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美術研究·中外藝術交流(第39輯)
- 山東大學藝術學院 華東師范大學藝術研究所編
- 8852字
- 2025-07-22 16:55:43
漢畫藝術研究
漢代畫像石上的扁鵲圖像探析
伍秋鵬
(四川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成都中醫藥大學國學院,成都,610064)
【摘 要】扁鵲圖像是東漢中晚期出現在祠堂畫像石以及石闕、墓門上的一類比較特殊的圖像。扁鵲圖像反映了兩漢時期脈診和針刺療法已經廣泛流行的事實。扁鵲圖像是死者家屬為死者在仙境生活中配置的神醫,同時扁鵲也是西王母仙境中的眾仙之一。刻在墓門上的扁鵲圖像具有鎮墓驅邪,抵御病魔的作用。扁鵲圖像表達了墓主希望在仙境生活中免受疾病之苦的強烈愿望。
【關鍵詞】漢代 扁鵲 畫像 針刺療法 升仙
扁鵲是司馬遷在《史記·扁鵲倉公列傳》中記載的春秋戰國時期的名醫,其生平事跡和醫術具有一定的神話色彩。扁鵲擅長內、外、婦、兒、五官、針灸等各科,被認為是中醫脈學的創始人,由于醫術高明,而被尊為神醫。在山東微山縣兩城鎮發現的漢代畫像石上,扁鵲被刻畫為人首鳥身的形象,在畫面中扁鵲一手執針,一手診脈,正在為人診治疾病。學者們一般將這類圖像稱為“扁鵲行醫圖”或“神醫扁鵲圖”。
微山縣兩城扁鵲圖像最早發表于1950年出版的傅惜華主編的《漢代畫像全集》(初編、二編)[1],但在書中未注明圖像內容與扁鵲有關。在魯迅收藏的漢代畫像石拓片中也有兩幅出自微山兩城的扁鵲畫像。[2]1962年,葉又新在曲阜孔廟制作畫像石拓片時,首次識別出這類圖像中的人首鳥形象為扁鵲。1972年,劉敦愿以《漢畫象石上的針灸圖》為題對微山兩城出土的4塊扁鵲畫像石進行了探討。[3]1986年葉又新以《神醫畫象石刻考》為題,對微山縣兩城、濟南大觀園、嘉祥宋山、嘉祥武梁祠等畫像石上的神醫圖像進行了介紹和考證。[4]這類扁鵲圖像,近年來又有一些新的發現。本文擬在對扁鵲圖像進行系統梳理和分類的基礎上,對扁鵲圖像所反映的漢代脈診、針刺療法情況以及扁鵲圖像的寓意進行初步探討。
一、扁鵲圖像的分類
漢代畫像石上的扁鵲圖像,目前已發現18幅,分布在山東微山縣兩城、陳莊、嘉祥武氏祠、嘉祥宋山、南武山、莒縣東莞、濟南,以及江蘇徐州、安徽淮北等地,以微山、嘉祥兩地發現的數量最多。除有兩幅分別刻在石闕和墓門上外,其余均刻在祠堂畫像石上。這些扁鵲圖像的年代為東漢中期至晚期。根據的圖像的構圖形式及扁鵲的形象特征,可以將扁鵲圖像分為三類。
共9幅。刻在方形或長方形祠堂畫像石上,畫面內容為表現扁鵲行醫的場景。按照圖像內容及表現形式,可以分為二型。
A型:6幅。均出自山東微山縣兩城鎮。畫像石平面呈方形或長方形,畫面一般為二、三層,扁鵲形象為人首鳥身,一般為一手執針,一手診脈。按照畫像石的形狀不同,可細分為二個亞型。
Aa型:5幅。畫像石平面呈方形。
山東微山兩城扁鵲畫像第1石,畫面分為三層,扁鵲圖像位于第二層。扁鵲居左,左手執針,右手握住辮發病人的右腕診脈。辮發病人身后刻四人,皆作跪坐狀,均為候診病人。扁鵲身后刻一小鳥。上層最左側刻一虎頭,往右依次刻一龍、三獸。下層刻一大樹,樹上有鳥數只,樹干上懸掛四條豬腿,樹下刻庖廚圖,有四人分別在燒灶、提水、切肉。(圖1)[5]
山東微山兩城扁鵲畫像第2石,畫面分為三層,扁鵲圖像位于第二層。扁鵲居右,面向左側,左側刻六個成年人,扁鵲身后又刻一成年人。圖中成年人皆盤腿而坐,從左至右第二、第五人為戴冠男子,其余為頭綰高髻的婦人,最左側的婦人和靠近扁鵲的婦人懷中各抱一個幼童。上層從左至右依次刻龍、熊、虎和騎龍仙人。下層刻連理樹,樹上有飛鳥、群猴,樹下一人坐于二樹之間,左右兩側各刻一射鳥人、一羊或一馬。(圖2)[6]

