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顧炎武書法研究
  • 俞建良
  • 6420字
  • 2025-07-22 14:50:53

顧炎武年表簡編

明萬歷四十一年(1613)一歲

五月廿八日,顧炎武生于江蘇昆山千燈鎮。

同年,歸有光孫歸莊生。

明萬歷四十二年(1614)二歲

是年,李流芳游徽州后回嘉定;湯顯祖作《續棲賢蓮社求友文》。

昆山千燈鎮

明萬歷四十三年(1615)三歲

顧炎武出痘(天花),右眼視力受損。

明萬歷四十四年(1616)四歲

是年,張大復、歸昌世、顧咸正等在故里昆山組織雪堂社。

上海松江青浦萬余人聲討董其昌;湯顯祖卒。

明萬歷四十五年(1617)五歲

是年,黃宗羲隨父宦游,過金陵赴宣城;昆山張大復客杭州,訪馮夢禎快雪堂遺址。

明萬歷四十六年(1618)六歲

顧炎武嗣母王氏授《大學》。

是年,陳洪綬創作版畫《九歌圖》十二幅。

明萬歷四十七年(1619)七歲

顧炎武入塾就學。

是年,李流芳北行至鳳陽,病還,作《跋盆蘭卷》。

明萬歷四十八年(1620)八歲

是年,董其昌復被啟用為太常寺少卿。

明天啟元年(1621)九歲

顧炎武始讀《周易》。

是年,錢謙益典試浙江,以關節案被控究;陳繼儒為許自昌撰《梅花墅記》。

明天啟二年(1622)十歲

顧炎武隨嗣祖顧紹芾讀兵書《孫子》《吳子》及《左傳》《國語》《戰國策》《史記》。

倪元璐、王鐸登進士第,元璐授編修;徐枋生。

明天啟三年(1623)十一歲

顧炎武嗣祖顧紹芾授《資治通鑒》。

董其昌調掌南京翰林院事,纂《南京翰林院志》,作《杜少陵詩意圖》;陳洪綬自浙赴京。同年,笪重光、梅清、嚴繩孫生。

明天啟四年(1624)十二歲

顧炎武始習科舉文字。

周亮工客諸暨,結識陳洪綬,并同游。

明天啟五年(1625)十三歲

顧炎武應納谷寄學正式學生由學校供給膳食,明代開始有納谷寄學的自費生,稱為附學生員。之例,以求早取科名。

董其昌任南京禮部尚書;李流芳為徐霞客題《晴山堂》卷。

明天啟六年(1626)十四歲

顧炎武本生父顧同應去世。顧炎武入昆山縣學,學名繼紳。讀畢《資治通鑒》,續讀《詩經》《尚書》《春秋》。與歸莊(同年生)同學,有“歸奇顧怪”之稱。

是年,李日華著《六研齋筆記》;董其昌作《煙云萬里圖》,并系之以歌;王時敏作《幔亭秋色圖》。

明天啟七年(1627)十五歲

顧炎武始讀邸報。

是年,馮夢龍刊行所纂之《醒世恒言》,又編散曲選集《太霞新奏》。

明崇禎元年(1628)十六歲

顧炎武參加歲試歲試(歲考),明代提學官和清代學政,每年對所屬府、州、縣生員、廩生舉行的考試。分別優劣,酌定賞罰。凡府、州、縣的生員、增生、廩生皆需應歲考。,未中。

