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逸初戰(zhàn)告捷,成功擊退契丹伏兵。這一喜訊如一陣和煦的春風,迅速在唐軍大營中蕩漾開來。士兵們對李逸的敬佩之情,猶如潺潺溪流,愈發(fā)深沉而悠長。
安祿山聽聞此消息后,盡管內心對李逸的能力暗自贊嘆,覺得他宛如一顆在黑暗中驟然亮起的璀璨星辰。然而,心中那一絲猜忌卻始終如影隨形,仿佛跗骨之蛆,難以擺脫。他深知李逸絕非久居池中之物,恰似蛟龍困于淺灘,若不能為自己所用,日后極有可能成為心腹大患。
但當下正值平定契丹叛亂的緊要關頭,局勢如箭在弦,不得不發(fā)。他還需借助李逸的卓越才能,于是決定對李逸加以提拔,任命他為裨將,讓他負責統(tǒng)領一支千人隊伍,參與后續(xù)對契丹的大規(guī)模作戰(zhàn)。這一任命,如同沉甸甸的擔子,壓在李逸的肩頭。
李逸深知這既是難得的機遇,也是嚴峻的挑戰(zhàn)。他不敢有絲毫懈怠,立刻全身心地投入到部隊的訓練與作戰(zhàn)計劃的籌備中。在訓練的間隙,他時常對著算籌陷入沉思,仿佛算籌中藏著打開勝利之門的鑰匙,試圖從中獲取更多的啟示。
一日深夜,萬籟俱寂,當他再次凝視算籌時,算籌竟散發(fā)出奇異的光芒,那光芒宛如神秘的幽光,照亮了黑暗的角落。光芒中顯現出一些關于敵軍弱點分析的信息,但下方卻顯示需達到七品官職方可完全解鎖運用。李逸心中明白,這是算籌對他的又一次考驗,也是他提升實力的寶貴契機。
隨著戰(zhàn)事的不斷推進,唐軍與契丹軍隊在廣袤無垠的草原上形成了對峙之勢。契丹人憑借著對地形的熟悉和他們擅長的“車帳陣”,屢次抵擋住唐軍的進攻。那“車帳陣”宛如堅固的堡壘,讓唐軍的攻勢一次次無功而返。安祿山為此愁眉不展,仿佛心頭壓著一塊巨石,他急忙召集眾將商議破敵之策。
眾將各抒己見,言辭滔滔不絕,然而大多未能切中要害,宛如隔靴搔癢。此時,李逸挺身而出,他詳細而精準地分析了契丹“車帳陣”的優(yōu)缺點,仿佛一位洞察秋毫的智者。他提出將陌刀改良為“斬馬劍”,并配合以靈活多變的戰(zhàn)術,定能大破敵軍。
安祿山聽后,心中雖對李逸的計策有所懷疑,畢竟這是一個大膽而新穎的想法。但眼下也無更好的辦法,只好應允李逸一試,仿佛在黑暗中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
李逸獲得安祿山的首肯之后,即刻著手組織工匠打造“斬馬劍”,與此同時,對士兵們開展針對性的訓練。他日夜穿梭于各個營地之間,不辭辛勞,親自指導士兵們如何熟練運用這一新型武器,以及演練精妙的戰(zhàn)術配合。
在他堅持不懈的努力之下,士兵們如同經過雕琢的璞玉,逐漸熟練掌握了“斬馬劍”的使用技巧,領悟了新戰(zhàn)術的精髓所在。
終于,決戰(zhàn)之日來臨,那是一個充滿緊張與期待的時刻。契丹軍隊依舊擺出了他們引以為傲、賴以成名的“車帳陣”,妄圖憑借這堅固如堡壘般的防御,抵擋唐軍的猛烈進攻,仿佛一座堅不可摧的城池。
李逸凝視著敵陣,眼神堅定而冷靜,宛如一潭深邃的湖水,波瀾不驚。他深知,這一戰(zhàn)意義重大,關乎著無數士兵的生死存亡,也關乎著大唐邊境的長久安寧,此役只許成功,不許失敗。
戰(zhàn)斗的號角吹響,如同雷霆在天際轟鳴。唐軍的弩兵率先發(fā)起攻擊,密集的箭雨如遮天蔽日的蝗蟲般,鋪天蓋地地射向契丹陣中。一時間,契丹陣營中慘叫聲此起彼伏,宛如人間煉獄。然而,契丹人的“車帳陣”堅固異常,普通箭矢猶如以卵擊石,難以對其造成致命傷害。
就在這關鍵時刻,李逸一聲令下,那聲音猶如洪鐘,在戰(zhàn)場上回蕩。手持“斬馬劍”的陌刀隊如猛虎下山,氣勢洶洶地沖向敵陣,他們的步伐堅定有力,仿佛蘊含著無盡的力量。“斬馬劍”比普通陌刀更為輕便靈活,劍身鋒利無比,猶如寒夜中的流星,閃爍著致命的光芒。士兵們揮舞著“斬馬劍”,輕松地斬斷了契丹車帳的繩索和支撐木桿,車帳在利刃之下紛紛倒塌。