圖1 山東微山兩城扁鵲畫像第1石甲類Aa型

圖2 山東微山兩城扁鵲畫像第2石甲類Aa型

圖3 山東微山兩城扁鵲畫像第3石甲類Aa型

圖4 微山兩城扁鵲畫像第5石 甲類Aa型

圖5 山東微山兩城扁鵲畫像第6石 甲類Ab型

圖6 江蘇徐州畫像石 甲類B型
山東微山兩城扁鵲畫像第3石,畫面分為上下兩層。上層刻四仙人騎龍,下層刻水榭人物。閣樓右側分為三層,上層刻扁鵲行醫圖。扁鵲居左,右為三個跪坐的辮發病人。扁鵲左手執針,右手握住病人的右手診脈。中層刻二人六博、一人圍觀,下層刻一跪坐人物。(圖3)[7]
山東微山兩城扁鵲畫像第4石,原石出自微山縣兩城鎮,拓片為陸和九舊藏(現藏北京圖書館)。局部圖見于葉又新《神醫畫象石刻考》一文。[8]經對比,王洪震《漢畫像石所反映的醫學與養生——以我收藏的扁鵲祠堂為例》中的圖片“扁鵲針灸畫像石之二”應為拓片全圖。[9]構圖及圖像內容與第3石相似,但左右相反。畫面分為上下兩層。上層刻四仙人騎龍,下層刻水榭人物。閣樓左側分為二層,上層刻扁鵲行醫圖,扁鵲位于右側,右手執針,左手握住辮發病婦的左腕診脈,病婦身后刻二候診婦人。下層刻二跪坐人物。
山東微山兩城扁鵲畫像第5石,從圖像特征來看,應是出自微山兩城鎮。畫面分為三層。上層刻扁鵲行醫圖。左側刻五人,依次為戴冠執杖老人、二高髻婦人、二披發婦人。扁鵲居右,右手執針,左手托住病婦的左手腕診脈。扁鵲與病婦之間的地上放著一個青銅匜,匜內插著三只針具。扁鵲身后有一小樹。扁鵲的背上停著一只小鳥,身后上方有一飛鳥。從左至右第二、第四位病人的上方各有一只飛鳥。中層刻人物故事圖,下層刻樂舞圖。(圖4)[10]
Ab型:1幅。畫像石平面呈長方形。
山東微山兩城扁鵲畫像第6石。畫面中間刻雙虎座建鼓,左右二擊鼓人騎在虎身上。建鼓兩側分為上下兩層。上層左側刻三人、樂舞雜技,右側刻扁鵲行醫圖。扁鵲居右,左側刻兩個披發病婦。扁鵲左手托住病婦的左手腕診脈,右手執針刺向病婦的頭部,病婦頭部留有三至四根細針。病婦與扁鵲之間刻一坐地仰頭的兒童。下層左右兩側各刻人物圖。(圖5,圖14)[11]
B型:2幅。畫像石平面呈長方形。分別出土于江蘇徐州和安徽淮北。圖像的表現方式與A型畫像有較大差別。
江蘇徐州畫像石,畫面分為上下兩層。上層刻雙闕、樓閣,屋檐上刻鳥、猴、羽人戲鳳,左右闕下各刻一擁彗人物,樓閣右側刻一人、一裸身仙人,樓閣左側刻扁鵲行醫圖。扁鵲呈俯身飛行狀,右手托住高髻病婦的右手診脈,左手上揚執針。扁鵲后身左側有一披發婦女。畫面下層刻雙虎座建鼓、雜技、樂舞、吹簫、撫琴人物等。(圖6)[12]
安徽淮北畫像石,畫面僅一層。左側刻樓閣,屋檐上有熊、鳥,樓閣左側刻材官蹶張,屋內刻扁鵲行醫圖。扁鵲右手執針刺向站立的病人。扁鵲與病人之間的地上有一方形針盒,盒內放置五支針具。閣樓右側刻車馬出行,車騎上方刻青龍、白虎。右側刻有題記。(圖7)[13]
此外,1998年在微山縣陳莊發現的扁鵲畫像石,也屬于甲類。畫像石殘為7塊,長90厘米、高74厘米。畫面上刻一重檐廳堂,廳內及左下角刻人物,右上角刻朱雀。扁鵲圖像位于左上角。扁鵲人首鳥身,身體作俯身飛行狀,左手托住長發病婦的手臂,右手執針刺臂。[14]

