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她要走了
- 開局收音機廠,你讓我造相控陣?
- 年輕的馬師傅
- 2053字
- 2025-08-07 14:00:00
三天后,新陽廠徹底告別了停電對它的影響。
那臺軍綠色的柴油發電機被安放在車間一角新建的獨立機房里,厚實的磚墻隔絕了大部分噪音。
但那道獨特的、由鎳基合金葉輪高速旋轉時發出的清亮嘯叫,依然穿透墻壁,像一首高亢的工業序曲,回蕩在廠區的上空。
車間里的白熾燈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明亮,光線穩定,沒有絲毫閃爍。
每一臺機器都開足了馬力,注塑機有節奏的開合,發出滿足的“嗤嗤”聲。
工人們的臉上,也一掃往日里擔心突然停電的陰霾,動作都變得更加利落和自信。
秦思源站在車間門口,準備和這個地方告別。
她已經換回了那身灰色的職業裝,兩條麻花辮梳理得整整齊齊,腳邊放著一個打了補丁的帆布旅行包。
那輛送她來的解放牌卡車,此刻正停在廠門口,司機胳膊搭在車窗上抽著煙,不時按一下喇叭,催促她趕緊上車。
可她的腳步,卻像是被水泥的黏住了一樣。
她的目光留戀的掃過這個充滿活力的車間。
那臺轟鳴的龐然大物,是她親眼看著從一堆廢鐵,變成一顆強勁的心臟。
那個在車床前熬了整夜,滿眼血絲卻又無比亢奮的李明華。
還有那個靠在墻柱上,用一種近乎神跡的手段解決所有難題的年輕人。
這里的一切都和她在市機械局技術科的辦公室截然不同。
那里只有喝不完的茶水,看不完的文件,和永遠在討論卻很少被執行的方案。
而這里,充滿了機油、汗水和創造的味道。
如果他開口挽留,自己要不要留下呢?
這個念頭在秦思源心里一閃而過,快得讓她臉頰發燙。
離開國家分配的“鐵飯碗”,去一個工廠,這在別人看來,是瘋子才會做出的決定。
“小秦姑娘,車在等你了。”
林濤從生產線上走了過來,他手里拿著一塊剛下線的電路板,正在對著光檢查。
“嗯,這就走了。”
秦思源收回目光,提起腳邊的旅行包,感覺有千斤重。
他并沒有挽留。
這讓秦思源感到有些失落。
可就在她轉身的瞬間,眼角的余光被林濤手里的東西吸引了。
那是一塊巴掌大小的深綠色板子,上面布滿了細如發絲的線路,看起來密密麻麻,卻又井然有序。
“林廠長,這是……”
她停下腳步,忍不住問道。
“我們隨身聽的主板。”
林濤將電路板遞了過去。
秦思源小心翼翼的接過,指尖傳來一種溫潤而堅硬的觸感。
作為哈工大的高材生,她當然認識印刷電路板,但眼前的這一塊,卻和她見過的所有進口貨都不太一樣。
它更薄,也更輕。
最讓她感到驚訝的是,這塊板子是一塊雙層板。
“雙層板?你們的是從哪里進口的機器和材料?”
她用指甲輕輕刮了一下線路的邊緣,發現它與板基結合得天衣無縫,完全沒有進口板上常見的微小毛刺。
“也不完全和外國工藝一樣,是另外一種我們自己研究的工藝。”
林濤看著她專注的樣子,嘴角微微上揚。
秦思源的眉頭皺了起來,她把電路板湊到眼前,幾乎要貼在鼻尖上。
她發現線路的截面不是扁平的,而是帶著輕微的弧度,像是直接“長”在基板上一樣。
這完全顛覆了她對電路板制造的認知。
這太有研究價值了。
如果能搞清楚這種工藝的原理,對國內整個電子工業,都將是一次巨大的推動。
“紅星,評估秦思源加入新陽廠的可行性及潛在價值。”
林濤在心中默念。
淡藍色的數據流在腦海中閃過:“分析完成。目標人物秦思源,哈爾濱工業大學機械系及材料系雙優畢業生。”
“具備極強的理論基礎和動手能力,擁有敏銳的技術直覺。其導師為國內材料學權威,可作為重要技術資源。綜合評定:S級人才。”
“建議立即招募,成立獨立技術研發科,可將新陽廠自主研發能力提升一個數量級。”
林濤看著眼前這個因為一塊電路板而忘記了行程的姑娘,笑了。
他動了愛才之心,秦思源可不是那種金玉其外的花瓶,雖然她很漂亮。
“小秦姑娘,你再不走,市機械局那邊,怕是連工資都不會給你發了。”
秦思源猛的回過神,臉“刷”的一下紅到了耳根,連忙把電路板遞還給他,窘迫得不知該說什么。
“要不,你干脆就別走了,留下來吧,怎么樣?”
林濤卻沒有接,他雙手插進褲兜,悠悠的說道。
秦思源愣住了,她抬起頭,看著林濤。
他的眼神里帶著一絲調侃,但更多的是一種不容錯辨的認真。
“我們廠正準備成立一個技術科,專門搞新材料和新工藝的研究。”
林濤看著她,一字一句的說道。
“我給你一間實驗室,給你配技術人員,給你經費,只要是廠里需要的,你想研究什么,就研究什么。”
林濤掏出煙,想了想之后,又揣了回去。
“當然了,工資標準肯定會比你現在的高,而且年底還有績效獎金。”
卡車司機又按了一聲喇叭,長長的鳴笛聲在廠區里回蕩。
林濤后面的話,秦思源卻仿佛什么都沒聽見,她的心里,像是被投下了一塊巨石,激起千層巨浪。
她手里緊緊攥著那塊小小的、卻蘊含著無限可能的電路板,一時間竟說不出話來。
留下?
這兩個字在1980年的中國,對于一個剛剛被國家分配了工作的大學生來說,分量重如泰山。
離開市機械局那個窗明幾凈的辦公室,放棄那個別人眼中無比安穩的“鐵飯碗”,來一個連廠房都還帶著油泥味的工廠?
她的腦海里浮現出技術科老科長那張和善但毫無生氣的臉,還有那份她看了三遍,關于引進西德一條罐頭生產線的可行性報告。
報告寫得洋洋灑灑,可討論了半年,連去考察的人選都還沒定下來。
林濤沒有催促,他只是靜靜的看著她,眼神平靜如水。
他能看到秦思源臉上的掙扎,那種時代賦予一個知識分子的猶豫和彷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