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雕塑史論文叢·大道滄桑:雕塑在中國
- 殷雙喜
- 4893字
- 2025-07-22 15:31:48
深化與拓展
——21世紀以來中國當代雕塑的反思
對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雕塑的發展做一個梳理和回顧,是很有必要的,它有助于我們回望來路,反省自我,從歷史中學習并獲得重新出發的勇氣和信心。北京寺上美術館在創立之初,舉辦中國當代雕塑展和學術研討活動,恰逢其時,也是中國雕塑界所十分期待的。
有關20世紀90年代中國雕塑的發展,我曾在2002年為首屆廣州當代藝術三年展畫集所撰寫的《邊緣狀態與文化關注——90年代以來的裝置藝術與實驗雕塑的創作與展覽》一文中有過比較詳細的梳理和討論,讀者可以參閱。
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雕塑的發展,起因于80年代后期開始的中國雕塑家對西方現代藝術的研究與吸收。研究1978年以來的中國當代雕塑,首先要提到的是20世紀80年代的“星星美展”和“中國現代藝術展”上的雕塑家和作品,如包泡、王克平、吳少湘等,還有早逝的甘少誠和朱祖德,他們發展了中國雕塑的現代主義形態與抽象性雕塑。研究90年代的中國當代雕塑,有兩個展覽特別值得研究:一個是1992年在浙江杭州舉辦的首屆“當代青年雕塑家邀請展”。這個展覽匯集了許多中青年雕塑家,參展作品雖然還是在雕塑的基本框架中探索,但是突出了風格的多樣化,雕塑家們普遍地注意到材料的硬質化,即在雕塑創作中普遍地采用了鑄銅、鍛銅、鋼鐵與石材等硬質材料。
另一個重要的展覽是1994年在中央美術學院畫廊舉辦的隋建國、傅中望、張永見、展望、姜杰五人“雕塑1994”雕塑系列展,他們的共同點就是對現實的強烈關注和對當代人精神狀態的思考。
20世紀90年代以來,一些具有前瞻性眼光的批評家(如孫振華、殷雙喜、王林、黃專、馮博一等)積極地參與了中國雕塑的現代化進程,推動中國雕塑進入中國當代藝術的主流。1996年以來,北京、深圳、成都等地的雕塑創作與展覽十分活躍,這些展覽多由藝術批評家或策劃人提出學術主題、選擇藝術家,具有嵌入當代文化環境和文化思潮的價值,推動了中國雕塑的多元化態勢。在各種大型雕塑展覽中,雖然寫實性的雕塑仍然是主流,但是雕塑家在寫實語言中注入了觀念;研究新材料的雕塑家致力于探討現代材料與形式結構的結合,以抽象的視覺形式表現人的心理真實;也有一部分雕塑家涉足于雕塑與裝置的邊緣,使空間、材料和現成品與中國傳統文化和當代生活相聯系,這些都極大地開拓了中國當代雕塑的創作格局。90年代以來中國雕塑的發展是一個不斷開放的過程,它表現為中國雕塑正在走出肖像與寫實風格人物的統一模式,向一切可能的雕塑藝術資源開放。在這一開放過程中,中國雕塑家堅持了對雕塑藝術的本體研究,即在雕塑與環境、雕塑與空間、雕塑與材料、雕塑與觀念等方面,逐漸地探索中國當代雕塑的鮮明特征,使中國當代雕塑進入到中國當代文化生活的主流之中。
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當代雕塑的發展在深度和廣度上都有新的拓展,在材料、空間、場景、觀念等幾個方面有了長足的進展。從傳統的泥塑到石雕、木雕和金屬雕塑,中國當代雕塑從藝術教育和創作兩方面迅速拓寬了雕塑的表現領域,青年一代雕塑家在對各種材料的研究基礎上建立起個人的基本藝術態度。這就是說,圍繞我們生活的所有材料,無論是自然界的原始材料還是人類加工生產出來的材料,都是有生命的。即它們有自身的生成與轉換的自然周期,同時它們也負載了人類生命與材料的互動,成為生命價值和意義的載體。從當代雕塑的角度,面對人類對于物質材料的生產和藝術性的結構重組,我們更應該注意后者的創造性的結構關系。對于當代雕塑家來說,具有挑戰性的問題不僅有材料加工的技術,還有材料選擇與重組的視野,即對于材料的選擇,就是人對材料的意義的基本把握,是重新敞開人對于材料的關系,回到事物本身去,回答生命的原始呼喚。其中,對材料的感受能力以及根據材料特性進行抽象性的空間思維與造型能力是關鍵的基礎要素。雕塑家在創作加工的過程中,既是辛勤勞作的工人,也是具備藝術感悟和想象力的藝術家,他尊重材料的物理特性,但也尊重自己在創作過程中的藝術想象和靈感突現的偶發創意。他既尊重藝術作品的自在性,也尊重自己的直觀感受,將雕塑的創作過程轉換成為一個充滿創造性的快樂的人生體驗。通過對材料的重新組合,完成對現代社會與消費時代的物質性的闡釋。