是年,倪元璐上疏,駁斥“東林為邪黨”之說;陳繼儒纂《松江府志》;史可法、張采同登進士第。

明崇禎二年(1629)十七歲

顧炎武與歸莊等加入復社。

是年,李日華跋趙孟頫所書《元妙觀三門記》。

明崇禎三年(1630)十八歲

顧炎武初次應鄉試,不第。

是年,張溥、吳偉業等中舉人;昆山張大復卒。

明崇禎四年(1631)十九歲

顧炎武更名絳。與元配王氏完婚。外甥徐乾學生。

是年,張溥、陳子龍、萬壽祺在北京商議成立燕臺社;黃道周作《大解網》詩;陳繼儒與人合編《古今韻史》。

明崇禎五年(1632)二十歲

三月,顧炎武參加歲試,考一等十四名。

是年,張溥、吳偉業回太倉,為復社廣收成員;龔賢與黃居中、范鳳翼等共結白門社。

明崇禎六年(1633)二十一歲

顧炎武參加復社組織的虎丘大會。外甥徐秉義生。

萬壽祺游嵩山少室,跋《達摩面壁圖》;方以智、楊文驄等在京組織國門廣業社。

明崇禎七年(1634)二十二歲

外甥徐元文生。

是年,黃宗羲至太倉訪張溥,聞鄰居有藏書,與張溥提燈往訪;董其昌為昆山士紳書《吳民九歌》;李日華著《六研齋三筆》。

明崇禎八年(1635)二十三歲

顧炎武始讀宋人性理書。

是年,史可法作《祭左忠毅公文》;倪元璐遷國子祭酒,不久為首輔溫體仁所忌,落職;李日華卒。

明崇禎九年(1636)二十四歲

倪元璐回浙江;黃道周召復故職;陳繼儒著《白石樵真稿》;董其昌卒。

明崇禎十年(1637)二十五歲

是年,宋應星所著《天工開物》刊行。

顧炎武故居正門

明崇禎十一年(1638)二十六歲

是年,萬壽祺作《壽星飲酒圖》;毛晉刊編《元人十種詩》。

明崇禎十二年(1639)二十七歲

顧炎武應鄉試再次落第,遂“退而讀書”,開始《肇域志》《天下郡國利病書》的撰寫。

歸莊陸續自訂所作八股文《回瀾》《破浪》《安流》《到海》四集。

明崇禎十三年(1640)二十八歲

顧炎武與同學歸莊、葉奕荃一起參與縣中修葺孔廟事宜。其中,顧炎武以顧絳名納銀三兩五錢修縣學。

明崇禎十四年(1641)二十九歲

顧炎武嗣祖顧紹芾去世。與從兄顧維結怨,家難因此而起。

是年,“婁東二張”之張溥卒。

明崇禎十五年(1642)三十歲

顧炎武兄顧緗卒。

是年春,復社又為虎丘大會。秋,顧炎武作《題葉圣野襄畫卷》詩一首。

同年,倪元璐起為兵部侍郎、侍讀學士;周亮工著《全濰紀略》;王原祁生。

明崇禎十六年(1643)三十一歲

顧炎武以例貢入南京國子監。始撰《音學五書》。

同年,倪元璐起擢戶部尚書兼翰林學士。

明崇禎十七年 清順治元年(1644)三十二歲

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禎帝自縊,清兵入關。顧炎武奉侍嗣母及家人遷居常熟語濂涇新居,更名炎武,字寧人。

