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廷議
- 我,扶蘇,只想安靜修仙
- 春又至夏
- 2236字
- 2025-07-27 08:10:00
當清晨的第一縷陽光,穿過廊柱,灑落在章臺宮外的臺階上時。
大秦的文武百官,也在這個時候登上九十九級臺階,一路朝著章臺宮走去。
秦屬水德,尚黑色,但尊黑不唯黑。
除了一些頂級貴族以外,中下層官吏的日常服飾還存在青、綠、赭等顏色。
在這些來參加廷議的官員中,也有一部分官員穿著深青色的曲裾袍。
李斯頭戴鹖冠,身著黑色官服,在謁者的攙扶下,不緊不慢地走在臺階上。
其佩在腰間的印綬,在陽光的照射下頗為顯眼,那是代表著丞相一職的紫綬金印。
這里十分安靜,安靜到沒有一個人交談,只能夠聽見彼此的腳步聲。
只因為章臺宮門口,有面容冷峻的執法御史,一臉警惕地來回巡查。
他們的職責是監督群臣的禮儀,只要大臣中有禮儀不達標者,執法御史就會立刻將其請出這里。
登上臺階后,李斯停下腳步歇息了一會兒,用略顯渾濁的雙眼,掃視前來參加廷議的官員。
“伏勝、周青臣、叔孫通……”
長久以來養成的習慣,使得李斯下意識看向那群儒生博士。
但與以往不同的是,這次他并沒有從中看到淳于越的身影。
直到這時,他才想起淳于越已經被免去官職,并發還原籍了。
這意味著,從今往后,再也沒有人敢公然和自己唱反調了。
李斯想到這里,心情莫名好了不少,嘴角略微上揚。
正當李斯思緒翻飛之際,不知為何,身后突然傳來一陣嘈雜的聲音。
李斯循聲望去,發現來人是長公子扶蘇。
與先前不同的是,此時的扶蘇身著黑色袀玄,全身上下透露著一股慵懶的氣質,貌似對前來參加廷議一事,極不情愿。
見此情形,李斯的眼中閃過一絲驚訝之色。
作為了解其中內情的人,李斯原以為扶蘇會因為不去章臺宮觀政一事,被皇帝狠狠懲罰。
可沒成想,扶蘇就像是沒事人一樣,堂而皇之地出現在了章臺宮。
李斯不禁有些好奇,扶蘇究竟是如何說服陛下,不懲罰他的。
對扶蘇到來感到震驚的,除了李斯以外,還有前來參加廷議的眾多官員。
最近一段時間,有關扶蘇被圈禁在家的流言,甚囂塵上,流傳甚廣,甚至連市肆的百姓都有所耳聞。
但由于其中牽涉到了皇帝,因此朝中絕大部分官員,對于此事均諱莫如深,三緘其口。
如今,長公子扶蘇的出現,毫無疑問,使這一流言不攻自破。
扶蘇無視眾多官員或欣喜、或懷疑的目光,徑直來到隊伍的最前面站定,面無表情,神色平靜。
隨后,只見扶蘇轉過身來,分別向李斯以及不遠處的馮去疾拱手作揖,語氣恭敬:“丞相!”
李斯馮去疾見狀,在互相對視一眼后,連忙俯身向扶蘇還禮。
做完這些后,扶蘇又恢復了那副面無表情的樣子,令人琢磨不透。
其實扶蘇本來不想參加這次廷議。
但奈何天還沒亮,嬴政便派來謁者,在長公子府門口等著。
大有一副你不來參加廷議,我就把你發配邊疆,去和蒙恬一起修長城的意味在里面。
因此,扶蘇只得暫時擱置今日的釣魚計劃,前往章臺宮。
見時間差不多了,李斯在和馮去疾交換完眼神后,宣布群臣進殿。
……
作為章臺宮的主殿,此時,四海歸一殿內肅穆異常,沒有半點聲音。
文臣武將皆噤若寒蟬,目不斜視,靜靜等待皇帝的到來。
盡管如此,還是有人時不時側目看向,此刻正立于馮去疾、李斯旁邊的扶蘇。
內史都尉馮劫不動聲色地瞥了扶蘇一眼,心里泛起了嘀咕:“父親不是說長公子被陛下圈禁在家嗎,看這樣子不像啊……”
就在這時,只見九名禮賓官進入殿內,他們踩著整齊劃一的步伐,以“臚傳”的方式接力傳呼,向四海歸一殿內的所有人,宣告皇帝的到來。
見皇帝到來,殿內的眾人瞬間精神一振,李斯的臉上,更是閃過一絲激動之色。
由他提議的遷民墾邊計劃,將在這次廷議上當眾宣布。
不僅如此,負責此事的還是他的兒子李由。
這如何不讓他激動?
嬴政端坐于步輦上,由八名健壯的內侍抬著,進入四海歸一殿,并踏上臺階。
秦為水德,尚黑色,此時的嬴政身著黑色袀玄,背負三尺有余的太阿劍,而在他的右手邊,則是由和氏璧雕琢而成的玉璽。
從步攆上下來后,嬴政并未立刻跪坐于帝榻,而是環視了一圈。
他的目光首先從宿衛四海歸一殿的這些郎衛們身上掃過,這些郎衛身材魁梧,體壯如牛,只不過他們的手上均沒有武器。
而持有兵器的守衛在距離四海歸一殿百步之外的地方,沒有命令,不得入殿。
武將們按照爵位的高低,依次列于西面,面向東。
站在最前面的是通武侯王賁、其次是擔任太尉一職的尉繚,再然后是身為上卿的蒙毅,最后是作為衛尉卿的馮毋擇,以及郎中令。
文官們的站位則與武將相反,依次列于東面,面向西。
文官中站在最前面的是右丞相馮去疾,左丞相李斯、至于馮劫,他所在的位置已經快要出四海歸一殿了。
在這個過程中,嬴政的目光在扶蘇的身上停留了片刻,然后很快移開。
等到嬴政跪坐于帝榻,殿中的郎衛們方才舉起手中的旗幟,高呼“警”。
隨后大臣們按照爵位、品秩高低,分批朝賀。
“陛下萬年!”
“陛下萬年!”
大臣們的朝賀聲,一浪高過一浪,語氣之中滿是對嬴政的崇敬。
而嬴政卻面無表情,只是隨意把玩著右手邊的玉璽。
待到聲音平息,嬴政擺了擺手,只見一位頭戴高冠的謁者上前,面向眾人宣讀早已擬好的詔書:
“朕承天命,并吞八荒,北逐胡虜,收河南地為郡縣,然邊地空闊,戎狄伺隙,非強兵實塞無以固社稷,今制曰:
“一曰徙民充邊,關東黔首三萬戶凡有應募者,皆賜爵一級,授田百畝,給牛犁、耒耜以安家。”
“二曰以謫戍邊凡治獄吏失刑者、商賈贅婿者、逋亡不軌者,皆編為戍卒,徙實新郡,屯墾守塞,修繕燕、趙、秦三地的舊長城,以期戴罪立功。”
“三曰移民既至,世居其地,毋得私遷,郡縣授田籍,免賦五載,官給冬夏衣、廩食,待墾熟乃止。”
“朕聞古之治邊者,徙民與戍卒并重,恩威與賞罰并行,今賜爵授田以勸良善,徙謫編伍以警奸邪。”
“凡我臣工,其各布朕意,使塞下倉廩實,烽燧精卒強,則華夏永寧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