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師課堂:吳湖帆山水技法圖解
- 宮力編著 吳湖帆繪
- 852字
- 2025-07-22 16:29:35
枯樹

吳湖帆《槃亭續圖》
吳湖帆的山水畫,筆墨由明清而上溯宋元,尤其于元人處得益甚多。這條脈絡基本就是由四王、董其昌而上溯元四家。吳湖帆多年心摹手追元人之跡,其筆墨中處處透露出與元人畫家的一脈相承。這種審美意識一方面得自其家學淵源,另一方面則來自于其自身的修養與審美旨趣。這種審美旨趣不僅出現在他的作品中,更在其收藏活動及與同儕的交流中時有表現。概括來說,這是一種由文人畫氣息主導,重視清雅端莊格調的畫學思想。而這種畫學思想中,“清雅”的一元尤其與倪瓚的作品最為相合。在倪瓚的繪畫中,枯樹則是最富特色的一個元素,也是吳湖帆師法倪瓚的重點。
吳湖帆《槃亭續圖》中樹木舒朗,枝葉無多,均以淡墨渴筆寫主干,再以漸濃的墨色以中鋒畫出小枝,最后以橫點點出葉子。樹木的高低排布錯落,枝葉的點線變化豐富。因為著墨無多,所以對筆墨有著很高的要求:用筆挺拔,枝條柔美而不乏細韌之勁;墨色微妙,變化自然,即所謂“渴中見潤”,頗有雋永之味。

元 倪瓚《漁莊秋霽圖》局部

元 倪瓚《松林亭子圖》局部

吳湖帆《枯木竹石圖》

吳湖帆《仿趙孟頫枯木竹石圖》

北宋 蘇軾(傳)《怪木竹石圖》
枯木不但可以作為山水畫的一種林木,也可以單獨成為一個題材,尤其受到蘇軾、趙孟頫等文人畫家的推崇。吳湖帆晚年尤其熱衷于“枯木竹石”題材的創作。吳湖帆一方面秉承兩位先賢的筆意,又因為自身審美與畫法的關系,在創作類似題材時融合了一些瀟灑與秀美的意味,帶有自身的筆墨風格,主要表現在筆法上更加多變,墨色也更趨淋漓。這類作品中尤其凸顯用筆的意味,枯木枝條裹鋒起筆,小竹則用筆尖順勢連挑帶點,比之前賢更見靈動之感。而在造型上也不一味只講究“逸筆草草”,而是盡量表現物象的造型與質感,只是在表現上更多地追求曠達的一面。
在這類題材的畫作中引入草書題款是吳湖帆前無古人的創舉,因為這需要作者有相當的書法造詣。飛動的線條與畫中枝干的飛白互相呼應,真正將趙孟頫“石如飛白木如籀,寫竹還將八法通。若也有人能會此,方知書畫本來同”這一題詩的精神完美演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