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知思維模型
- 圓中
- 3188字
- 2025-07-08 12:01:19
心理賬戶
——“金錢”是金錢,“價值”是價值
行為科學教授理查德·塞勒(Richard Thaler)指出:人們會把金錢的支出和收入,在心理上劃分到不同的賬戶里,這就是心理賬戶(Mental Accounting)。它是人們對經濟行為進行編輯、分類、預算及評估的過程。由于心理賬戶的存在,人們對金錢的價值,會有計算差異。換句話說,我們有時會“算不明白賬”,并因此做出一些非理性決策。
影響心理賬戶的因素
心理賬戶的計算差異是由多個因素造成的,包括收入差異、支出差異、用途差異、規劃差異和觀念差異等。下面舉幾個例子分別說明。
收入差異:同樣是1000元的收入,如果是辛苦賺來的,我們會將其歸于工作所得賬戶,會不舍得花;如果是收的紅包,我們會將其歸于意外收入賬戶,會比較舍得花。
支出差異:同樣是1000元的領帶,如果是平時看到這樣的領帶,不太舍得買,因為我們將其歸于日常穿戴賬戶;如果是在面試前或者參加重要會議前,我們會買得很干脆,因為這筆支出我們會將其歸于投資未來賬戶。
用途差異:同樣是10000元的高性能電腦,如果考慮用它來看劇、打游戲,我們將其歸于娛樂消費賬戶,會覺得貴;如果考慮用它來完成一些影視創作、開發程序,我們會將其歸于生產力工具賬戶,就不再覺得它貴了。
規劃差異:同樣都是勞動所得,如果收入328元,我們會將其歸于零花錢賬戶,隨手就能花掉它;如果收入10000元整,我們會將其歸于儲蓄賬戶,去銀行存起來,一分都舍不得花。
觀念差異:假設有概率獲得1000元的獎勵,如果我們覺得這獎勵是應得的,那么得到時也不會特別高興,但若損失了就會很難過,因為我們已經將其歸入已收入心理賬戶;如果我們覺得這獎勵未必能拿到,那么得到時就會非常欣喜,若沒得到也沒那么難過,因為此時我們將其歸入了未收入心理賬戶。
以上這些同樣的收益、支出,如果被劃分到不同的心理賬戶,就會產生不同的消費或儲蓄行為,這就是心理賬戶對人起到的作用。
如果我們不那么嚴謹地給心理賬戶分類,那么它可以有基礎溫飽開支、日常生活開支、娛樂開支、關系維護開支、投資未來開支、風險規避開支、意外收入、勞動收入、大額收入、零散收入、隨機收入、持續收入、整錢賬戶和零錢賬戶等。這些心理賬戶之間可以通過情緒、態度和觀念進行轉換,但彼此都是獨立的,并不能相互共享,也就是說,每個賬戶都是獨立計算的,不能混為一談。
每個人都有很多不同的心理賬戶,人們會受到當下條件、過往經歷、生活環境、文化習慣等的影響,而對各種支出、收入有不同的看待標準,其中過往經歷帶來的影響很明顯。
當家長對孩子說:“雖然咱們家里條件不好,但爸爸媽媽仍然愿意把最好的都給你。”同時,孩子也能看見爸爸媽媽舍不得吃舍不得穿,懂事的孩子會感受到沉重的心理壓力,因為他們的心理賬戶將這錢歸為父母的“血汗錢”。這導致他們特別不舍得花錢,甚至覺得自己的某些正常消費都是一種“對不起父母”的罪過。這對孩子的成長多少會有些不利影響。
另一種對心理賬戶的應用的情況,是為了勸自己的父母別不舍得花錢,就把自己獲得收入所做的工作說得更加輕松一點兒,這樣可以讓自己的父母“更舍得花”一點兒,別太委屈自己。這都是觀念、經歷對個人心理賬戶產生影響的典型例子。
心理賬戶的成因
之所以每個人都能產生這種心理賬戶,我認為最大的原因在于人們通常將“金錢價值”與“金錢的感受價值”分開看待。
什么是“金錢價值”?面值為100元的錢的實際價值就是100元,這是從客觀角度理解的價值。“金錢的感受價值”,則是這100元背后所付出的辛苦程度。辛苦程度不同,這筆錢的感受價值就不同。這是從主觀角度去理解金錢的價值。
不同的人對于相同的100元會有不同的感受價值。有人睡一覺,賬戶里就多出來1萬元的“稅后收入”;有人熬一宿,才能多賺100塊的加班費。兩者在支出100元時心態就會不同,這源于他們有不同的金錢感受價值。