是年,福王于南京即位,年號弘光。因昆山縣令楊永言薦,授亭林兵部司務。

歸昌世被征為翰林待詔;史可法作《復多爾袞書》,拒絕投降;萬壽祺居吳門;倪元璐卒。

清順治二年(1645)三十三歲

春,顧炎武作“乙酉四論”,即《軍制論》《形勢論》《田功論》和《錢法論》。

五月,清兵攻破南京,亭林至蘇州從軍。閏六月十五日,昆山士民閉城拒守。七月初六,昆山城破。嗣母王氏絕食自盡。史可法以身殉國。

唐王于福州即位,年號隆武。授亭林兵部職方司主事之職。

歸莊作《悲昆山》;吳偉業匿居昆山陳墓;歸昌世卒;高士奇生。

清順治三年(1646)三十四歲

顧炎武在江南及沿海一帶從事抗清活動。參加太湖義軍,為清軍所敗,謀入閩未成,作詩《賦得老鶴萬里心》《延平使至》以寄懷。

是年,歸莊自昆山至常熟,錢謙益受清職后稱病自北京回常熟,輯《列朝詩集》。

清順治四年(1647)三十五歲

顧炎武作《哭顧推官》詩,吊唁被清吏殺害的族叔顧咸正。

錢謙益因坐事被捕,解送南京;葉弈苞游常熟興福寺,訪唐代刻石;萬壽祺作《宋儋帖跋》。

清順治五年(1648)三十六歲

顧炎武以史為題,作詩六章。秋,至太湖洞庭山。

萬壽祺為《蘭亭序》殘本作序。

顧炎武故居客廳

清順治六年(1649)三十七歲

是年,顧炎武作詩多首,并抄讀《象象譚》一書。九月,顧炎武訪歸莊于李巷,適值歸莊入市,不遇。在語濂涇結識鄰居明代遺老陳梅,成為忘年之交。

錢謙益從南京放回常熟;嚴繩孫參加慎交社。

清順治七年(1650)三十八歲

顧炎武因仇家陷害,剪發變服,如商人模樣,輾轉金壇、鎮江、嘉興等地,作《流轉》詩。在吳江加入驚隱詩社。

清順治八年(1651)三十九歲

顧炎武化名蔣山傭至南京,初謁孝陵。秋至淮安,與王略、萬壽祺訂交。萬壽祺作《秋江送別圖》,寫顧炎武以舟載米,至隰西草堂話別之事。萬壽祺曾與王猷定、楊彝等聯名發公啟,為顧炎武征求書籍。

是年,馬世俊為《夢花帨》題詩;王鐸作《蘭石圖》卷。

清順治九年(1652)四十歲

顧炎武于蘇州虎丘遇路澤溥。世仆陸恩叛投豪紳葉方恒。

完成《天下郡國利病書》初稿,意欲北游。此為王猷定、楊彝、萬壽祺等21位友人聯名作《為顧寧人征天下書籍啟》之效應。

歸莊應萬壽祺邀,在其家坐館,同至淮安,后各還。歸莊追和萬壽祺所作《狗詩》,痛斥洪承疇。

是年,陳洪綬、萬壽祺卒。

清順治十年(1653)四十一歲

顧炎武往來太湖洞庭山。十月,三謁南京明孝陵,作《孝陵圖》,朱胤昌為此圖題詩。顧炎武到太倉訪陸世儀,適陸世儀去唐市訪顧炎武,因而未遇。

同年,歸莊至太倉,謁陸世儀,愿執弟子禮。

清順治十一年(1654)四十二歲

顧炎武自號蔣山傭,移居南京鐘山。春,顧炎武遍游沿江一帶,抵蕪湖;秋游燕子磯。

此年,傅山被指控與南方抗清組織有牽連,被捕下太原獄;梅清中舉人。

清順治十二年(1655)四十三歲

元旦,顧炎武四謁明孝陵。春,自南京回昆山。葉方恒與叛仆陸恩勾結,欲以“通海”罪告亭林。五月十三日,顧炎武擒殺陸恩,因被捕入獄,拘留蘇州,后移松江。賴歸莊等人營救,九月獲釋。

同年,傅山得紀映鐘等人營救出獄。顧炎武外甥徐元文至永平看望尤侗;龔賢作《萬笏攢峰圖》。

清順治十三年(1656)四十四歲

春,顧炎武回南京鐘山舊居。五月,在太平門被葉方恒所遣刺客刺傷,家被歹徒洗劫一空。是月初十日,五謁明孝陵。夏秋之際南游,未能成事而返。

是年,錢謙益移居常熟白茆,輯《吾炙集》;尤侗因事解職回蘇州,作雜劇《讀離騷》;歸莊與錢牧齋、朱鶴齡往還于白茆之芙蓉莊,以《恒軒集》請序于錢牧齋,并作自傳文《普頭陀傳》示錢、朱二人;后在洞庭山翠微庵繪墨竹,陳邁作題識。

