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逸獲《六韜》殘卷之后,日夜沉浸于研習之中,仿佛置身于一座智慧的迷宮,不斷探尋著兵法謀略的奧秘。他將書中的精妙策略與實際操練緊密結合,猶如將靈動的水流引入廣袤的農田,讓軍事戰術的領悟在實踐的滋養下日益深刻,宛如一棵茁壯成長的大樹,根系愈發發達,枝葉愈發繁茂。
隨著時光的悄然流逝,他在軍中的聲名如同漣漪般逐漸擴散開來,士兵們對這位年輕卻足智多謀的什長愈發信服,就像信徒對神明般虔誠。他的智慧和謀略如同璀璨的星光,照亮了士兵們前行的道路,讓他們在軍事的征程中充滿信心。
不久之后,安祿山為了檢驗新兵的真實實力,決定舉行一場大規模的軍事考核。這場考核的項目豐富多樣,涵蓋了弓馬騎射的精準技藝、戰術推演的智慧較量以及近身格斗的激烈對抗等多個方面。表現優異者將獲得提拔重用的機會,這無疑是一塊極具吸引力的“磁石”,吸引著每一位士兵的目光。
消息一經傳開,軍營內頓時沸騰起來,如同平靜的湖面投入了一顆巨石,激起層層波瀾。士兵們紛紛加緊訓練,他們的身影在訓練場上穿梭,汗水濕透了衣衫,但他們的眼神中卻透露出堅定的決心,渴望能在考核中嶄露頭角,如同夜空中閃爍的流星,綻放出屬于自己的光芒。
李逸自然也不例外,他憑借對《六韜》的深刻理解,為同伍士兵制定了一套獨特的訓練計劃。這套計劃猶如一幅精心繪制的藍圖,不僅注重提升個人戰斗技能,讓每一位士兵都能成為獨當一面的勇士,更強調團隊協作與戰術配合,使整個小隊如同一個緊密相連的整體,在戰斗中發揮出強大的戰斗力。在他的帶領下,整個小隊訓練熱情高漲,進步顯著,就像一艘在風浪中奮勇前行的帆船,不斷駛向勝利的彼岸。
考核當日,烈日高懸于天空,熾熱的陽光如同火焰般烤得大地發燙,仿佛整個世界都被置于一個巨大的烤箱之中。校場上,軍旗在風中獵獵作響,宛如一群激昂的戰士在吶喊。安祿山高坐主位,身旁簇擁著一眾將領,他們的目光冷峻而犀利,如同鋒利的刀刃,注視著即將開始的考核,仿佛在審視著每一位士兵的命運。
第一項弓馬騎射考核開始了,騎手們需在飛馳的戰馬上射中百步外的靶標,這不僅考驗著騎手的騎術,更考驗著他們的箭術和心理素質。李逸身著輕便戰甲,腰佩長刀,手持硬弓,身姿矯健地飛身上馬。他雙腿輕夾馬腹,駿馬仿佛通人性一般,嘶鳴著如離弦之箭般沖了出去,馬蹄揚起陣陣塵土。只見他在馬背上如履平地,身姿輕盈而穩健,搭弓、拉弦、放箭,一系列動作一氣呵成,宛如行云流水。利箭帶著尖銳的呼嘯聲,如同流星般劃過天空,精準命中靶心。接連幾箭,皆無一失手,引得周圍士兵陣陣喝彩,喝彩聲如同潮水般涌來,在空氣中回蕩。安祿山見狀,眼中閃過一絲贊賞,那贊賞的目光如同夜空中的一顆星星,雖然短暫卻耀眼。
弓馬騎射考核過后,便是戰術推演。考核官擺出復雜的戰場局勢,要求士兵們在沙盤上制定應對策略。這就像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考驗著士兵們的智慧和謀略。李逸凝視著沙盤,腦海中迅速浮現出《六韜》中的各種戰術,那些戰術如同閃爍的繁星,在他的腦海中交織成一幅絢麗的畫卷。他略作思考,便有條不紊地指揮手下布置兵力,利用地形設伏、突襲、包抄等戰術信手拈來,仿佛他就是一位指揮千軍萬馬的統帥。他的策略不僅巧妙地化解了敵軍的攻勢,還反客為主,占據了上風。一旁觀看的將領們不禁點頭稱贊,那點頭的動作如同微風中搖曳的花朵,傳遞著對李逸的認可。安祿山也微微皺眉,心中對李逸的才華既欣賞又忌憚,那皺眉的神情如同暴風雨來臨前的烏云,預示著一場未知的風暴即將到來。
近身格斗環節中,李逸宛如靈動的獵豹,憑借敏捷至極的身手與精湛絕倫的武藝,接連戰勝數名對手。他手中的刀,揮舞起來剛猛而凌厲,每一招式都凝聚著排山倒海般的強大力量,刀光閃爍間,似能劃破空氣,令對手在其攻勢下難以招架,如風中殘葉般搖搖欲墜。
最終,李逸毫無懸念地在這場考核中脫穎而出,成為全場矚目的焦點,恰似夜空中最璀璨的星辰,吸引著眾人的目光。
考核結束之后,安祿山將李逸召喚至跟前,臉上浮現出一抹似笑非笑的神情,那笑容仿佛藏著無盡的深意,讓人難以捉摸。他開口說道:“李逸,你此次的表現著實出色,本帥對你甚是欣賞。不過,本帥心中也頗為好奇,你這般年紀輕輕,究竟從何處習得如此非凡的本事?”
