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心歸赤子,以念止念
- 一人之下,重器定河山
- 墨月白星
- 2092字
- 2025-08-14 12:00:00
陸瑾哪里知道,這兩年多的時間里,自己這大外孫有大半時間都沉浸于內景,隨傳承修行。
雖族中未正式傳授奇門之法,他也未正式煉炁,神魂心性與知識上卻早已經入門,也早已得“靜”。
這便是七星陣局的好處,讓他無需止念便入得內景,且能壓制心中繁雜,不被妄念所迷。
如此一來,只需要逐漸放松壓制,他便能一點點排除雜念,到最后再無需陣局,亦能清凈。
片刻后……
諸葛明笑著抬眼:“外公,如何?”
“不知道是不是先天奇門的關系,最近我學會了進入內景,也沒覺得有什么問題,這算是‘持定’么?”
“你說你入了內景?!”陸瑾驚愕,“可曾迷失過?”
“一開始會出現些幻象,但我記得爹說過那都是假的,就沒去理會,漸漸就沒了……”
“!!!”
此言一出,陸瑾瞪大了雙眼,盯著他看了良久:“這事兒……你爹知道么?”
“您知道爹管我管得嚴,也從不讓我嘗試,我怕他揍我……”
“那就不怕我揍你?”
“外公對我最好了,舍不得揍我……對吧?”
“那倒是,那下次再有這種事就先告訴外公,拉鉤?”
“嗯,拉鉤!”
穿越至此已有三年,重回孩童,心無煩惱又備受呵護,不知從何時起,諸葛明曾丟失的“一心”被重新喚出。
此心名“赤子”,是天真、是良善、是赤誠、是淳樸,亦是對世間一切的好奇、對濃厚親情的感念……
他伸出了小指,露出純真笑容。
這之后,陸瑾又測試了一番,確認這寶貝外孫的確達到了“舍念清凈”,頓生驚喜:“這小子的天賦還真是恐怖,百年、不……五十年難遇啊!”
他上一次聽說有人三歲就達到此境,是在三十多年前……
那人叫張之維。
但為避免其驕傲,他表面卻不動聲色,輕咳兩聲就正色道:“你的靜功既已達成,那就把《九序心法》翻開吧……”
便開始傳法:
“《九序心法》第一序:艮背,以念止念,以求心也。”
“《易》中有云——艮其背,背字以北以肉,北方水也,而心屬火,若能以南方之火,而養之于北方之水焉,便可洗心退藏于密是也。”
“以念止念者,蓋以念之正,而止外念之邪也。”
“故初學之士,先須念誦心法,初從口念,而至于背之腔子里,所謂心之后,背之里也。”
“腔字以肉以空,背之空處,與心相對略下些,所謂虛無之竅。”
“茍能存無守有,念止于背,則心常在背矣。”
“心常在背,則自然水退火降,渾身調息矣。”
誦完第一序內容,陸瑾開始說明:“此第一序,便為‘逆生三重’的入門之功,是借《易》中‘艮卦’之象接引初學,以安心定神、洗心滌慮……”
“在《易經》中,‘艮卦’的象征物象為‘山’,基本卦義為‘止’,闡‘抑止邪欲貪念、不動如山’之理,此法正取此理,旨在抑止雜念、穩固心性。”
至此,陸瑾一頓,看了外孫一眼,見小家伙聽得認真,十分滿意:“當然,這一點你已經做到,可進入下一步……”
“當心念穩固、入得極靜,便如身處虛空,入虛無之境,尋常入定只需緊守心神以悟學,但修行‘逆生’卻是要以念探之,求不昧之心!”
“不昧之心?”
“沒錯。”
陸瑾點頭。
“就像你身處于內景,周遭無垠,你是否會好奇其可有邊界,邊界之處又有何景?”
“會!”
“這便是同樣的道理。”
“身入內景會因心不定而生無窮幻境,念入虛無則會因心難止而迷失在虛無里,其本無一物,終越探越迷以至歸途難尋,也唯有止念不昧,才能勘破霧障,明心見性。”
話音落,陸瑾指了指“艮背”的“背”字:
“其法門便在于此,念及虛無,單純的‘舍念清凈’已是不夠,須以性命相生……”
“背字以北以肉,北方水也,也即是‘背水’,背水而行路難走,背亦是行炁大脈之督脈所在,故天下修行者皆要行炁周天,通脈化之……”
“而一應妄念皆源于心,心竅屬南屬火,若心火旺盛便心猿亂動、攪亂心神如馬奔騰,故有‘心猿意馬’之說,此水火二者便為性命修行最初之坎坷。”
“然而,若能以心火化背水,以背水養心火,便可南北向調而水火融,心火止而背水退,是以洗心退藏、性命相合……”
“恰好心之后、背之里有一腔,與心相對略下,為虛無之竅,念探虛無時先入念于此竅,再以此竅生發,便可水火相濟肉為根,如系繩探霧,不至迷失。”
“原來如此……”
講解至此,諸葛明若有所思,只覺這入門之法玄奧,竟暗合天地物象,又映照人身。
“亦或是說,天下修行法凡精妙者,皆是取之于天地而納之于己身,只為身合天地、念化自然?”
此悟非只從“艮背法”來,也是他習先祖傳承有感。
相較于尋常術士借天時地利布局之限制繁瑣,“武侯奇門”另辟蹊徑,以人身為中宮,以性命合天力成局,便是“天人合一”之典范。
“如此說來,這更進一步的‘三昧真火’,便是由外向內,真正納天力于己身、改格局作奇門,以性命成大局凝天地火種,求身化天地……謀通天之能?!”
這一瞬間,諸葛明又回想起了先祖通天的壯觀場景,及體內的先天奇門,頓時興奮。
“嗯?”
陸瑾察覺,立馬就拍了他一掌……
啪!
令他吃痛。
“哎喲!”
“怎么回事,還未修行就牽動心猿,你這靜功是假的?”
“當然不是,修行之事關乎性命,我又不傻!”諸葛明揉了揉腦門兒,“只是突然想到了一些東西,一下子沒想通……”
“哦?說來聽聽。”
“外公您說過,‘逆生三重’和道門修行的本質一樣,都是‘內丹法’對吧?”
“嗯。”
“但我問過老爹,內丹法之初都是‘煉精化炁’,是要強肉身煉真炁,可這‘逆生三重’為什么不練身不煉炁,卻先是煉心?”
他順勢問出了心中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