清順治十四年(1657)四十五歲

元旦,顧炎武六謁孝陵。春,自南京返回昆山,將家產盡行變賣,決計北游。昆山好友設宴餞別,歸莊作《送顧寧人北游序》。旋往山東,游嶗山,在濟南與張爾岐、徐夜訂交。

是年,歸莊至嘉興韭溪草堂,作《韭溪草堂阻風雨不能歸主人出元人畫殺虎圖觀之因與諸公同賦》,與戴笠、王礽、潘檉章聯句二十韻,寄懷顧炎武。

清順治十五年(1658)四十六歲

顧炎武登泰山,至曲阜,謁孔林,往鄒縣謁周公廟、孟子廟。至鄒平結識馬骕。秋入京師,登孤竹山,謁夷齊廟。

是年,歸莊寓虎丘,為顧苓作《照懷亭記》;周亮工被指控貪污,由福建逮京訊問;徐枋作《再生記》,自述大病未死;項圣謨卒。

清順治十六年(1659)四十七歲

顧炎武出山海關。至昌平州天壽山,謁十三陵,出居庸關。

聞鄭成功、張煌言率師北伐,舟師駛入長江,南下抵至揚州,明軍敗績,返回天津。著《營平二州史事》六卷。外甥徐元文中狀元。

同年,傅山在鄭成功圍攻南京后,秘密南行江南,作《朝沐篇》,隱寫張煌言師入長江;毛晉卒。

清順治十七年(1660)四十八歲

春至昌平,再謁十三陵。秋回南京,七謁孝陵。冬歸吳門。

是年,朱耷三十五歲,結束住山二十年之潛隱生活,改變為長遠計,乃蓄發謀妻子,轉入道教;徐枋因避逋賦案遁居蘇州鄧尉。

清順治十八年(1661)四十九歲

從吳門至杭州,途經吳江,訪潘檉章。抵紹興,謁禹廟,憑吊宋六陵。秋回山東。輯《山東考古錄》成。

是年秋,歸莊至嘉定、太倉等地賞菊并作記;馬世俊中進士一甲第一名;周亮工被捕京獄獲釋回河南;尤侗到昆山觀看當地西子、紅娘雜劇演出。

清康熙元年(1662)五十歲

正月入京。五月抵山西陽曲縣,謁恒岳,至井陘。七月,《肇域志》完稿。十月,渡汾河,至平陽府,尋訪北岳廟遺址,謁堯陵。

是年,徐枋避居無錫軍將山長泰寺;周亮工官山東青州,以賴古堂名義刻所編《尺牘新抄》;馬世俊作山水長卷,自題《后觀山歌》;畫家張風卒。

清康熙二年(1663)五十一歲

正月自平陽登霍山,游女媧廟。抵太原訪傅山。至代州游五臺山,并作《五臺山記》。與李因篤訂交。莊廷鑨《明史》獄結案。顧炎武在汾州聞友人吳炎、潘檉章死難。由汾州經蒲州入潼關,謁華岳,訪王弘撰。抵西安,館李因篤家。至盩厔與李颙訂交。游驪山。出關至太原。

《顧炎武北行圖》?俞沁成畫

是年,馬世俊作《泰山婦人行》;尤侗作雜劇《桃花源》;徐乾學經上杭入粵,作《游南塔寺記》;徐枋得靈巖山僧支助,在蘇州天平山筑澗上草堂。

清康熙三年(1664)五十二歲

春入北京。七月至昌平,四謁天壽山,祭奠崇禎皇帝。秋至河南輝縣,訪孫奇逢。隨即至山東,在泰安度歲。

是年,黃宗羲與徐枋、周茂蘭等在蘇州靈巖山天山堂暢談七晝夜,并將此間所作詩輯為《昊艇集》;笪重光在乾元觀獲見宋拓本《黃庭經》,為作題記;龔賢、林古度、杜濬等在揚州舉行詩會,陳維崧作《依園游記》,陳鵠作圖;錢謙益、柳如是、藍瑛卒。