圖7 安徽淮北畫像石 甲類B型
共8幅。扁鵲圖像一般位于祠堂畫像石及石闕畫像石的最上層,畫面中心均刻西王母或東王公,扁鵲位于畫面左側。按照載體形制的不同可以分為三型。
A型:3幅。畫像石的最上層呈三角形,扁鵲圖像刻在三角形內。均為山東嘉祥武氏祠畫像,分別為武梁祠西壁、后石室第9石和左右室第2石。(圖8)[15]
武梁祠西壁畫像,畫面分為五層。最上層中心刻西王母,身邊圍繞著幾個仙人、一龍,右側刻玉兔搗藥、蟾蜍、鳥,左邊最外側為扁鵲。扁鵲人面鳥身,頭戴冠,長尾,雙手前伸,右手執巾。(圖8a)有學者認為扁鵲手中之物為芝草。[16]經對比其它畫像石圖像,扁鵲手執之物應為巾。第二層刻歷代帝王像,第三、四層刻人物故事,第五層刻車騎出行。
后石室第9石,畫面分為三層。最上層中心刻西王母,左右兩側刻仙人、玉兔搗藥、瑞獸等,扁鵲位于畫面左側第二位置。扁鵲人面鳥身(尾部殘),左手執針。扁鵲面前有一羽人跪地,頭部前伸,似在接受治療。(圖8b)第二層刻孔門弟子圖,第三層刻車騎出門圖。
左石室第2石,畫面分為三層。最上層中心刻西王母,左右兩側刻仙人、羽人、瑞獸、珍禽、鳥等,扁鵲位于畫面最左側。扁鵲人面鳥身,頭戴冠,長尾,手執一巾。第二層刻人物故事圖,第三層刻車騎出行。(圖8c)
B型:4幅。畫像石呈方形,扁鵲圖像位于最上層。分別為嘉祥宋山祠堂畫像第1、3、5石和嘉祥南武山畫像第3石。[17]
宋山祠堂第1石,畫面分為四層。最上層中心刻東王公,左右兩側刻仙人、卷云、鳥、獸等。扁鵲位于畫面最左側,人面鳥身,頭戴冠,長尾,雙手前伸,左手執一物,右手執巾。第二層刻撫琴人物、盤鼓舞人物,第三層刻庖廚圖,第三層刻車騎出行。(圖9)
宋山祠堂第3石,畫面分為四層。最上層中心刻西王母,右側刻三個仙人,仙人上方有祥云、飛鳥,左側刻扁鵲、祥云。扁鵲人面鳥身,頭戴冠,長尾。(圖10a)第二層刻人物故事季札掛劍,第三層刻人物故事二桃殺三士,第四層刻車騎出行。
宋山祠堂第5石,畫面分為四層。