在當代雕塑的創作過程中,藝術家所獲得的對工具熟練運用的操作感,對材料特性的深入理解,以及對于藝術展覽空間的尺度感、作品與環境的相互關系,都是提升藝術作品視覺感受與人文表達的重要素質。總之,從材料出發,是當代雕塑的創作基礎,根據材料的特性進行造型,是創作構形深化的關鍵;而作品的材質和色彩,是提升觀眾藝術感受力的重要方式;最后,作品在空間中的表現形態,是使作品具有空間生命力,成為當代人文思想表現載體的關鍵。最終,所有材料的運用與藝術表達方式的選擇,要立足于觀念的打開,突出創新性的視覺藝術思維。通過對作品的特殊材質與結構造型的表達,啟發觀眾的象征、隱喻、聯想,使他們參與到對當代雕塑所展現的作品與現實事物的關系之中,從而使作品衍生出視覺性的展示意義。在這里,材料的材質支配了作品的主要功能,材料表達社會與人文的多種可能性在作品的轉換中被逐漸打開。
1988年我在《中國美術報》上發表了一篇短文,討論了藝術創新的觀念與語言材料的關系。藝術語言作為人對存在的探詢和呈現,不僅是一種意識的表達工具和手段,在海德格爾那里,正是存在通過召喚人進入兩種語言而使人與存在的關系更富于意味。一種是不真實的抽象概念語言,一種是真實的更靠近事物原初源泉的藝術語言。如果我們把近現代哲學的歷史理解為“對生命意義的不斷追問和斗爭”,那么,藝術在這一意義上就不再僅是傳統哲學意義上的工具、手段,不是通過藝術語言去表現某種抽象的絕對精神和終極目的、某種以理性概念呈現的“真理”,而恰恰是通過藝術語言去呈現藝術自身在現代哲學意義上的“藝術真理”,即通過藝術達到對世界整體的知覺把握和“緘默”表達。這樣,作為中介的藝術語言就獲得了存在的本體意義。一如維特根斯坦所說:“想象一種語言就意味著想象一種生活形式。”
近年來,中國雕塑界對于材料的運用與觀念的表達,表現出深入的思考與積極的實踐,出現了一批很有思想深度的藝術家,在本次展覽的第二單元“介入現實與觀念革命”中,以隋建國、展望、李秀勤、史金淞、劉建華為代表的許多雕塑家積極研究各種材料,探討材料對于觀念表現的可能性,取得了很好的進展。而李占洋、陳文令、曹暉、向京、梁碩等藝術家,對于中國社會日常生活的觀察和批判性反思,則顯得更為敏銳和犀利。如果說,中國當代雕塑家與世界當代雕塑的發展有何不同之處,我認為,對于傳統的寫實主義雕塑的創造性轉換,對于中國社會主義的理論與實踐的反思與表達,對中國當代社會現代主義與后現代主義雜然共處的現狀剖析,是當代雕塑的三個重要的中國特色。中國當代雕塑的成就再次表明了,視覺藝術的力量,正在于藝術家對于作品形式語言的綜合性處理與表達,真正的藝術存在于整體性的表現,而藝術中的表現性就存在于結構之中。當代雕塑藝術中的樣式不是任意的,不是一種由形體和色彩組成的純形式,而是藝術家對于各自民族的傳統文化、哲學與人文精神的理解的綜合表達,雕塑家對于材料與形式的表現,使他成為傳統精神和自我觀念的準確解釋者。這樣,觀念就存在于材料之中,存在于材料的表現之中,存在于藝術家對于材料的理解與處理之中,這或許是中國雕塑在今后的發展中需要全力以赴,深入研究的一個根本問題。
所謂的形式語言的多樣和自由并非隨心所欲的率性而為,實際上,在作品的構想和實現過程中,藝術家要經受很多的磨難,而材料所具有的生命力就在于此。今天,作為視覺傳達和意義表述的當代藝術創作已經很少在藝術的門類和媒介的使用上限定自己,它以新的綜合方式為我們提供精神表述的新視角,這其中材料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它的品質決定于藝術家思想和精神的力度,以及表現與創造的準確程度。材料在說話,展場在述說,材料“話語”所能傳達的“內容”最終實現在藝術家創造的作品語境中。
