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蛻華典:中國歷代印譜特展圖錄
- 陳振濂主編
- 382字
- 2025-07-22 14:48:27
定型時期 晚明

明代中葉以后,《顧氏集古印譜》《楊氏集古印譜》《范氏集古印譜》和郭宗昌《松談閣印史》四部印譜先后刊行,奠定了后世“印譜”的基本格式:木刻序跋、板框、釋文,加上原印鈐拓。整齊的排版強化了印譜的書籍屬性,一掃過往譜錄描摹失真之弊,準確、精美的再現了秦漢印的真實面目和藝術魅力。
隆慶六年(一五七二)上海顧從德委托王常精選“古玉印百五十有奇,古銅印千六百有奇,家藏及借四方者集印數年乃成,僅廿本”,輯成《顧氏集古印譜》。由於非版刻而是原鈐,一時印林震動,乃至甘旸曾指出:“隆慶間,武陵顧氏集古成印譜,行之於世,印章之荒自此破矣”(甘暘《印章集說》)。二十部印譜,遠遠不能滿足市場的需求。於是三年后的萬歷三年(一五七五),顧氏便將《集古印譜》增刪一番后付之棗梨,由王穉登定名《印藪》,發行海內,“及顧氏譜流通遐邇,爾時家至戶到手一編”(趙宧光《金一甫印譜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