圖8 山東嘉祥武氏祠畫像 乙類A型 a.武梁祠西壁畫像(局部圖)b.后石室第9石畫像(局部圖)c.左石室第2石畫像

圖9 山東嘉祥宋山祠堂第1石畫像 乙類B型

圖10 嘉祥宋山、南武山、莒縣畫像石 a至c為1乙類B型;d為乙類C型 a.宋山祠堂第3石(局部)b.宋山祠堂第5石(局部)c.南武山畫像第3石(局部)d.莒縣孫氏闕畫像(局部)
最上層中心刻東王公,兩側刻仙人,仙人上方刻云氣紋。扁鵲位于畫面最左側,人面鳥身,頭戴冠,長尾,左手執巾,右手執針刺在一披發人的頭部。(圖10b)第二層刻孔子見老子圖,第三層刻庖廚圖,第四層刻車騎出行圖。
南武山畫像第3石,畫面分為四層。最上層中心刻西王母,右側刻仙人及馬首人身、雞首人身、犬首人身的仙人,左側刻仙人、扁鵲及鳥。扁鵲位于左側第二位置,人面鳥身,長尾上翹向前彎回,右手執一巾。(圖10c)第二層刻吹簫、撫琴人物,第三層刻庖廚圖,第四層刻車騎出行。
C型:1幅。圖像刻在石闕上。
山東莒縣東莞孫氏闕正面畫像,分為八層。最上層平面呈半月形,畫面中心刻東王公,右側刻玉兔搗藥,左側刻仙人、扁鵲。扁鵲人面鳥身,頭戴冠,長尾。(圖10d)第二層刻人物、犬、犬獵兔等,第三層刻狩獵圖,第四層刻六個人物,第五層刻射虎圖,第六層刻人物故事二桃殺三士,第七、八層,圖像已漫滅不可識。[18]
共1幅。圖像刻在1954年發掘的濟南大觀園畫像石墓的墓門上。扁鵲人首人身,呈站立狀,頭戴冠帽,左手上舉握一砭石,鵲尾,鳥足。身前及身后各刻一小鳥。(圖11)[19]
二、扁鵲圖像反映的漢代脈診和針刺療法
從文獻記載來看,在兩漢時期已廣泛流行脈診和針刺療法。據《史記·扁鵲倉公列傳》載,扁鵲擅長脈診和針刺療法,在醫治虢太子“尸厥”時采用針刺療法,“使弟子子陽礪針砥石,以取外三陽五會”,并言“至今天下言脈者,由扁鵲也”。司馬遷在記述西漢名醫倉公醫案時,每個病例中都有倉公談論的脈診的內容。[20]雖然倉公只在兩個病例中采用了針刺療法,但從倉公兩次談及眾醫誤刺的言論看,在西漢時期用針刺治病并不是倉公的獨家秘笈,針刺療法在一定程度上已經成為一種大眾化的治病手段。[21]在成書于戰國至西漢時期的《黃帝內經》中有大量關于診脈和針刺的內容。在成都老官山西漢墓中出土的醫簡中,《脈書》《刾數》的內容主要是論述脈診和針刺。[22]
有關漢代脈診和針刺療法的圖像,在其他非扁鵲題材的畫像石上也有發現。山東微山兩城鎮發現的一塊畫像石,上層刻樓閣人物,下層中間立建鼓,建鼓兩側又分為上下兩層。下層左側刻三人,頭上均戴三山冠,右側一人為醫生,伸出右手搭在病人的右手上診脈,病人左手上舉,似在訴說自己的病情,病人身后之人也伸出右手,似在等待醫生診脈。(圖12)[23]安徽宿縣畫像石,右側刻房屋,屋內二人對坐,房屋左側畫像分為上下兩層,上層刻三人,一人跳舞,二人跽座;下層左側刻一樹、一犬、二人抬一動物,右側刻一人躺地,腹部上鼓,身旁一人左手執針,刺其腹部,似在作針刺治療。[24]

圖11 濟南大觀園墓門畫像 丙類
由于脈診和針刺療法在漢代已廣泛流行,加之有關扁鵲的傳說在民間流傳甚廣,因此微山縣兩城、陳莊畫像石、淮北畫像石、徐州畫像石及宋山祠堂第5石、武氏祠后石室第9石在雕刻扁鵲圖像時普遍選擇用扁鵲診脈、執針(刺針)及病人候診、接受治療的場景加以表現。
關于扁鵲手執的針具,葉又新認為山東微山兩城第1石、第4石中扁鵲手執的針具為鑱石,第6石扁鵲手執針具為長針,病婦左側頭、肩、手臂處的留針為毫針(纖細的金屬醫針),宋山祠堂第5石扁鵲所執針具為大針。[25]劉敦愿認為微山兩城畫像石上扁鵲手執的針具均為金屬針,由于針太細,無法表現,所以用揚舉手勢來表示,或者把針特別強調出來,因為是浮雕,細針刻出來以后看似粗短的棒子,僅在第6石上,采用浮雕兼陰刻的雕刻方法時,針具才被準確表現出來。[26]筆者認為除濟南大觀園墓門畫像上扁鵲手握之物為砭石外,其余畫像上扁鵲所執的針具均為金屬針。在近年新發現的扁鵲畫像上,淮北畫像上扁鵲手中所執的針具、地上針盒中放置的針具,徐州畫像石上扁鵲手執的針具,兩城第5石地上青銅匜中插著的三只針具,從形狀來看均是金屬針具。兩城第5石上扁鵲手執的針具刻劃不清晰,但從執針的手勢來看也應是金屬針。

