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機緣巧合?
- 重生1987:我的文藝時代
- 膽子大一點
- 2049字
- 2025-07-10 14:58:16
第二天一早,張啟民來到瀧泉縣文化館。
他是搭乘了村里在城里跑“摩的”的張建濤的摩托來的。
張建濤是村里張福強的兒子,說起來,張福強和張啟民的爺爺同輩,論資排輩,張啟民還得叫張建濤“叔”,但打小時候起,張啟民都叫“建濤哥”。
張建濤比張啟民大三歲,初中沒畢業就不讀了,總喜歡在山外面跑,腦子還算活絡,他家里掏空家底,為他買了輛嘉陵70,他每天早出晚歸在瀧泉縣汽車站接客。
張建濤屬于最早一批從村里出去“做生意”的人。
張啟民坐在張建濤的摩托車后座上,背著讀高中時的書包,書包里裝著昨晚上寫的《河邊的錯誤》。
張啟民本想叫張建濤把自己送到汽車站就可以了,這樣一來,他省去了從家里到安仁鄉路上的時間。
“建濤哥,你在汽車站把我放下就行!”
“這哪兒行,你到哪兒我就送你到哪兒,這會兒汽車站還沒有生意,不打緊。”
張啟民看自己拗不過張建濤,就告訴了他自己要去的是瀧泉縣文化館。
張建濤的嘉陵排氣管似乎出了點小問題,一路轟鳴。
最終,在掛著“瀧泉縣文化館”的牌子下停了下來。
張啟民和張建濤約好,晚上五點在汽車站門前匯合,一起回南山村。
如果超過五點,張啟民還沒有出現在汽車站,張建濤就不必等他了。
目送著張建濤的嘉陵離開,張啟民轉身進了文化館的大門。
文化館大門里面,各間辦公室的門都緊閉著,看來自己是來早了。
人家都還沒來上班!
自己是不是急了一點?
張啟民看到掛著“《瀧泉文藝》編輯部”的牌子下,有兩級臺階,就挑了上面一級,坐下身,拿出自己的昨晚上寫的《河邊的錯誤》小說稿。
確定無疑,《河邊的錯誤》將是先鋒文學又一代表作。
正低頭想著時,一個人影從外面的大門匆匆跑進了文化館小院,往門廳方向快步而來。
張啟民一看,不是別人,正是胡永軍。
胡永軍也認出了張啟民,臉上頓時充滿了驚訝:
“你,怎么在這兒坐著?”
張啟民不慌不忙站起來,拍了拍屁股上的灰塵,回答道:
“胡總編,我是昨天來過的張啟民。”
胡永軍看到張啟民手里還捏一沓書稿,笑了:
“我知道你是張啟民,怎么,你的小說寫好了?”
“是的,胡總編,我今天是專程來送稿子的。”
胡永軍皺了皺眉,說道:
“稿子的事情不急,我是回來取東西的,啟民,你今天還有其他事嗎?”
張啟民聽了一時不解,回答道:
“沒有。”
胡永軍聞言卻大喜,說道:
“沒其他事就好!你等會兒跟我一起出發,陪燕京來的大編輯一起去一趟仙都!”
“……”
張啟民一愣,但他很快就猜到了接下來要發生的事。
有這樣好事?!
“行!”
他干脆利落地答道,同時飛快地把稿子理了理,放回了書包。
等胡永軍到辦公室拿上了東西,兩人一起走出了文化館大門。
瀧泉文化館大門外,停著一輛外地牌照的吉普。
張啟民發現,就是昨天停在文化館小院里的車。
等上了車,張啟民發現昨天在胡永軍辦公室見到的燕京來的大編輯已經坐在車里了,另外一個年紀稍大的人則是開吉普的司機。
而胡永軍到辦公室取的東西,是一臺照相機。
吉普駛出了瀧泉城區,很快就上了前往靖云縣的公路,仙都風景區地處與瀧泉相鄰的靖云縣境內。
車上,胡永軍和燕京來的大編輯一路說說笑笑。
而通過旁聽,張啟民知道了這位談吐不凡的燕京來的大編輯不是別人,正是燕京國文出版社下面的《當代》雜志社的編輯。
他的名字叫舟倡義。
舟倡義之所能到小縣城瀧泉,完全是歪打正著。
本來舟倡義是到錢江省的航州市來參加一場文學活動的,正巧碰上在省城辦事的胡永軍。
胡永軍原本是文化館開展各種文藝演出時的場務,主要負責放音樂。
但胡永軍一直比較喜歡文學,在客串了館里幾次下鄉收集民歌的工作后,成了不折不扣的文學發燒友。
一年多前,胡永軍向文化館請了三個月假,去燕京參加了一期文學講習所的學習,兩人因此而認識并結交。
胡永軍先是給文化館打報告,要創辦《瀧泉文藝》雜志,沒有得到批準。
之后,他又直接給文教局打報告,前后一年時間,終于得到了批準。
恰巧,在省城他又碰到了老朋友舟倡義,遂把《瀧泉文藝》的創刊時間從年底提前到了7月底,為的就是請舟倡義來瀧泉,給他壓壓陣、助助威。
車上,張啟民很快就適應了幾人相處的氛圍。
他沒有多想,決定主動出擊。
他往前探了探身,朝著坐在副駕駛座上的舟倡義說道:
“舟老師您好,您昨天講的話對我很有啟發,故事確實是小說的核心,如果沒有故事作為核心,就像到飯店里點了一盤紅燒肉,菜上來了,盤子周圍點綴的東西花花綠綠,很多很漂亮,但盤子中央卻找不到紅燒肉。”
張啟民感到自己的衣角被胡永軍扯了扯。
他假裝沒有看見胡永軍的提醒,繼續說道:
“不過,若點的僅僅是紅燒肉,沒有其他素菜點綴,也顯得千篇一律,會讓人感到膩味。”
舟倡義側著身,聽完張啟民的話,似在品味,隨即連連點頭:
“你的比喻太妙了!雖然簡單通俗,卻也不無道理!”
隨后舟倡義好像自言自語道:
“可惜,當下很多作家都不懂得這個道理啊……”
胡永軍立刻插話道:
“舟兄,我們的文學青年昨晚上就把給《瀧泉文藝》的小說寫出來了!”
有誰會比胡永軍更適合說這話?
這話從胡永軍嘴里說出來,真的再合適不過!
胡主編,你真的太給力了!!
張啟民沒吭聲,兩個嘴角卻不由自主向上彎了起來。
此時此刻,胡永軍還不知道,一樁大機緣已經被張啟民在看似不經意間種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