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日后,河內郡,懷縣。
袁紹親率的北路聯軍浩浩蕩蕩抵達此郡治重鎮,旌旗蔽日,甲胄如林。
龐大的軍伍在城外擇地安營扎寨。
而袁紹本人,連同公孫瓚、王匡等主要將領,以及至關重要的“天子”劉辯,則被安置在懷縣城內相對安全舒適的官邸行轅之中。
劉辯的臨時居所被安排在城內一處較為清幽的官邸。
雖然比不上后世屋子來的舒坦,但相較于之前行軍途中簡陋的營帳,已是天壤之別。
最起碼圍墻小院,屋舍齊整,總算有了幾分“行在”的模樣。
大軍剛剛安頓,懷縣官署的庭衙之內,氣氛便驟然緊張起來。
袁紹高踞主位,面色陰沉。
公孫瓚、王匡等北路核心人物分列左右。
一份從城外剛剛送達的朝廷文書,正攤開在袁紹面前的案幾上。
“哼!”袁紹猛地一拍案幾,震得茶盞叮當作響。
與此同時臉上帶著毫不掩飾的輕蔑跟怒意,“說什么朝廷使者?不過是董卓老賊座下搖尾乞憐的鷹犬走狗!早不來晚不來,偏偏等大軍剛至懷縣便來?能安什么好心?!”
下首的河內太守王匡,作為河內的東道主,對洛陽來人似乎了解更多,他連忙拱手,語氣謹慎勸解道:“袁盟主暫且息怒,盟主方才所言固然有理,然則……據報此次朝廷所遣使者,為首者乃大鴻臚韓融。此人清名素著,志行高潔,尚且算是朝堂內景仰之名士,其余隨行之人暫且不提,單論韓融此人……應非助紂為虐之徒。”
袁紹濃眉緊鎖,手指無意識地敲擊著案幾邊緣。
韓融的名聲,他確實有所耳聞,此人素有清望,并非董卓嫡系。
若真是此人前來,直接拒之門外,于情于理都說不過去,更顯得自己氣量狹小,不通情理。
然則,他最倚重的謀士逢紀、許攸等人此刻皆尚在城外軍營安頓,暫且未能及時入城商議,這讓他一時難以決斷。
隨即,袁紹目光轉向左側的公孫瓚:“伯圭,你意下如何?”
公孫瓚雖以勇武剛烈著稱,卻也并非無腦莽夫。
他沉吟片刻,沉聲道:“王太守所言不無道理。韓融此人,瓚亦有所耳聞,確非宵小之輩。董卓遣其前來,必有所圖。與其拒之門外,徒增猜疑,不如……允其入城一見,屆時再做定奪不遲!”
袁紹聽罷,心中權衡。
公孫瓚和王匡都傾向于一見,自己若強行拒絕,反倒顯得心虛怯懦。
也罷,那就一見。
“好!”袁紹一拍案幾,做出決斷,“那就依伯圭與公節之言!設宴!請這幾位‘朝廷使者’入城!本盟主倒要看看,這董卓老賊,到底是打算耍什么花招!”
----------
當夜,懷縣官署廳堂。
燈火盡明,將寬敞的廳堂照得亮如白晝。
宴席分列兩側:
左側以袁紹為首,公孫瓚、王匡等北路諸侯將領依次而坐。
右側則以大鴻臚韓融為首,胡母班、王瑰等朝廷使者正襟危坐,神色肅穆。
而御座之上,劉辯身著常服,神色平靜。
他內心其實極不情愿來這赴宴。
與這些來自洛陽朝堂,深知宮廷內幕的中央大臣近距離接觸,風險極大。
搞不好隨口一句失言,一個眼神,都可能暴露他的身份秘密,后果不堪設想!
那位端坐使者首位的大鴻臚韓融倒還好,目光深邃,有些氣度,瞧著算是面善。
但其后之人便不同了,尤其是第三位的王瑰,此人雖是武將,但劉辯一眼便瞧出,跟高覽相比,這人身上少了武將的坦率跟忠烈。
不過沒辦法,一向對劉辯這不喜見人的習慣樂見其成的袁紹今個一反常態,態度堅決地邀請他赴宴。
劉辯心知肚明,袁紹此舉,無非是想借他這位“天子”在場,向這所謂朝廷使者宣示,真正的天子在他袁本初營中。
而那洛陽董賊手中的“天子”不過是偽帝!
這是袁紹的政治籌碼,也是此次討董的聯軍大旗。
劉辯無法拒絕,只能硬著頭皮前來。
好在,袁紹的安排還算“周到”。
劉辯高居主位,與下方眾人保持著相當的距離。
整個宴席期間,除了韓融等人依禮向他遙遙示敬,寒暄“陛下圣安”之外,再無過多交流。
尤其是關于“永安宮鴆酒”“陛下如何脫險”這等敏感至極的話題,雙方竟都心照不宣地避而不談。
就好似壓根這事兒從未發生過一般。
劉辯樂得如此,全程保持著沉默寡言且略帶一絲“疲憊”的狀態。
盡責地扮演著一個“飽受驚嚇、身體不適”的少年天子。
袁紹顯然也無意讓他久留。
宴席進行不到半個時辰,袁紹便起身,對著韓融等人言道:“大鴻臚,諸位使君!陛下自洛陽脫險以來,歷經顛簸,心神俱疲,圣體欠安。今日能親臨此宴,已是勉力支撐。為陛下圣體安康計,本盟主建議,請陛下先行回住處歇息,還望諸位使君體諒!”
事關天子安危,理由冠冕堂皇,韓融等人自然無法阻攔,紛紛起身行禮:“恭送陛下!臣等愿陛下早日安康!”
劉辯心中暗松一口氣,面上卻依舊帶著一絲“虛弱”,在高覽及兩名親衛的“攙扶”下做戲做全套。
艱難地緩緩起身,對著眾人微微頷首,接著便在眾人恭敬的目光中,步履略顯沉重地離開了官署。
直到出了外頭廳門,那絲“虛弱”才迅速褪去,腳步也輕快了幾分。
劉辯走后,廳堂內的氣氛瞬間則為之一變。
方才那層虛偽的客套與謹慎的沉默被打破,空氣都好似凝重了幾分。
眾人皆知,今個地正題要來了。
袁紹重新落座,目光銳利如鷹隼,掃過韓融等人。
聲音帶著不容置疑的嚴肅,開門見山道:“眼下!天子諸位也已經見過。大鴻臚,諸位使君,現在可以說說,那董賊……派諸位使君從洛陽遠道而來,究竟所為何事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