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藝海奮楫:孫敏學書文集作者名: 孫敏編著本章字數: 11字更新時間: 2025-07-22 17:23:16
藝海泛舟
壹·技法篇——藝舟指南
怎樣才能形神兼備地臨寫好柳書
學寫柳公權楷書的人,往往經過一個階段實踐后,覺得已得柳體結構之雛形。但細品卻不見神韻,再詳察后方覺連結構也不盡如人意,這就涉及學習柳體楷書形與神的問題。
為什么柳公權的楷書容易上手,臨寫不久即可得其雛形呢?這就有必要分析一下柳體楷書形成的淵源。
前人曾分析柳書出于顏真卿之法。就柳公權楷書代表作《玄秘塔碑》和《神策軍碑》來看,其中大多筆畫均出于顏體,尤以鉤、捺、撇、頓、橫、豎的用筆,完全脫胎于顏書,只是比較瘦勁而已。當然,顏柳之間亦有區別,顏公用筆“博大、豪邁、莊嚴、氣雄”,柳體用筆“端雅、犀利、透骨、露筋”,這反映了柳公權力圖使用筆簡化,不尚詭異的藝術追求。柳公權學養精深,博采眾長,初學王書,爾后遍閱歷代法書,尤得益于《龍藏寺碑》的瘦雅筆調,故形成了取顏之雄強、歐之險勁、褚之遒媚于一體的柳書風貌。由于柳公權楷書的用筆不尚詭異,又融匯了諸體的筆法,這就容易為初學者所掌握。
那么,為什么有些學書者在得其筆法后,臨習許久,仍無神采可言?主要原因還是要從柳書結構上去深究。要形神兼備地臨習柳書,用筆固然是其根本,但結構亦不可小覷,兩者相輔相成。柳體楷書結構以嚴謹著稱,自然有其自身的特點,主要表現在中宮緊縮,四體開張。緊縮中宮給人以精神抖擻之感,四體開張又耀其神采,我們從《玄秘塔碑》中的“秦、夏、史”三字就可觀其端倪。
掌握了柳體楷書結構的基本特點,再分析其字內的布白藝術,就不難理解書家于結構嚴謹中的良苦用心了。近來,書法理論往往把布白的藝術稱為“空間分割”,頗耐人尋味,照此看來,柳公權可稱得上是一位名副其實的“空間分割”大師了。我們看《神策軍碑》中的字,如“碑”字,左右結構高低不平,錯落有致。“石”旁略高于“卑”,這便于“卑”的最后一豎下伸,在書寫時作者又有意將此筆畫加粗,使字的重心右移,結構就十分險峻了。再觀“紀”字,先是取其上平,然后將“己”部的彎鉤向右伸展,以穩其字的重心,留下彎鉤上下部的大片空白,使“系”部寫得不厭過重,又符合了柳書結構中宮緊縮、四體伸展的基本特點。這種虛中實、實中虛的結構特色,于柳字中處處可見。

唐柳公權《玄秘塔碑》

唐 柳公權《玄秘塔碑》局部
柳公權錯落有致的布白藝術,使楷書結構內外空間互借,氣脈通暢,真有園林建筑中“透星漏月”之藝術效果,一筆一畫均具建筑之美。談到建筑,不管是亭臺樓閣,還是高樓大廈,其重心肯定是極穩的,不然將有傾覆之危險。學習柳書結構,其重心的掌握就成了關鍵,往往初學者不重視柳體結構,貌以形似,其實差之千里,哪里還會有神韻可言呢?因此,有必要反復研究柳書結構的特點,在把握了結字的規律后,再去反復練習,這樣才能達到真正的形似。

唐 柳公權《神策軍碑》局部
達到了形似,便要求“神似”了。神來之于何處?有段傳說頗能給人啟迪。相傳唐穆宗嘗問筆法于柳公權,公權奏曰:“用筆在心,心正則筆正。”天下人以為“筆諫”,傳為善談。但筆者認為其道出了用筆之訣竅。試想,筆是由手控制的,而手由整個身體支配著,真正的指揮官則是心,這里的“心”是指學書者的思想。心正,才會有筆正,要是思想上不契入字理,只狀其形,不會其意,怎能寫出柳字的神韻!可見只有心手合一,才能寫出合于神理的筆畫,才能使字達到骨力洞達、爽爽有神的境地。
我們不妨從點畫中再來仔細探究一下柳書用筆之理。最有代表性的是柳體楷書中的點,其實大多筆畫都是由點展開出來,書法藝術中的一個點,不是平鋪在紙上的一個面,而應該是有深度、螺旋運動的終點。衛夫人《筆陣圖》中說“點如高峰墜石,磕磕然實如崩也”。形象地說出了這一個點所具有的石破天驚之力量。我們從《神策軍碑》中可見柳書各種姿態的點,如“并”字的右點,其用筆過程展開是起筆1處必由畫中落筆,以達到藏鋒的效果,至2處略駐,提筆調鋒,然后頓筆至3處,提筆調鋒,待鋒調正后方可下行,至4處提筆調鋒,再頓筆至5處,提筆回鋒至畫內,收筆以護尾。寫到這樣,柳體的一個點才算完成,如將3—4處的用筆過程延長,即可得到由點延伸出來的其他筆畫。《神策軍碑》中“神”字的橫點,可展開為橫,“軍”字的左點可展開為豎,等等。

點的筆畫走勢
但必須注意的是,行筆過程必須是中鋒,要“令筆心常在點畫中行”,不可偏側,這是柳體楷書用筆的基本要求,不然其點畫肯定毫無生氣,平鋪紙上,缺少彈性。保持中鋒用筆,就必須在行筆中不斷地提按頓挫,使欲偏離筆畫的筆鋒回歸正軌,不使其偏側。著名書法家沈尹默先生將中鋒用筆比作人走路一樣:“人行路時,兩腳必然一起一落,筆毫在點畫中移動,也要一起一落才行。落就是將筆鋒按到紙上去,起就是將筆鋒提開來,這正是腕的唯一工作。”這段話是極有見地的。它告訴我們提按并非機械的連續動作,而是用腕的力量來控制,運筆中使其筆毫在紙上的摩擦作用產生抽筋拉絲的感覺,方能使留下的線條具有節奏感、立體感,具有活的生命力。這就是用筆的道理,也是要形神兼備地臨寫柳字的關鍵所在。
原載《書與畫》1992年第二期

隋 《龍藏寺碑》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