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寄情山水,夢尋園林(代序)

楊振宇

經過較長時間的籌備,以中西園林討論為主題的第三屆“自然之名”學術計劃終于舉行了。“自然之名:山水畫與風景畫考察學術計劃”始于2014年,實際上是一個綜合的方案,旨在為當代山水/風景的創作與理論研究提供一個思想交流與碰撞的學術平臺。它將不定期舉行以山水/風景為中心的主題展覽與論壇。首屆“自然之名”學術計劃是在南藝美術館舉行了山水畫與風景畫的一個專題展覽,展示了數十位藝術家的代表作品,同時也舉行了多場學術研討會。

本屆學術主題,我在很多年前就開始醞釀了。大家知道,無論東方或西方,在自然山水與風景之外,人類生活的地方總會有各式各樣的園林。寄情山水,一直就是人類的一種“情念程式”:中國古代早有“瑤池”“懸圃”之說,古希伯來則有“伊甸園”之傳說,波斯則有“天堂園”之記載……作為第二自然,園林猶似山水的長卷,如畫之風景,“可行可望,可游可居”,寄寓著我們人類詩意中棲居的理想與崇尚自然的生活境界。這樣一種原初的自然山水愿景,歷經歲月,逐漸發展為一種深深慰藉著人類心靈的造藝行為與文明成果。“山林意味深求,花木情緣意逗”,其中堆土疊石、假山流水、小池回廊、亭臺樓閣、曲徑通幽……不僅關乎園林的外觀形制、生態構成,更是關聯著空間、文化、美學、趣味、社會、想象等諸多的問題與因素。作為第二自然的園林世界,也是山水/風景畫學術考察的重要主題。“園有異宜,無成法,不可得而傳也”,古往今來世界各地的園林造藝各有千秋,每每具有不同的風格理念。這是經歷久遠歲月的文明之結晶,絕不可相互混淆,更不宜相互雜糅成為一種拼盤式的奇觀。因此,討論園林風格的豐富意義,厘清不同地域不同時期園林藝術的文化差異,尤其顯得迫切與當務之急。這是我一直想做這樣一系列園林專題論壇的初衷。

多年來,我也關注著學界有關園林的研究狀況,尤其關注中國美術學院內部的相關學術與創作的力量。幾年前,我就注意到了何曉靜老師的園林研究,她所做的研究富有見地,文獻豐富扎實,旨在重構那個消失不見的南宋園林世界。我有關園林文化專題論壇的構想,一開始就得到了她的有力支持。毛茸茸老師則是藝術人文學院所培養的優秀畢業生,她的本科碩士博士學位都是這里取得的,其論文將《環翠堂園景圖》置于園林與繪畫的對話中,取得別開生面的研究成果,得到了評委老師很高的評價。另外,我也注意到了雕塑與公共藝術學院的康恒博士生,我參加了他的博士論文開題,他對日本園林所做的研究譯介,以及他自己的設計實踐都是很值得討論分享的內容。卜雄偉研究生有關歐洲園林的學習研究也頗有新的見解,令人耳目為之一醒。通過以上這些學者,我進一步了解到了本屆園林論壇的參與者顧凱、劉珊珊、鮑沁星、龔晨曦等老師各有建樹的研究。劉珊珊老師和高居翰先生合著的《不朽的林泉:中國古代園林繪畫》一書,提到了張宏繪“止園圖”的舊址,那里如今已成為帶有大型購物所的住宅區,令人唏噓感嘆不止。

當然,我還格外注意到中國美術學院,其實是一個園林文化的大本營,譬如中國畫與書法藝術學院的很多老師以畫山水園林為能事,建筑藝術學院的王澍、邵健、康胤、袁柳軍等老師則以山水園林研究為創作與教學的重要內容,成果豐富,甚至跨媒體藝術學院的管懷賓院長出于對園林的一往情深而以“度園”為家……總之,慢慢地,學者專家聚集到了本屆“自然之名”學術計劃之中,共同形成了“園林文化專題論壇”的學術內核。