圖12 山東微山兩城畫像(局部圖)

圖13 考古發掘出土的漢代金屬針具

圖14 微山兩城扁鵲畫像第6石(局部圖)
值得說明的是,漢代醫用金屬針具在考古發掘中也發現有一定數量的實物。在河北滿城西漢墓中出土了4件金針和5件殘損的銀針(圖13a-圖13f),[27]在廣西貴縣羅泊灣漢墓出土了3件銀針(圖13g),[28]在重慶老油坊遺址漢代地層出土了1件銅針(圖13h),[29]在江蘇揚州西漢劉毋智墓中出土了1件銀針(圖13i)。[30]其中1968年河北滿城漢墓出土的4根金針和5根殘損的銀針,被認為是古代九針的部分實物。[31]這些金屬針具的形體較小,針尖有三棱尖、細尖、鈍尖、鈍圓尖等樣式,在形制上與縫紉針已有明顯分別,雖然柄部中后端或末端有小孔,但針柄制成方形或絞索形,顯然不適合用于縫紉。因此,這些針具屬于專用于醫療的金屬針具。[32]
從扁鵲圖像及其它畫像石圖像來看,漢代醫生診脈的部位主要為手腕,針刺的部位有病人的頭部、肩部、手臂及腹部等。從山東微山兩城扁鵲畫像第6石來看,在針刺治療過程中,有時還會留針。(圖14)[33]留針即在針刺治療過程中將針具刺入人體內,停留一定的時間后再拔出。有學者在梳理《黃帝內經·靈樞》和武威漢代醫簡中有關留針的論述后,認為留針在西漢時期已成為針刺治療的一個組成部分。[34]
三、扁鵲圖像的寓意
關于漢代畫像石上扁鵲圖像的寓意,目前尚無學者進行過專門探討。探討扁鵲圖像的意義,應將扁鵲圖像放到漢代喪葬文化的大背景中進行考察。目前發現的扁鵲圖像,除有兩幅分別刻在石闕和墓門上外,其余均刻在祠堂畫像石上。祠堂,又稱為“食堂”“廟堂”“廟祠”“齋祠”“食齋祠”,是漢代墓葬的地面建筑。按照建筑用材不同,祠堂可以分為木構祠堂和石祠堂兩類。石祠堂的形狀類似小型房屋建筑,前部敞開,既無墻,也不設門扉。石祠堂的形狀可分為單開間平頂房屋、單開間懸山頂房屋、雙開間單檐懸山頂房屋、后壁帶方形壁龕的雙開間單檐懸山頂房屋等四種類型。[35]石祠堂是死者后人祭祀死者的場所,祠堂石上一般雕刻有內容豐富的各種畫像。祠堂畫像表現的內容大多都與漢代人觀念中的神仙世界有關,目的是為墓主營造理想的仙境生活場景,表達墓主死后升入仙境,過上美好生活的愿望。漢代人觀念中的仙境生活,除去想象的成分外,其中有一部分是現實生活的翻版或升級版。在科學技術和醫學發展相對落后的兩漢時期,很多人深受疾病或瘟疫之苦,有不少人死于不治之癥或瘟疫。因此,在當時人們想象的仙境生活中,除了要錦衣玉食,無憂無慮,逍遙快樂外,同時也希望不再經受生前的疾病之苦。在甲類圖像中,扁鵲圖像表現的內容基本上都是扁鵲一手為病人診脈,一手執針做針刺治療,以及病人排隊候診的場景。這些畫像上的扁鵲圖像,是死者家屬為死者在仙境生活中(或說地下世界)配備的神醫。在淮北畫像石的畫面最右側刻有題記:“君者崔光,被病妖沒,壽此年六十四歲。有四子,舉孝廉起石堂,用錢二萬六仟,傳后子孫今(令)知之。永元十年丙申塑日。徘□。”[36]從題記內容來看,祠主崔光死于疾病。崔光的家屬在其祠堂石上刻上扁鵲行醫治病的圖像,其功利性目的是顯而易見的,那就是希望祠主在死后生活的神仙世界中,不再受疾病之苦,即使生病了,也有扁鵲這樣醫術高明的神醫為他進行治療,妙手回春,藥到病除。
在乙類圖像中,西王母、東王公的左右兩側常配置仙人,以及玉兔、蟾蜍、鳥、龍等珍禽瑞獸。仙人除有人首人身仙人外,還有馬首人身、雞首人身、犬首人身仙人。扁鵲圖像均被安排在西王母或東王公的右側(即畫面的左側)。這類圖像表現的內容是以西王母為中心的神仙世界,扁鵲是被配置在西王母仙境中的眾仙之一。西王母身邊的玉兔和蟾蜍被賦予制作不死仙藥的職責,而扁鵲的職責自然是治療疾病。