即使同一個人,在不同時期或通過不同途徑獲得相同的100元,也會有不同的感受。例如,他會認為“這個”100元是中獎得來的,可以請朋友吃頓飯;而“那個”100元是辛苦賺來的,不能借朋友花。這兩種100元的感受價值也是不一樣的。
與收入相應,對相同面值金錢的支出存在差異,也來自個人對感受價值的預計。有的人認為周到的服務可以給自己帶來舒適的體驗,這對自己很重要,他就認為花這筆錢很值;而觀念相反的人則不會用這筆錢換取舒適,而是去購買保險,去買一份安心。
綜上所述,金錢面值相同,收入時的感受不同(支出時預計感受不同),這筆錢的感受價值就不一樣。這就是心理賬戶之間存在差異的原因。
心理賬戶的應用
基于心理賬戶的特點,我們可以利用它來切換人們的心理賬戶,從而實現自己的目標。
1.實現消費目標
商家可以通過改變消費者對開支用途的認知,促使他們更愿意消費。
用途切換:“相當于每天一杯奶茶”“它更是一種身份的象征”“它是孝敬父母的好禮品”“這不是玩具,是孩子的童年”……
時間切換:“現在消費就是投資未來”“一次消費能終生獲益”“一本萬利”……
無論切換用途還是切換時間,目的都是讓人覺得這筆花費更值得。反過來,如果你作為消費者,想讓自己的錢包癟得慢點兒,就需要重新擺正自己的心理賬戶,思考一下確實是自己消費的目的錯了,還是商家在套路自己。
2.實現儲蓄目標
當然,我們也可以通過主觀切換心理賬戶,重新看待收入和支出,讓自己有所積累。
收入切換:“這次的意外收入來得輕松,相當于一個月的工資呢”,這會讓我們珍惜所得。
支出切換:“吃一次某大餐相當于在家吃了10次火鍋呢”,這會讓我們謹慎消費。
3.實現管理情緒的目標
如果我們能理性地看待未得、應得和已得之間的差異,就能保持樂觀的心態,減少很多負面情緒。
得:“我沒有得到一等獎,一等獎就不是我的,這并不算損失,我只是沒有得到。”這樣會減少痛失感。
舍:“這東西給你,你就拿著,反正我也用不上,如果你不收,我就扔掉了,這樣太可惜了。”在給別人東西時,這樣說既不會讓對方產生心理負擔,對自己也會有所交代,贈予別人總比扔掉更好。
4.先予后取實現目標
如果想讓對方接受一樣東西,可以先讓對方默認已經獲得(實際并沒有真的獲得),在心理上讓它成為已得的東西。這能激發對方的“損失厭惡”,使對方為保護自己的東西而完成支付。
假裝給你:“屏幕前的你,看到了就是你的了,現在不下單,就被別人搶走了!”“你的同桌一定和你關系最好!你給幫忙帶個話……”
真給你:“先體驗再付款”“先使用再付款”“照片先拍給你看,你不要我就刪了。”
假裝給你,是讓你看到它的好;真給你,是讓你感受到它的好。
5.先取后予實現目標
先設定一個固定的預期心理賬戶,再為這個賬戶提供額外的收益。
某豪華品牌的銷售服務:首次交易完成“錢與貨”的交換,使消費者的這筆支出固定為消費這個商品的心理賬戶(實際包含了后期服務的費用),后期再提供尊貴的保養服務、持續性關懷、更高標準的維修保障……會讓消費者感到服務超出心理預期,感受價值大于預期價值,對這個豪華品牌的好感度持續提升。
降低對方預期的社交高手:在100%的基礎上輸出80%的實力,保持彈性,步步為營,可以在必要時為對方創造驚喜,可以在職場穩步高升,使關系持續升溫;這要比在自己已付出100%的基礎上,還夸夸其談自己的能力為200%,最后被發現德不配位,總是掉鏈子,要好得多。
心理賬戶能幫助我們更清晰地認識自己的消費心理和行為,理解“金錢收支”與“感受價值”的關系,為消費做出更理性的判斷。然而我們需要知道,心理賬戶本身不具有指導消費的作用。因此,不要知道了“心理賬戶”的存在就開始懷疑自己,并開始改變自己的消費觀念。做這種改變前,我們可以再問一問自己:我之所以通過多年養成了這些“觀念”,背后是否有原因?比如,這些觀念在我經營生活的漫長過程中,是不是沒有導致太壞的結果,或者大部分的結果是“好的”或者“不壞的”?
否定自己前,先肯定“一部分”的自己;懷疑自己前,先相信“一部分”的自己。在受到新觀念的沖撞時,首先你要先相信一下自己,否則過度“反思”只會徒增煩惱,甚至破財、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