在我的構想中,“自然之名”學術計劃始終是一門開放性的課程實驗與教學探索,是一個理論與實踐、知識與經驗的共同體。前面兩屆學術計劃的展開,其組織主體一直就是我們藝術人文學院的同學,并始終與我本人所開設的本科生與研究生專題課程緊密結合。每年秋季,學生們上山下鄉的時候,園林總是重要的考察主題。然而事實上,丘園猶在,西湖夢尋。西湖其實就是一座大的園林,但即使康熙十年(1671)的張岱,也已感慨“及至斷橋一望,昔日之弱柳夭桃、歌舞樓榭,如洪水淹沒,百不一存矣……金齏瑤柱,過舌即空,則舐眼亦何救其饞哉”!如今,舊時園林的遺址我們還能偶爾漫步其間,努力起一種懷古的幽思,但常常也是渺茫無緒。更何況,各種新式的園林層出不窮,而那份寄情山水,嘯傲林泉的游園經驗,卻很容易被喧囂的旅游奇觀所遮蔽。

因此,在藝術人文學院的教學與研究中,對園林始終懷有一份文化的責任與持守。據本屆論壇的組織人之一張書彬老師介紹,他今年帶隊下鄉考察的40位大二同學中,有18位同學的作業涉及了園林,可見大家對于園林研究的關注與興趣。從一開始,張書彬老師就設法將本屆論壇的組織安排與同學們的下鄉考察緊密結合,形成一個開放式的課程實踐與實驗。鑒于以上的學術研究與教學實驗,藝術人文學院聯合設計藝術學院,邀約國內多位專業研究的學者,籌劃舉辦第三屆“自然之名”學術計劃,旨在以系列專題講座+專題評議的方式,在一個開放的視野進行跨學科、多領域的園林文化探討。本次的園林文化專題論壇希望能夠呈現東方的中國、日本與西方園林之間的不同文化傳統,讓我們一起“游園暢懷”。

前不久,我的同事阿薩在寧波舉行了一個小小的藝術個展。阿薩杜爾·馬克洛夫[Assadour Markarov]是保加利亞人,多年在中國求學與工作,現在是中國美術學院雕塑與公共藝術學院的一名老師。作為一名纖維藝術家,阿薩卻常常在編織之余拿起畫筆或噴槍等其他工具,涂抹、描繪,借以返回自己的小世界。我問他:“你到底是在畫什么?”阿薩說:“我來來回回,一直都在描繪自己的花園。”作為他多年的朋友,我應他的要求,寫了一篇短短的展覽前言,標題就叫“游于園:纖維藝術家阿薩的藝術日課”。在我看來,對這位長期在保加利亞與中國,在歐洲與亞洲之間穿行往來、勤勞奔波的纖維藝術家來說,花園,即是他勞作的家園,也是他自我救贖的樂園。

當我準備撰寫阿薩藝術展覽前言的時候,一開始就想起了薄伽丘的《十日談》這本名著。從一場可怕瘟疫中幸存下來的十位青年男女,逃到城外小山上的一座別墅花園里,他們每天輪流講故事以打發時光。于是,這花園里的快樂十天,就有了近百個有趣的故事……今天,我們雖然仍然身處全球新冠疫情未止之時,但還能順利舉辦這樣一個可愛而迷人的園林文化專題論壇,這要特別感謝何曉靜、張書彬、卜雄偉的精心組織,各位學者專家的盡心支持,會務工作團隊的用心安排。當然,這個規模不大的專題論壇,既是整個“自然之名”學術計劃的一部分,也是園林文化系列研究的開始。

而現在,論壇已經圓滿結束,承蒙上海書畫出版社的青睞與重視,計劃將相關的論文裒輯出版流通坊間,以便讓更多園林愛好者與研究者分享本次論壇的相關成果。責任編輯們還格外強調圖版的精美品質,講究書籍的排版設計,于是此書顯得更加令人期待了。“眾鳥欣有托,吾亦愛吾廬”,我也借此深深地祝愿,世上永遠都有美麗宜人的山水園林。

初稿于2020年11月28日

修訂于2021年6月29日

主站蜘蛛池模板: 得荣县| 女性| 政和县| 阜南县| 台安县| 文水县| 石屏县| 高邑县| 商都县| 东城区| 桐梓县| 龙口市| 博罗县| 盐山县| 项城市| 蒙自县| 威宁| 宝兴县| 南京市| 察隅县| 华阴市| 万州区| 虞城县| 鄂托克旗| 日土县| 临沭县| 马公市| 明溪县| 彭州市| 清新县| 郧西县| 万盛区| 东乡族自治县| 东兰县| 黄石市| 墨玉县| 岐山县| 平利县| 屯留县| 英吉沙县| 荣成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