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徙木立信
- 九合諸侯,一匡天下!
- 稱孤作寡
- 2099字
- 2025-08-08 17:42:03
張朱接過魯國相印后并沒有急著對魯國發號施令,首先要明白為什么要接這塊相印。
張朱的設想是將魯國與齊國牢牢綁定,讓魯國的各個方面都依附于齊國,真正的成為齊國的附庸。
這樣就需要先了解魯國的政治、經濟情況,在著手找一薄弱點出擊。
現在要處理的還是齊國的事情。
《齊律》第二卷《民律》,這部律法主要是處理人和人之間的糾紛,拒絕官員因個人喜好判罰,讓司法吏完全依照《民律》的條文判決。
《民律》是出門之前發布的,走之前張朱就吩咐賓須無,要加強留意《民律》的推行情況。
回來后,賓須無給出的回答是《民律》的推行并不順利。
現在齊國全國到處都是大大小小的封君,哪怕一個小小的武士,也可能擁有一個鄉的封邑,在封邑中,這些封君的權威甚至比國君還要高。
而在一些大城市中,《民律》同樣水土不服,百姓們有什么糾紛,一般都是請德高望重的人調節,并不信任官府。
張朱第一時間想到了徙木立信,是否可以效仿一下,為官府樹立信用呢?
于是天剛亮,吏員們就在臨淄四門張貼告示,同時讓吏員們為百姓講解告示上的內容。
“后日上午,相府門口會有一根巨木!能扛到東門者,賞五十金!”
百姓嘩然。
臨淄的市民們大多都對這個相國印象深刻。
當年剛剛即位的齊侯親自到郊外,把相國扶上車的那一幕是很多人親自瞧見的。
人們對小白以諸侯之尊,親自去接區區下士的行為印象非常深刻。
時間一晃,就到了告示上的時間,相府門口的巨木已經豎好,卻沒有人敢上前。
張朱就在相府中靜靜地等待。
時間一分一分的過去,直到夜幕降臨,也沒有人敢去抬那根木頭。
張朱百思不得其解,派出吏員去暗中訪問,得到的結果令張朱哭笑不得。
原來是當年“官山海”的時候,張朱在臨淄郊外,一口氣砍了三千顆人頭,這讓張朱在民間的名望極差,“人屠”二字就是說他的。
沒有辦法,所謂重賞之下必有勇夫。
城門的告示更新了,搬運巨木至東門者,賞一百金!
告示貼出,百姓們紛紛圍住吏員,各種問題往吏員們的腦袋上砸。
“相國為何這么做?”
“你為什么不搬?”
“搬到東門做什么?”
這次沒有時間限制,木頭就擺在那,不管是誰,只要扛到東門,就能獲得一百金。
一時間臨淄熱鬧極了,到處都在談論相國的政令,議論相國到底有什么深意。
卿大夫們也想不通,屢次三番派人過來查看進度,就連宮中的齊侯都聽說了,他在郊外射獵后回到臨淄,就看到百姓們圍在城門聽講告示。
于是齊侯還特意來問相國有什么目的。
張朱當然不肯說了,現在徙木立信的進展并不順利,因為自己惡臭的名聲,很有可能到最后都沒有人來碰這根木頭。
相府外,百姓們圍著這根木頭評頭論足,有人說這是相國需要勇士,能抬得動這木頭的,相國會拜他為大將軍。
立刻就有人反駁他,你區區庶民,只能做徒卒。
這句話又引了眾怒,臨淄中的招賢館誰不知道?只要有才能就能做官的事情,早就是臨淄市民們的共識了,他們中甚至都有自薦過的,只是沒被聘上。
相府內的張朱疲憊的扔下手中的竹簡,揉了揉自己的太陽穴。
這幾日外面的百姓圍著木頭嘰嘰喳喳個沒完,吵的自己天天腦袋疼,張朱覺得不能這樣下去了,必須做一個了結。
次日,城門的告示再次更新。
“搬運巨木至東門者,賞千金!”
千金!臨淄沸騰了。
這個數額,無論有什么樣的陰謀,都認了!
第一批看到告示的人撒腿狂奔,誓要搶到相府門口的那根木頭!
消息漸漸傳開,越來越多的人涌向相府。
百姓們爭相哄搶,最終一名壯漢殺出重圍,扛起了木頭。
他將木頭扛在肩膀上,步履沉重的一步一步邁向東門。
百姓們跟在他的身后,密密麻麻,好像潮水,他們都在等著看,這一千金能不能如實發下。
壯漢一步,一步,走的異常穩重。
終于,距離東門近了。
城門處已經有官吏在等著,這里設了一個高臺,讓張朱坐在上面,召英站在臺下,看管那一千金。
召英就是召忽的兒子,之前跟著管仲做事,之后就被調到相府任屬吏。
壯漢終于走到城門,一把將巨木豎在地上,向官吏問道:“一千金何在?”
官吏們紛紛看向臺上的張朱。
“哈哈哈哈,真好壯士!”張朱在臺上高聲笑道。
壯漢抬頭看去,說道:“一千金何在?”
張朱笑著揮手,召英立刻讓人將一千金奉上。
金燦燦的金子在陽光下非常的奪目耀眼,引起人群的陣陣驚呼,居然真的給了一千金!
“諸位國人!諸位父老!”張朱在臺上高呼,百姓們紛紛看他。
“我名張朱,任齊國相,在場的諸位有許多見過我的。
我聽聞有許多人不信任《民律》,不信任法吏,不信任有不摻雜私人喜好,而干預法律的事情,所以我立下這根巨木,就是想請各位知道!”
“律,如此木,令出必行,信賞必罰!今日就在此地,本相依《民律》辦案!”
《民律》的推行雖然不順利,但還是有一些案子的,張朱特意讓賓須無先壓一壓,就是為了此刻。
于是就在此地設下公堂,司法吏帶上原告、被告,然后出示證據,證據明確,依《民律》條文判罰。
不忙不亂,井然有序。
張朱每判罰一例,就會向百姓們解釋這么判的原因,出自《民律》第幾款第幾條,于是原本不懂律令的百姓們恍然大悟。
張朱一共判了十件案子,都是比較有代表性的,幾乎覆蓋了尋常人家經常遇到的爭紛。
百姓們親眼看到依律判罰的過程,心中有底的已經打算報案,心中沒底的則是趁著人多偷偷溜走。
今天的過程還算順利,《民律》的公正性在臨淄中已經得到認知,張朱會安排人快速宣傳到其他城市中。
剩下的,就是那些封君的封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