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如墨,風裹挾著山林間潮濕的泥土氣息撲面而來。李龍站在根據地的瞭望臺上,目光沉穩地掃視著遠方。他身旁的通訊員剛剛將前線偵察兵的匯報整理完畢,紙頁在風中輕輕翻動,字跡雖潦草,卻透著緊迫。
“東側補給線方向發現日軍小股部隊活動,人數約二十人,行動隱秘,疑似為后續大部隊探路。”
李龍眉頭微皺,指尖在紙頁邊緣輕輕摩挲。他知道,這場仗,遲早要來。日軍絕不會甘心松本一郎的覆滅,而根據地剛剛接收的美械裝備,無疑成了他們眼中的眼中釘。
“召集偵察班。”他低聲吩咐,語氣平靜,卻帶著不容置疑的果斷。
不多時,五名身形精瘦、目光銳利的戰士站在了他面前。他們穿著便衣,腰間別著短槍,腳上纏著草鞋,是根據地最精銳的偵察力量。
“任務明確。”李龍開門見山,“你們要深入敵后,摸清日軍的兵力部署、武器裝備以及可能的進攻路線。特別是他們是否在籌備大規模行動。”
“是!”五人齊聲應答,聲音壓得很低。
“記住,安全第一。遇到危險,能避就避,情報帶回來才是關鍵。”李龍掃視他們,“你們的任務,關系到整個根據地的存亡。”
其中一名年紀稍長的偵察兵點頭:“明白。”
夜色中,五道身影悄然離開根據地,像五滴墨水落入夜幕,迅速消失在山林之間。
山林深處,冷風呼嘯,枝葉在風中沙沙作響。偵察兵們借助夜色的掩護,在山道與林間穿行。他們熟悉這片土地,每一條小徑、每一片灌木叢都了然于心。但這一次,他們面對的不再是尋常巡邏的日軍,而是正在集結、準備反撲的敵人。
“前方有動靜。”一名年輕的偵察兵低聲道,抬手示意停下。
眾人立刻伏低身子,屏住呼吸。不遠處,幾道模糊的身影在林間緩緩移動,腳步輕而謹慎。是日軍的巡邏隊。
“繞過去。”年長的偵察兵做了個手勢,五人悄然向右側移動,避開敵人的視線。
他們借助地形掩護,穿過一片低洼地,又翻過一道山梁,終于接近了日軍的臨時營地。
營地外,幾名哨兵持槍站崗,神情警惕。營地內燈火昏暗,隱約可見幾頂帳篷和堆放的物資。
“你守著。”年長的偵察兵低聲吩咐,帶著另一人悄悄靠近。
兩人伏在一處灌木后,仔細觀察營地內的動靜。幾名日軍軍官圍坐在一張地圖前,低聲交談,偶爾指指點點。偵察兵聽不懂日語,但能從他們的手勢和表情判斷出,這是一次重要的軍事部署。
突然,一名日軍軍官站起身,走向帳篷外,似乎要解手。
年長的偵察兵眼神一凝,迅速拉低帽檐,縮在灌木叢中。年輕偵察兵也屏住呼吸,一動不動。
那名日軍軍官走到離他們不到五米的地方,解開褲帶,動作緩慢。偵察兵能清晰地看到他腰間的軍刀和胸前的徽章。
時間仿佛凝固,每一秒都像被拉長。
終于,軍官系好褲子,轉身回到帳篷內。
偵察兵松了口氣,繼續觀察。不久后,他們從日軍軍官的交談中捕捉到了幾個關鍵詞:“雨天”、“迂回”、“補給線”。
年長的偵察兵心中一緊,立刻意識到這可能是日軍下一步的作戰計劃。
“撤。”他低聲說道。
兩人小心翼翼地退離營地,與另外三名偵察兵匯合。
“他們準備在雨天發動進攻,目標是東側補給線,戰術是迂回包抄。”年長的偵察兵低聲匯報。
“得盡快回去。”另一人點頭。
五人再次隱入夜色,沿著原路返回。
回到根據地已是后半夜,天邊泛起微光。李龍早已在指揮部等候。
偵察兵們將情報一五一十地匯報完畢,李龍聽完后,沉默片刻,隨即站起身,走到墻邊的地圖前。
“日軍這次是有備而來。”他緩緩說道,“他們選擇雨天進攻,顯然是想利用天氣掩護,同時削弱我們的機動性。迂回包抄,說明他們想切斷我們的補給線,孤立根據地。”
他拿起一根炭筆,在地圖上圈出幾個關鍵點。
“立刻調整防御部署。”他下令道,“東側補給線加強巡邏,安排伏擊點;側翼增派兵力,防止日軍迂回;同時,通知各村百姓,做好疏散準備。”
“是!”通訊員立刻開始傳達命令。
“還有,”李龍頓了頓,“讓戰士們熟悉美械裝備的雨天操作方式,不能在關鍵時刻掉鏈子。”
“明白。”
李龍望著窗外的晨曦,眼中閃過一絲冷意。他知道,一場硬仗即將來臨。而他,已經做好了準備。
晨光灑在指揮部的桌面上,地圖上標注的紅圈在陽光下格外刺眼。李龍的手指緩緩滑過那些標記,像是在丈量即將到來的風暴。
“傳我命令,”他低聲說道,“各部隊進入戰備狀態,不得有誤。”
話音剛落,一陣風從窗外吹入,掀動了桌上的紙頁。一張偵察兵繪制的敵軍部署圖被吹到角落,露出一角,上面清晰地寫著:“雨天進攻,迂回包抄。”
李龍的目光落在那行字上,眼神愈發堅定。
遠處,天邊的云層開始聚集,仿佛在醞釀一場風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