,比嘴臭還管用!唐舞蝶:所以這一氣化三清,就是把我分三份,王冬兒歸霍雨浩、王秋兒歸諸葛藍、我成了孤兒?唐神王:什么叫你的精神世界里,全都是神祇?這個創世神又是哪來的神位?!......PS:主角前期偏幕后,中期一體雙魂雙人,主打一個帶飛霍雨浩走無敵路,創死唐佛祖!
從斬妖除魔開始長生不死
消耗壽元灌注武學,可無限進行推演。沈儀凡人之軀,壽數不過百年,所幸可以通過斬殺妖魔獲取對方剩余壽元。在邪祟遍地的亂世中亮出長刀,讓這群活了千百年的生靈肝膽俱裂!從【鷹爪功】到【八荒裂天手】,從【伏魔拳】到【金身鎮獄法相】!沈儀偶爾也會沉思,這壽命怎么越用越多了?他收刀入鞘,抬眸朝天上看去,聽聞那云端之上有天穹玉府,其內坐滿了千真萬圣,任何一位都曾經歷無盡歲月。此番踏天而來,只為向諸仙借個百萬年,以證我長生不死大道。……此書又名《讓你氪命練武,你氪別人的?》、《道友請留步,你的壽元與在下有緣》。
吞噬星空2起源大陸
這是番茄的第12本小說。也是《吞噬星空》后續的第二部小說。**羅峰帶著界獸摩羅撒闖過輪回,來到了起源大陸……
撈尸人
人知鬼恐怖,鬼曉人心毒。這是一本傳統靈異小說。
茍在初圣魔門當人材
呂陽穿越修仙界,卻成了魔門初圣宗的弟子。幸得異寶【百世書】,死后可以重開一世,讓一切從頭再來,還能帶回前世的寶物,修為,壽命,甚至覺醒特殊的天賦。奈何次數有限,并非真的不死不滅。眼見修仙界亂世將至,呂陽原本決定先在魔門茍住,一世世苦修,不成仙不出山,奈何魔門兇險異常,遍地都是人材。第一世,呂陽慘遭師姐暗算。第二世,好不容易反殺師姐,又遭師兄毒手。第三世,第四世……直到百世之后,再回首,呂陽才發現自己已經成為了一代魔道巨擘,初圣宗里最畜生的那一個。“魔門個個都是人材,說話又好聽。”“我超喜歡這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