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最后一面
- 我,扶蘇,只想安靜修仙
- 春又至夏
- 2349字
- 2025-07-16 08:10:00
桌上的飯食很是豐盛,除了炙烤的牛羊肉以外,還有葵、霍、蔥、韭等時蔬,以及脫了殼的米飯。
先秦時期已有九谷,由于秦位于關(guān)中地區(qū),盛產(chǎn)粟和小麥,因此這兩種作物,也成為了大秦百姓的主食。
普通百姓大多是吃不上肉的,因此,他們也被稱為“食蔬者”。
只有在極少數(shù)的時候,他們才能夠在由官府亦或者私人開辦的食肆中,享用一碗加了狗肉的羹。
自醒來以后,扶蘇就滴水未進。
在這之前,更是因為死諫“焚書”一事,惹得皇帝勃然大怒,在咸陽宮外跪了一天一夜。
要不是先前服下的那顆丹藥,以他的身體狀況,絕對撐不到現(xiàn)在。
因此,在看見桌上的飯食以后,扶蘇頓覺腹中饑餓。
旋即端起碗,就著炙烤的牛羊肉,大口大口地吃了起來。
桌上的牛羊肉都是精肉,在加入香料,經(jīng)過炙烤后,反而有一種別樣的風(fēng)味。
王氏就這么守候在一旁,用一只手支撐起下巴,臉上滿是溫柔的笑意。
此時,屋內(nèi)除了王氏以外,再也沒有其他人。
扶蘇放下碗筷,王氏見狀,不緊不慢地遞過來一杯熱茶。
接過茶杯,輕啜一口后,扶蘇一臉滿足,忍不住出言感慨道:“這才叫過日子嘛!”
等到扶蘇用飯完畢,王氏當(dāng)即命人將桌上的飯菜撤掉。
緊接著整個人鉆入扶蘇的懷里,臉上是掩飾不住的擔(dān)憂之色:
“對了,良人,就在剛剛,你的老師淳于越派人帶話,說是臨行前將親自登門拜訪。”
在從王氏的口中得知這一消息后,扶蘇只感覺一個頭,兩個大。
淳于越原為齊國博士,秦統(tǒng)一六國后,入秦任“仆射”(掌管文教禮儀的高級官員),后成為扶蘇的老師,他出身儒家學(xué)派,推崇周禮與分封制,主張以古制治國。
這位當(dāng)世大儒,無論是學(xué)識還是人品均無可指摘,但他的情商實在是有待商榷。
淳于越與丞相李斯原為摯友,后因為政治觀點上的巨大分歧,二人也逐漸分道揚鑣。
一次宴會上,當(dāng)博士周青臣大力頌揚郡縣制時,淳于越當(dāng)場駁斥,并指責(zé)周青臣“面諛以重陛下之過”,是諂媚阿諛的奸臣!
緊接著,他又當(dāng)著所有人的面,重提分封主張,惹得皇帝不快,為焚書埋下了禍端。
宴會結(jié)束后,李斯當(dāng)即上奏,抨擊儒生“以古非今”惑亂民心,并提出焚書政策。
除秦國史書及醫(yī)藥卜筮書外,民間《詩》、《書》、百家著作一律焚毀,并在全國范圍內(nèi)禁止私學(xué),號召“以吏為師”。
幾天前,由于反對“焚書”的政策,淳于越被免去官職,并發(fā)還原籍。
見扶蘇許久未曾給出回應(yīng),王氏眉頭微蹙,往扶蘇的懷里鉆了鉆,語氣中滿是疑惑:“良人?”