值得注意的是,在近年來的當代藝術發展中,世界主要的藝術博物館和當代藝術展越來越注重各國女性藝術家和土著藝術家以編織和刺繡、拼貼等傳統手工語言創作的作品,這一點從2007年的第十二屆卡塞爾文獻展中就可以看到。軟性材料因其柔和、細膩而多變的特性,對塑造形體極其有力。可以使用編織、纏繞、縫合、切片、撕裂、疊置、穿透、剪裁等各種方法,用偶發性擺脫事物原有的形式和秩序,從而達到三層境界:1.用自然的形體來部分地替代模仿造型的形體。2.用自然物來取代模仿造型的物體。3.用恢復自然狀態的方法來取消人工造型的慣例。軟材料以其仿生形態與現代大工業的機械形態相對立,以其生命自然的微觀敘事與人類歷史的宏大敘事相呼應。在中國雕塑界,以施慧為代表的一批女性藝術家,包括林天苗、黃艷、高蓉、任雪梅等,正在將這種編織和縫紉、拼貼為主要手段的“軟雕塑”向前推進,并且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
自1945年以來,當代雕塑藝術一直在不斷地豐富和拓展自身的領域,“雕塑與空間”概念的引入,不僅使雕塑藝術在空間、形態以及形式語言上有所突破,也使得傳統的慣性思維得以解放。當代雕塑進入了傳統雕塑難以觸及的視覺領域和心理體驗,特別是軟雕塑的形態和纖維材質的獨特結構、軟材料的表現語言和日常生活中柔性現成品的運用,推動了富有人文精神特質的新藝術的生成,正在成為當代雕塑藝術創作中一股重要的力量。在21世紀的今天,物質材料空前豐富,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這些身外之物來表達現代人的豐富內心,是身處21世紀的中國雕塑家面臨的重要學術課題。
說到21世紀以來的中國雕塑的發展,還應該提到中國當代雕塑的教育正在發生的緩慢而又堅定的轉變。它源于中國的美術學院雕塑系的教學與創作,正在發生饒有意味的漸進變化,其中,對于青年一代雕塑家的培養和支持,已經取得了突出的成績。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美術學院、廣州美術學院、魯迅美術學院、四川美術學院、湖北美術學院等,近些年都涌現了一批很有才華、勇于創新的青年雕塑家,他們是中國當代雕塑發展的希望。已經舉辦了三屆的“曾竹韶雕塑藝術獎學金”評選與展覽,由全國八大美院雕塑系共同主辦,體現了中國雕塑界關懷青年,鼓勵后學的優良傳統,以及評委們對于包容、開放、原創這樣一些當代藝術價值觀的理解與推崇。入圍獲獎的作品具有豐富的藝術形態,反映了青年學生對于不同的藝術觀念與創作方法的理解與追求。獲獎作品并沒有清一色的以寫實雕塑為主,在材料語言上也有很大的差異,說明了評委們希望中國雕塑“百花齊放”“推陳出新”的開放態度。其次,評委們注意到入圍作品普遍地具有青年人對于當代社會變化的敏感性,并且在藝術語言上不再局限于傳統的泥塑翻模的基本模式,而是采用多種新的材料,掌握了相當優秀的材料處理技巧,這反映了近十年來中國高校雕塑教育的長足進步。當然,評委們最為看重的是青年學生大膽想象、勇于創新,反對墨守成規和盲目追求流行時尚。他們鼓勵青年雕塑家對當代社會的深入思考,在雕塑藝術語言上具有較高的視覺表達質量,這也成為作品獲獎的重要標準。概括地說,寫實雕塑的創造性轉換、中國傳統藝術資源的利用、現代生活的反思、獨特的創意構思、色彩在雕塑中的普遍運用、精湛的現代材料語言、當代藝術觀念的拓展,是“曾竹韶雕塑藝術獎學金”評選中反映出的近年來青年雕塑家創作的若干方向。
回顧1978年以來的中國雕塑,特別是21世紀以來的雕塑發展,我們看到,當代雕塑對于中國雕塑界來說仍然是一個有待展開的歷史性課題,需要有一個較長時段的創作實踐。在目前的狀態下,我們看到傳統雕塑的形象實體仍然占據重要位置,這是因為雕塑家所受的教育背景制約著他們的創作思維,他們在人們習以為常的雕塑形象中,力圖拓展其不同的組合結構所具有的新的文化內涵,以及意義理解與闡釋的多樣性。處于現代化進程中的中國當代雕塑具有廣泛的發展的可能性,但這種可能性如果只是一種形式與細節的豐富,或是追求新奇的樣式堆砌,缺乏對雕塑藝術語言明確有力的原創性思考,則有可能在含糊、瑣碎的拼湊之中喪失對自然與人類的信心。我們希望在多樣化的當代雕塑實踐中看到更為堅定的方向性的探索,從而使中國當代雕塑具有更為鮮明的個性化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