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管夷吾
- 九合諸侯,一匡天下!
- 稱孤作寡
- 2042字
- 2025-07-31 15:26:51
翌日,齊國所有夠得上的官員大夫全部上朝,想要看看這位一步登天的相國是何許人也。
大家在朝堂上交頭接耳,竊竊私語,目光不時向最上首的坐席掃過。
張朱跪坐在群臣首位,閉目養神。
這些竊竊私語有一些會傳到他的耳中,而他卻全不當一回事。
禮樂轟然做鳴,齊侯自殿后而出,袍服肅整,面容嚴肅,懷抱寶劍。
今日是張朱第一次上朝,他這套做派,是給張朱站臺來的。
隨著禮樂的節點,齊侯緩步走到主席,當他跪坐好時,一首樂曲正好結束。
“拜見君上。”
齊侯頷首,示意公卿們平身,不經意間對著張朱點了點頭。
張朱接受到了齊侯的示意,做好了準備。
“諸卿,拜見相國吧。”
齊侯此言一出,不管是懷著怎樣的心思,卿大夫們都是齊刷刷的對著張朱俯首拜見,口呼:“拜見相國。”
張朱漱了漱嗓子,開口道:“諸位請起。”
卿大夫們紛紛歸位,整肅儀容。
張朱手持玉圭,說道:“整查齊國所有土地田畝,報于我知,整查齊國近十年財政,報于我知,整查齊國律令條例,報于我知,整查齊國兵甲戰車,報于我知。”
相關官員紛紛稱諾。
張朱點頭,繼續說道:“命隰朋出使,覲見周天子,將齊國新君即位的消息通報天子,所攜貢品,三倍于往年。”
隰朋稱諾。
“命鮑叔牙通傳國中,新君已定,所有大夫以上,必須來臨淄拜見,不覲者誅之。”
鮑叔牙領命。
“派出使節,正式通知諸侯,我邦新君即位。“
“就這樣吧,待我了解齊國庶務之后,再發政令。”
今日的朝會主要是讓公卿們都認認張朱,讓他們知道這個人以后就是相國了,所以沒什么事之后,張朱就宣布了散朝。
目前張朱對齊國的情況一概不知,不可能貿然下發政令,這樣只會將齊國的情況搞得更糟。
于是,通過各級官吏送上的竹簡,張朱在相府足足查看了半個月之久,才大概將齊國各方面的情況了然于胸。
首先,目前齊國的狀況極為糟糕。
經過公孫無知殺襄公、雍廩殺無知,齊國連續死了兩個君主,人心不定。
其次,襄公在位十二年,雖然也東征西討,勝多敗少。
可除了出兵和文姜這兩件事,襄公其他事務都做的極為糟糕。
比照齊僖公時期,士卿們大幅侵占公室的權益,導致齊國的賦稅連年降低,到了襄公十年以后,幾乎到了入不敷出的地步,之前與魯侯在乾時大戰,又發出了不少撫恤,和一大筆賞賜,現在國庫可以說是空空如也。
因為襄公和文姜的丑事,齊國上下的道德水準也經歷了大幅度滑坡,反正無論做什么,都比襄公有道德多了,士卿及庶民自然就會放縱。
所以歷史上管仲上臺的第一件事就是將士農工商四民徹底分開,士負責做官、農負責耕地、工負責制造、商負責貿易。
四維劃定,子子孫孫都只能繼承下去,這樣才讓國家安定下來。
可張朱不打算這么做,他知道底層也會出現能力出眾的人,只讓士做官不利于國家的發展。
那么要怎樣安定國家呢?
張朱覺得要推行法令,依法治國。
法令允許的,人們才可以做,法令不允許的,人們就不能做。
要安定國家,就要修《齊律》。
修法的同時,也要扭轉國家的財政,這方面就交給管仲去做吧!
管仲目前沒有被人舉薦,因為他曾效力公子糾而沒有得到齊侯的寬恕,所以也沒多少人愿意接觸他。
想必這個時候他應該積了不少牢騷吧!
張朱有些惡趣味的想笑。
“來人,召管仲來相府拜見我。”
在相府待命的吏員立刻出發,前去召見管仲。
張朱就在府中吃茶,等待管仲的拜見。
不多時,吏員來報,管仲到了。
張朱讓侍女為他整理了衣袍,帶上笑容走入廳內。
管仲立刻拜倒:“拜見......相國。”
“嗯。”張朱隨意揮了揮手,讓管仲坐起來,然后走到主位跪坐。
管仲此時的心情可謂極為復雜,當初在魯國,鮑叔牙要當場斬下張朱的頭顱,是他說了一句好話,才保下了張朱的性命。
結果現在,張朱成為了齊國上卿,而他管仲,卻還是白身一個。
張朱此時也在打量管仲,他是最知道管仲的才干的,甚至比鮑叔牙都知道眼前這個人能做到什么地步,創出什么樣的功績。
“夷吾,月余沒見了吧。”
張朱輕聲問候,管仲立刻答話。
“回相國,還差幾日就一月了。”
張朱點了點頭,“我有件事情,要你幫忙啊。”
管仲聞言,在心里嗤了一聲,面上卻不露聲色,苦笑道:“相國‘治國平天下’之語,如今還在仲心中回響,仲實在不知有何能幫到相國的。”
張朱會意,管仲這是有怨氣了啊。
沉默了一會,張朱從袖中掏出一卷竹簡,放在面前的案幾上,開口說道:“治國平天下,是我平生夙愿,我想,但凡胸懷大志的人,都不會拒絕這幾個字的含義,這卷竹簡,是我向君上獻上的‘官山海’之策,我想讓你來實施。”
“官山海”
管仲在心中默念這三個字,莫名覺得有些熟悉,又被張朱的言論打動。
的確,在魯國時‘治國平天下’這五個字帶給他極大的震撼,簡直道出了他胸中之志。
管仲想起自己的前半生,幾次當兵參加作戰,幾次都當了逃兵,幾次被舉薦做官,可幾次都被罷免。
后來輔佐公子糾是一條通天的路,可惜也失敗了。
現在,這個一展所能的機會似乎就在眼前,要不要抓住呢。
張朱知道管仲的心里不好受,當初在公子糾帳下,他管夷吾才是頭號謀士,而自己只是陪子糾玩樂的弄臣。
在魯國還是他出言保住了自己的性命,結果自己卻一躍而為齊相,是誰也不會好受的。
所以張朱很耐心的等待管仲做出決策。
終于,在沉默的氣氛中,管仲伸手拿起了那卷竹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