扶蘇聞言,猛地回過神來,微不可查地點了點頭,語氣平靜:“嗯,我知道了。”
扶蘇知道,這或許是師徒間的最后一面。
就在這時,一股似有似無的馨香,鉆入了他的鼻腔。
扶蘇低下頭,在不經(jīng)意間對上了王氏的眼神。
此時的王氏眉目含情,淡淡的紅暈悄然爬上她的臉頰,如同初綻的桃花,那如同秋水一般清澈的眼中,倒映出扶蘇的樣貌,隱約流露出一絲深情。
在察覺到扶蘇那充滿侵略性的目光后,王氏眼神躲閃,蔥白的手指無意識地纏繞在一起。
看這樣子,似乎想要說些什么。
只不過,她還未來得及開口,扶蘇便堵上了她的嘴唇。
良久,唇分。
在雙方分開以后,王氏的呼吸也變得急促起來,胸口劇烈起伏著。
隨后,在一聲驚呼聲中,王氏被扶蘇攔腰抱起,向著內(nèi)室走去。
……
與此同時,咸陽宮。
盡管夜已經(jīng)很深了,但咸陽宮內(nèi)仍舊是燈火通明。
咸陽宮以清香名貴的木蘭作為架梁之椽,地板為杏木鋪就,細(xì)嗅的話,還能嗅到一股似有似無的清香味。
堂殿中央的柱子上,各有一排雕工精細(xì)的玉雕花紋,殿內(nèi)壁上掛著許多鎏金的龍首銅飾以及玉飾,角落處則是一排跪著的青銅人偶,人偶的雙手托舉著一個托盤,里面裝有焚香。
“陛下,各地郡守送來的奏疏到了!”
一位謁者邁著悄無聲息的步伐,來到嬴政面前,俯下身體,輕聲提醒道。
嬴政聞言,臉上的表情并未有太多變化,只是點了點頭,出言吩咐道:“嗯,朕知道了,下去吧!”
謁者聞言,在向嬴政躬身行禮后,很快便邁步離去。
幾名謁者懷抱竹簡,進進出出。
不一會兒的功夫,案牘上便堆滿了竹簡,這些竹簡的重量加起來,至少有幾十斤重。
嬴政面無表情地看著眼前堆積如山的竹簡,對他來說,這已經(jīng)成為了日常。
緊接著,他來到堆滿竹簡的案牘后坐下,處理起了這些被送來的奏疏。
在這個過程中,嬴政的眉頭時而緊皺,時而舒展。
他必須抓緊時間,將這些竹簡一一批復(fù)。
畢竟,這關(guān)乎到帝國能否正常運轉(zhuǎn),容不得絲毫懈怠。
在連續(xù)瀏覽五六卷竹簡,并分別作出批復(fù)以后,嬴政放下手中的毛筆,揉了揉太陽穴,臉上是掩飾不住的疲乏之色。
就在這時,嬴政被一卷竹簡吸引了注意力——這是駐扎在九原郡的蒙恬,遣人送來的奏疏。
始皇帝三十二年,蒙恬率三十萬大軍分兩路出擊,主力自上郡(今陜西榆林)攻河套北部,偏師出蕭關(guān)(今寧夏固原)攻河套南部。
匈奴部落一觸而潰,秦軍收復(fù)河南地(今內(nèi)蒙古河套地區(qū)),并沿黃河設(shè)四十四縣。
去年春天的時候,蒙恬又率軍渡黃河北進,攻占高闕(今內(nèi)蒙古狼山口)、陽山(今狼山山脈),匈奴北遁七百余里。
歷經(jīng)這兩場戰(zhàn)爭后,匈奴元氣大傷,短時間內(nèi)無法再對帝國造成威脅。
這些新占領(lǐng)的地區(qū),也順理成章地被納入到帝國的版圖中,并在原有的基礎(chǔ)上,設(shè)立了九原郡。
蒙恬在奏疏中請求修筑長城,遷民墾邊,大力開發(fā)并充實帝國的邊疆地區(qū)。
在將奏疏的內(nèi)容瀏覽完畢后,嬴政起身,來到輿圖旁站定。
這是一幅用帛書繪制的、無比巨大的輿圖。
輿圖上,將大秦現(xiàn)有的疆域分為了四十個郡,每個郡的山川河流、城池道路、乃至于周遭詳盡的地勢狀況,都包含在這幅巨型輿圖之上。
嬴政的視線從輿圖上所標(biāo)注的燕趙地區(qū)的舊長城上掃過,心中已然有了決定。
與其耗費巨大的人力物力修筑新長城,還不如將秦、趙、燕的舊長城利用起來,構(gòu)筑一道抵御匈奴的防線。
嬴政的心里十分清楚,眼下只是暫時解除了匈奴的威脅,待他們恢復(fù)元氣后,肯定會卷土重來。
思忖片刻后,嬴政重新坐回到案牘前,對蒙恬的奏疏做了批復(fù):
“朕決意從關(guān)中遷民三萬戶用以墾邊,征發(fā)民夫修繕秦、趙、燕的舊長城,西起臨洮、東至遼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