李逸心中陡然一緊,他深知安祿山生性多疑猜忌,猶如一只警惕的狐貍,稍有不慎便可能招來禍端。他趕忙恭敬地回答道:“大帥謬贊了,小人不過是自小便對兵法武藝癡迷不已,加之在軍營之中,時常受大帥威名的激勵,日夜刻苦操練,才有了今日的些許表現,這一切全仰仗大帥的悉心栽培。”
安祿山微微點頭,雖然心中的疑慮并未完全消散,但李逸這番滴水不漏的回答,倒也讓他挑不出任何錯處。
然而,李逸的出色表現卻如同一塊巨石投入平靜的湖面,激起了一些人的嫉妒與猜忌的漣漪。尤其是安祿山身旁的一位親信將領,看著李逸的眼神中充滿了濃濃的敵意,那眼神宛如寒冬中的冰霜,透著徹骨的寒意。他湊近安祿山,壓低聲音說道:“大帥,此子鋒芒過于顯露,恐怕絕非久居人下之輩,大帥需對他多加防范才是。”
安祿山微微瞇起眼睛,陷入了片刻的沉思。過了一會兒,他緩緩說道:“我心中自有分寸,一個人才,若不能為我所用……”他的眼中閃過一絲狠厲的光芒,那光芒猶如利刃,讓人不寒而栗。
李逸回到營房后,敏銳察覺到周圍氣氛有些異樣。他心中明白,自己已成為某些人的眼中釘。但他并未畏懼,反而更加堅定復仇決心,深知唯有不斷強大自己,才能在這復雜危險的環境中生存下去,并實現復仇大計。
與此同時,邊境傳來消息,契丹部落起兵叛亂,屢屢侵擾大唐邊境城鎮,燒殺搶掠,無惡不作。安祿山接到朝廷軍令,需盡快出兵平定叛亂。他決定借此機會試探李逸,便任命李逸為先鋒小隊長,率領一隊人馬先行探路。
出發前,阿史那承慶和張巡前來為李逸送行。阿史那承慶拍著李逸肩膀,大聲說道:“兄弟,此去多加小心,契丹人狡詐多端,不可輕敵。若有危險,記得咱兄弟定會全力支援!”張巡則一臉凝重地遞給李逸一幅地圖,說道:“這是我近日繪制的邊境地形圖,或許對你有用。契丹人善用車帳陣,你需小心應對。”李逸感激地看著兩人,說道:“多謝兩位兄弟,我定不負所托!”
李逸率領小隊深入邊境,一路上小心翼翼,留意著周圍動靜。不久,他們便遭遇了一小股契丹巡邏兵。李逸當機立斷,指揮手下士兵悄悄包抄過去。一番激戰過后,成功殲滅這股巡邏兵,并從一名俘虜口中得知,前方山谷中藏有大批契丹伏兵,正準備伏擊唐軍主力。
李逸心中一驚,深知此事重大,必須盡快通知后方大軍。但他同時也意識到,這或許是個立功的好機會。他仔細思考后,決定將計就計,利用契丹人的車帳陣弱點,給他們來個反伏擊。
李逸迅速根據地形和已掌握情報,制定作戰計劃。他先讓一部分士兵佯裝敗退,引誘契丹伏兵出谷。契丹人見唐軍敗退,果然中計,傾巢而出,追擊而來。當契丹大軍進入李逸預設的埋伏圈后,他一聲令下,四周伏兵齊出。唐軍的連環馬隊如狂風般沖向契丹車帳陣,一時間塵土飛揚,喊殺聲震天。
李逸身先士卒,揮舞長刀,沖入敵陣。他看準車帳陣的縫隙,指揮士兵集中攻擊,將其陣形打亂。與此同時,唐軍弩兵在后方不斷向契丹人傾瀉箭雨。契丹人被這突如其來的攻擊打得措手不及,陣腳大亂,紛紛逃竄。
此役,李逸率領的小隊大獲全勝,不僅成功擊退契丹伏兵,還繳獲了大量糧草和兵器。消息傳回安祿山軍中,全軍振奮。安祿山得知李逸的出色表現后,心中對他的猜忌稍稍減輕,同時也意識到李逸確實是個不可多得的將才,或許日后可為自己所用。
經此一役,李逸在軍中威望大增。然而,他并未因此驕傲自滿,反而更加謹慎。他深知,自己在安祿山麾下不過是權宜之計,未來的路還充滿了未知與挑戰。而在戰斗結束后的清理戰場過程中,李逸偶然發現一名契丹將領身上佩戴的令牌,令牌上的圖案竟與之前他在青騅馬葡萄紋上所見暗合,這讓他心中對那個隱藏的秘密愈發好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