丙類圖像僅發現1幅,扁鵲的形象與甲、乙兩類圖像上的扁鵲有較大差別。扁鵲人首人身,呈站立狀,初看與門吏的形象相似,不同之處在于扁鵲有鵲尾,足為鳥足,手握砭石。墓門作為進入墓室的必經入口,是墓葬最重要的區域之一,墓門區域的墓門、門楣及門柱上雕刻的畫像內容大多都與鎮墓驅邪、御兇有關。漢代墓門上的畫像以青龍、白虎、朱雀玄武、鋪首銜環等圖像最為常見,也有少數墓門上雕刻門吏圖像。在濟南大觀園墓門上,扁鵲以門吏的形象出現,承擔的是門吏的角色。將扁鵲圖像刻在墓門上,其寓意與青龍、白虎、鋪首銜環、門吏等圖像的性質是大致相同的,也是為了保護墓葬不受侵害。青龍、白虎、鋪首銜環、門吏等圖像的主要作用是守衛墓門、抵御鬼魅和奸邪,而扁鵲圖像的作用主要是恐嚇、抵御與疾病有關的病妖、病魔。將扁鵲圖像刻在墓門上的情況極為少見,屬于扁鵲圖像的一個特例。濟南大觀園畫像石墓的墓主可能在生前深受疾病之苦或是死于疾病,才會特意將扁鵲圖像刻在墓門上,表達在死后的地下世界不再受疾病之苦的愿望。
四、結語
扁鵲圖像是東漢中晚期出現在祠堂畫像石,以及石闕、墓門上的一類比較特殊的圖像。按照圖像內容的表現形式,扁鵲圖像可以分為三類。甲類圖像側重于表現扁鵲行醫的場景,乙類圖像一般刻在西王母或東王公的右側,丙類圖像刻在墓門上,形象似門吏。畫像石上的扁鵲圖像,反映了兩漢時期脈診和針刺療法已經廣泛流行的事實。在甲類圖像中,扁鵲是死者家屬為死者在仙境生活中配置的神醫;在乙類圖像中,扁鵲是西王母仙境中的眾仙之一;丙類扁鵲圖像具有鎮墓驅邪,抵御病妖、病魔的作用。畫像石上的扁鵲圖像表達了墓主希望在仙境生活中免受疾病之苦的強烈愿望。
作者簡介
伍秋鵬(1975—),男,四川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博士研究生,成都中醫藥大學副教授。研究方向:美術考古、陶瓷考古、中醫藥文物。
基金項目
本文為四川省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中國出土醫學文獻與文物研究中心”2019年度項目(2019CTYX14)研究成果。
注釋
[1]傅惜華、陳志農:《山東漢畫像石匯編》,山東畫報出版社2012年版,第36、41、315、324頁。
[2]北京魯迅博物館:《魯迅藏拓本全集:漢畫像卷》I,西泠印社出版社2014年版,第177-178頁。
[3]劉敦愿:《漢畫象石上的針灸圖》,《文物》1972年第6期。“畫象”,今寫作“畫像”,下同。
[4]葉又新:《神醫畫象石刻考》,《山東中醫學院學報》1986年第4期。
[5]山東省博物館、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山東漢畫像石選集》,齊魯書社1982年版,圖26。
[6]同上,圖41。
[7]同上,圖40。
[8]葉又新:《神醫畫象石刻考》。
[9]王洪震:《漢畫像石所反映的醫學與養生——以我收藏的扁鵲祠堂為例》,《休閑讀品·天下》2014年第2期。
[10]拓片圖見呂茂東、馮姍姍:《醫祖扁鵲其人其事新考》,《管子學刊》2019年第1期。
[11]山東省博物館、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山東漢畫像石選集》,圖42。