與此同時,李逸精心部署的騎兵部隊從側翼迂回包抄,猶如兩把鋒利的利刃,精準地插入契丹軍隊的軟肋。契丹人萬萬沒有料到唐軍此次進攻如此凌厲迅猛,陣腳頓時大亂,如同被驚擾的蟻群,四處逃竄。
在唐軍的猛烈攻擊之下,契丹的“車帳陣”逐漸土崩瓦解,如同被狂風席卷的沙丘,不復往日的堅固。
李逸跨著青騅馬,宛如戰(zhàn)神臨世,身先士卒地沖入敵陣。他手中長刀舞動如電,寒光閃爍間,恰似蛟龍在敵陣中穿梭,如入無人之境。所到之處,契丹士兵紛紛如敗葉般倒下,在他的神威之下,敵兵皆膽戰(zhàn)心驚。
在他英勇無畏的鼓舞下,唐軍士氣大振,宛如猛虎添翼,奮勇殺敵,喊殺聲震徹云霄。經過一番激烈異常的拼殺,契丹軍隊終于難以抵擋唐軍的猛烈攻勢,陣腳大亂,開始潰敗逃竄,如驚弓之鳥般四處奔逃。
唐軍乘勝追擊,勢如破竹,仿佛洶涌的潮水,不可阻擋。李逸心中自然明白“窮寇莫追”的道理,但為了徹底消除契丹對大唐邊境的威脅,以絕后患,他毅然決然地決定率領精銳騎兵深入追擊,誓要將契丹殘余勢力一網打盡。
在追擊過程中,李逸目光敏銳,突然發(fā)現前方出現一支契丹精銳部隊,正嚴陣以待,宛如一座堅固的堡壘。原來,這是契丹人設下的最后一道防線,妄圖在此絕境中進行絕地反擊,做最后的掙扎。
李逸并未因此而慌亂,他迅速冷靜下來,仔細觀察地形。很快,他發(fā)現右側有一片茂密的樹林,那里樹木繁茂,遮天蔽日,是個絕佳的設伏之地。于是,他心生一計,佯裝不知前方有埋伏,繼續(xù)率軍穩(wěn)步前進。
當唐軍接近契丹精銳部隊時,李逸一聲令下,聲音洪亮如鐘,唐軍佯裝潰敗,掉頭逃竄,做出一副狼狽不堪的模樣。契丹人見狀,以為唐軍中計,頓時大喜過望,立刻傾巢而出,追擊而來,妄圖將唐軍一舉殲滅。
就在契丹軍隊進入樹林附近時,李逸預先埋伏在樹林中的士兵如神兵天降,突然殺出,與追擊的唐軍形成前后夾擊之勢,將契丹精銳部隊團團圍住,使其插翅難逃。
這一戰(zhàn),李逸再次淋漓盡致地展現出卓越非凡的軍事才能,如同一位指揮若定的統(tǒng)帥。他巧妙布局,成功殲滅了契丹這支精銳部隊。契丹首領見大勢已去,回天乏術,只好率殘部投降,放下武器,俯首稱臣。至此,契丹叛亂被成功平定,大唐邊境重歸安寧。
唐軍大獲全勝,浩浩蕩蕩班師回朝。一路上,百姓們夾道相迎,如潮水般簇擁在道路兩旁。他們眼中滿是崇敬與感激,對唐軍將士的英勇壯舉贊不絕口,那聲聲贊譽如春日里的和風,在空氣中久久回蕩。
李逸因在平定契丹叛亂中表現卓越超群,聲名如璀璨星辰般遠揚四方。然而,他并未被這榮耀沖昏頭腦,滋生出絲毫驕傲自滿之意,反而愈發(fā)警惕起來,猶如一只警覺的獵豹,時刻留意著周圍的動靜。他深知,自己在安祿山軍中的地位雖有所提升,恰似攀登高峰又上一階,但安祿山對他的猜忌或許也會如同藤蔓般與日俱增,緊緊纏繞。
回到范陽后,安祿山為李逸精心舉辦了一場盛大的慶功宴。宴會上,華燈璀璨,酒香四溢,眾人紛紛端起酒杯,向李逸敬酒。他們言辭懇切,稱贊他英勇無畏如猛虎下山,智謀過人似諸葛在世。李逸謙遜有禮地應對著眾人的夸贊,臉上掛著淡淡的微笑,可心中卻如波瀾起伏的湖面,暗自思索著未來的道路該如何前行。
就在此時,一名親兵腳步匆匆地進入宴會廳,快步走到安祿山身旁,在他耳邊低語了幾句。安祿山臉色微微一變,那細微的變化如平靜湖面泛起的一絲漣漪,隨后他清了清嗓子,宣布宴會提前結束。李逸心中滿是疑惑,猶如一團迷霧籠罩心頭,但出于禮數,也不便多問。
宴會結束后,李逸回到自己的營帳。他剛剛坐下,還未及舒緩一下疲憊的身心,便聽到外面?zhèn)鱽硪魂囙须s聲,那聲音如沉悶的雷聲,打破了營帳內的寧靜。他立刻起身,快步走出營帳查看。只見一名士兵神色慌張,腳步踉蹌地跑來,氣喘吁吁地報告說軍營中混入了一名可疑之人,看那模樣似是女扮男裝。李逸心中一驚,猶如被重錘狠狠擊中,立刻意識到此事非同小可。他的眉頭緊緊皺起,宛如擰緊的繩索,深知若不及時查明真相,恐會生出意想不到的變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