顧炎武先生像(出自1937年《吳中文獻展覽會特刊影印墨跡》本)

清康熙四年(1665)五十三歲

至濟南,于章丘大桑家莊購置田地屋宇。秋,再至曲阜謁孔林,游闕里,與顏光敏訂交。

歸莊始見潘平格,讀其《著道錄》,北面稱弟子,既而悔之,致書質辯。

清康熙五年(1666)五十四歲

往太原。朱彝尊、屈大均游山西,來訪訂交。過大同,至代州訪李因篤。與李因篤等二十余人集資墾荒雁北。秋抵北京,遇沈荃,隨即游泰山。冬,所著《吳才老韻補正》完稿。至兗州度歲。

是年,歸莊為張蟾所作吳賢圖像作序;蕭云從為冒襄寫石補小像,并題紀年詩。

清康熙六年(1667)五十五歲

春留兗州,取舊所輯《古今集論》五十卷,刪訂為《近儒名論甲集》。正月,南下至淮安,其《音學五書》開雕,托張弨校訂,并于是年刻成。離山東至河北曲周,拜路振飛祠。入京,居慈仁寺。

是年,朱彝尊作《與顧寧人書》,對顧炎武所撰《詩本音》提出自己的疑問與見解。周亮工所著《閩小記》及《因樹屋書影》刊行。

清康熙七年(1668)五十六歲

聞訊萊州黃氏家仆姜元衡訐告雇主黃培等作“逆詩”,牽連亭林等三百余人。三月,南下濟南府投案。六月,山東大地震。賴李因篤、朱彝尊與甥徐元文等斡旋營救,九月保釋,前往北京。

是年,龔賢在南京清涼山寓處作水墨山水;歸莊為刻《歸有光集》到泰安訪季振宜,振宜以富貴驕人,歸莊留書痛責而去;又,歸莊因屢被造謠已死于非命,作《聞詛》詩回擊造謠者。

清康熙八年(1669)五十七歲

春,與李因篤謁十三陵。移居甥徐元文寓所。歲末,潘耒入京受業。

是年,好友王略卒于淮上。吳喬為錢謙益《列朝詩集》謬誤著《正錢錄》;笪重光編纂《茅山志》;歸莊作《山游詩》。

清康熙九年(1670)五十八歲

往來北京、山東之間,在德州講《易》四個月。秋,與朱彝尊、陸元輔在北京孫承澤處觀李公麟《九歌圖》,朱彝尊為作跋,并考定所藏古碑刻。至曲周訪路澤溥。回山東度歲。初刻《日知錄》八卷。長甥徐乾學進士一甲第三名。