[12]畫像石照片見王洪震:《漢畫像石所反映的醫學與養生——以我收藏的扁鵲祠堂為例》。拓片圖見徐州市文廣旅局官微:《大事!“畫說漢朝”博物館開館了》,網址:https://mp.weixin.qq.com/s/ifY5vUzinC-Lhwot62x7sw。
[13]馮其庸、劉輝:《漢畫解讀》,文化藝術出版社2006年版,第210-211頁。
[14]楊建東、陳寶祥、田詩玉:《微山出土“泗水撈鼎”“扁鵲針灸”漢畫像石》,《中國文物報》1998年09月23日,第1版。
[15]朱錫祿:《武氏祠漢畫像石》,山東美術出版社1986年版,第13、45、48頁。
[16]葉又新:《神醫畫象石刻考》。
[17]朱錫祿:《嘉祥漢畫像石》,山東美術出版社1992年版,第36、38、40、63頁。
[18]楊愛國:《山東石刻分類全集》第7卷《漢代畫像石》(二),青島出版社2013年版,第155頁。
[19]山東省文物管理委員會:《濟南大觀園的一個漢墓》,《考古通訊》1955年第4期。拓片圖采自楊愛國:《山東石刻分類全集》第7卷《漢代畫像石》(二),第10頁。
[20][漢]司馬遷:《史記》卷一百五《史記·扁鵲倉公列傳》(點校本二十四史修訂本),中華書局2013年版,第3351-3389頁。
[21]白興華:《穴位的發現及其與經絡和針刺療法的淵源關系——關于針刺療法起源探討之四》,《中國針灸》2008年第3期。
[22]柳長華、顧漫、周琦等:《四川成都天回漢墓醫簡的命名與學術源流考》,《文物》2017年第12期。
[23]傅惜華、陳志農:《山東漢畫像石匯編》,第28頁。
[24]馮其庸、劉輝:《漢畫解讀》,第42-43頁。
[25]葉又新:《神醫畫象石刻考》。
[26]劉敦愿:《漢畫象石上的針灸圖》。
[27]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河北省文物管理處:《滿城漢墓發掘報告》上冊,文物出版社1980年版,第116-119頁。
[28]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廣西貴縣羅泊灣漢墓》,文物出版社1988年版,第52、54頁。
[29]吉林大學邊疆考古研究中心、重慶市文物局:奉節縣白帝城文物管理所:《奉節老油坊遺址2001年發掘報告》,載重慶市文物局、重慶市移民局編:《重慶庫區考古報告集》2001年卷,科學出版社2007年版,第329頁。
[30]揚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江蘇揚州西漢劉毋智墓發掘簡報》,《文物》2010年第3期。
[31]鐘依研:《西漢劉勝墓出土的醫療器具》,《考古》1972年第3期。
[32]伍秋鵬:《從考古發掘和明清傳世實物看九針的形制演變》,《成都中醫藥大學學報》2016年第1期。
[33]線描局部圖采自葉又新:《試釋東漢畫象石上刻劃的醫針——兼探九針形成過程》,《山東中醫學院學報》1981年第3期。
[34]黃馨云、李璟、顧侃等:《留針時間初探》,《中國針灸》2019年第4期。
[35]信立祥:《漢代畫像石綜合研究》,文物出版社2000年版,第75-80頁。
[36]馮其庸、劉輝:《漢畫解讀》,第210-211頁。
(欄目編輯 朱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