是年,吳偉業、余懷、魏禧等為尤侗所作像上各題小辭。

清康熙十年(1671)五十九歲

顧炎武入都,主徐乾學家。熊賜履設宴款待,請佐修《明史》,斷然拒接。出京至太原,再遇傅山,傅山勸其置妾。冬至交城。

是年,作《秋風行》詩一首。

同年,歸莊、金俊明、陸鴻合作《歲寒三友圖》;歸莊又為張蟾所繪《虞山先哲圖》作序;吳偉業、方以智卒。

清康熙十一年(1672)六十歲

往來北京、山東之間。冬至太原,與閻若璩相遇。至忻州靜樂度歲。

是年,笪重光、王翚、楊晉等集常州,與惲壽平同寓談藝四十日;歸莊作《敬亭山房記》;周亮工卒。

顧炎武詩《秋風行》俞建良書

清康熙十二年(1673)六十一歲

顧炎武完成《日知錄續錄》六卷。是年,至山東德州,修訂《德州志》。游濟南,居通志局,助修《山東通志》。冬,歸莊訃至,于桑家莊設奠祭祀。后至北京度歲。

是年,黃周星到蘇州訪徐枋,時枋貧困潦倒,饑餓乏食;蕭云從與歸莊同年卒。

清康熙十三年(1674)六十二歲

正月出京,往來山東、山西之間。考論《會真記》故實。

同年,朱彝尊為紀映鐘所藏宋拓《圣教序》作跋;尤侗、彭定求在蘇州故里舉行齋醮,并以詩文宣揚道教。

清康熙十四年(1675)六十三歲

赴濟陽訪張爾岐。秋至太原,移居祁縣戴廷栻所建書堂。

是年,俞南史所編《唐詩正》刊行;朱彝尊為揚州平山堂重修完成作《真賞樓記》;梅清作《冒雨泛舟尋支硎天池諸山》詩,記吳門之游;龔賢作水墨山水,系以“天寒漁子愁冰凍”詩傳世也。

清康熙十五年(1676)六十四歲

往來山西、山東、北京之間。作《初刻日知錄自序》,在京度歲。有《與潘次耕札》《與黃太沖書》。又,所著《日知錄》請黃宗羲評閱。

是年,王翚、徐枋、鄒式金等二十人合作山水巨卷成;顧炎武五妹(徐乾學母)卒。

清康熙十六年(1677)六十五歲

二月,與王弘撰同至昌平,第六次謁天壽山。夏,出京至德州,見嗣子顧衍生。至山西,經介休,過介子推祠。九月入陜西,居王弘撰家。至富平訪李颙。十一月,游華山。卜居華陰。再至祁縣度歲。

是年,王鑒卒。

清康熙十七年(1678)六十六歲

往來山西、陜西之間。朝廷為纂修《明史》,特開博學鴻儒科,征舉海內名儒。內閣學士葉方藹和韓菼欲薦亭林,亭林以死拒,從此不再入京。

清康熙十八年(1679)六十七歲

正月往延安,抵同官(今陜西銅川),拜寇慎墓。隨即攜顧衍生移居王弘撰所建新居。三月出關,游嵩岳。往來河南、河北、山西之間。十一月回華陰。

是年,黃宗羲、傅山、冒襄、嵇宗孟、王弘撰等拒不應“博學鴻儒”試。王弘撰自京西還陜山,作《北行日札》。

顧炎武先生紀念館

清康熙十九年(1680)六十八歲

元旦作一聯:“六十年前二圣升遐之日;三千里外孤忠未死之人。”華陰令遲維城造訪,與亭林謀建朱子祠。《音學五書》勘定。致書楊瑀,以修改《日知錄》事相告。十一月,元配王氏卒于昆山,顧炎武設靈位祭拜亡妻。于汾州度歲。

同年,葉弈苞著《金石補錄》;笪重光所著《書筏》《畫筌》各一卷刊印;顧祖禹客昆山徐氏傳是樓;王時敏卒。

清康熙二十年(1681)六十九歲

往來山西、陜西之間。自華陰至山西曲沃,患病嘔瀉。十月,移居韓宣宜園。年底,朱子祠堂告成,顧炎武抱病作《華陰縣朱子祠堂上梁文》。

是年,徐枋題《婁東十老圖》;惲壽平、笪重光、王翚等合作《歲寒圖》。

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七十歲

正月初八,顧炎武在曲沃上馬時失足落地,病又發作,嘔瀉不止。九日凌晨,與世長辭。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临夏县| 石渠县| 临沭县| 章丘市| 定结县| 通化市| 玉环县| 十堰市| 江达县| 贵溪市| 龙州县| 环江| 景东| 满洲里市| 柳州市| 大关县| 德清县| 隆德县| 江川县| 安丘市| 乌兰浩特市| 即墨市| 盐津县| 彭泽县| 盐津县| 宁河县| 三门县| 揭阳市| 北海市| 城市| 上杭县| 庆阳市| 革吉县| 申扎县| 汉中市| 平昌县| 丰镇市| 葫芦岛市| 湖北省| 富源县| 昌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