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水號在波濤洶涌的大海上艱難前行,狂風呼嘯著,像是要將整艘船撕裂。海浪如山般涌起,又重重地砸向船身,發出震耳欲聾的聲響。船身劇烈地搖晃著,讓人站立不穩,仿佛置身于一場可怕的噩夢之中。
在這混亂的時刻,圖書館內也陷入了一片混亂。書架在搖晃中搖搖欲墜,書籍紛紛掉落,在地上散落成一片。突然,一聲巨響傳來,一個高大的書架轟然倒塌,重重地砸在了地上。我驚恐地看著這一幕,心中涌起一股不祥的預感。
“快!大家小心!”船員老張的聲音在圖書館門口響起,他扶著門框,努力穩住身體,“船身晃得太厲害了,大家別被砸到!”
我回頭看了他一眼,剛想回應,目光又被那倒塌的書架吸引過去。“老張,你看那下面!”我指著書架底下,聲音因為緊張而有些發顫。
老張踉蹌著走過來,順著我指的方向一看,倒吸一口涼氣:“那不是……《永樂大典》嗎?怎么會在這兒?”
“別管那么多了,先搶救再說!”我急得直跺腳,率先蹲下身開始搬書。
老張也反應過來,趕緊加入進來。“這些書可不能毀了啊,”他一邊搬一邊念叨,“這可是寶貝疙瘩,比黃金都值錢。”
隨著書籍被一本本搬開,《永樂大典》的全貌逐漸展現在我們眼前。然而,眼前的景象卻讓我心痛不已。這些珍貴的典籍,有的書頁已經被撕裂,有的被水漬浸濕,字跡變得模糊不清,有的則被書架壓得變形,失去了原本的模樣。
“完了完了,”老張看著那些破損的典籍,眼眶都紅了,“好好的書,怎么就變成這樣了呢?”
我輕輕地拿起一本《永樂大典》,撫摸著它那破損的封面,心中充滿了惋惜。“你知道嗎,老張,這《永樂大典》被譽為‘世界有史以來最大的百科全書’,承載著我們中華民族數千年的智慧和文化,是中國古代文化的瑰寶啊。”
老張湊近了些,仔細看著書脊:“我倒是聽說過,就是不知道它到底有多厲害。”
“它成書于明永樂六年,全書共有 22877卷,另有凡例、目錄 60卷,共 11095冊,約 3.7億字,匯集了古今圖書七八千種呢。”我頓了頓,繼續說道,“內容涵蓋了天文地理、倫理制度、政治歷史、名物科學、文化藝術等各個方面,簡直就是一部文化巨著。”
“乖乖,這么多內容啊,”老張驚嘆道,“那得多少人才能編出來啊?”
“可不是嘛,”我嘆了口氣,“永樂元年,朱棣決心修一部巨著彰顯國威,造福萬代,于是命太子少師姚廣孝和翰林學士解縉主持,3000多人參與,歷時四年,才在永樂六年修成。這背后凝聚了多少人的心血和智慧啊。”
就在這時,另一個船員小李也跑了進來:“船長讓我來看看這里怎么樣了,需要幫忙嗎?”他看到地上的《永樂大典》,也吃了一驚,“這不是很珍貴的書嗎?怎么弄壞成這樣了?”
“別提了,被書架砸了,還進水了,”老張無奈地說,“這書的命也太苦了。”
“其實它的命運一直就不好,”我接口道,“明亡時,永樂正本就不知所蹤了,一般認為是毀于明末戰火;嘉靖副本也因為朝廷官吏的竊取、八國聯軍的焚掠等原因,被毀散佚了不少。現在存世的殘本也就 438冊,還分散在 9個國家和地區的 34個公私收藏機構呢。”
小李聽了,臉上露出痛心的表情:“真是太可惜了,這么好的東西,怎么就留不住呢?要是能完整地保存下來,現在能學到多少知識啊。”
我點點頭:“是啊,這《永樂大典》里的知識可太豐富了。就說天文歷法吧,里面記載了很多古代的天文觀測數據和歷法計算方法。比如對北斗七星的運行軌跡,還有日食、月食的預測,都有詳細的記錄。據說當時的天文學家就是根據這些內容來制定歷法,指導農業生產的。”
老張摸了摸下巴:“農業生產?那這書對老百姓的日子還挺重要啊。”
“當然了,”我繼續說道,“不光是天文,地理方面也厲害著呢。里面詳細記載了各地的山川河流、地形地貌,還有不同地區的氣候特征、物產分布。以前的商人要是能看到這些,走南闖北做生意都能少走很多彎路。”
小李蹲下身,拿起一本稍微完好點的《永樂大典》翻了翻:“那這里面有沒有講什么奇聞異事啊?我平時就愛聽這些。”
我笑了笑:“還真有。里面記載了不少民間傳說和神話故事,還有一些關于珍稀動植物的描述。比如有一種叫‘騶虞’的神獸,據說它長得像老虎,卻有著白色的毛發,尾巴比身子還長,性情溫和,從不傷害生靈。雖然現在不知道這神獸是不是真的存在,但光看這些描述就很有意思。”
老張突然想起了什么:“對了,我之前聽人說古代有很多厲害的發明,這書里有沒有記載啊?”
“太多了,”我肯定地說,“像造紙術、印刷術的改進方法,還有一些水利工程的修建技術,書里都有詳細的記載。就說印刷術吧,里面提到了一種活字印刷的技巧,比之前的雕版印刷效率高多了,可惜后來沒怎么推廣開來,不然說不定能更早推動文化傳播呢。”
這時,船身又劇烈搖晃了一下,我們趕緊扶住身邊的東西。小李穩了穩身子:“這船晃得這么厲害,剩下的書可別再出什么岔子了。咱們得想辦法把這些《永樂大典》轉移到安全的地方去。”
老張點點頭:“說得對,我看角落里那個鐵柜子就挺結實的,要不咱們把這些書先搬到那里去?”
我看了看那個鐵柜子,覺得是個好主意:“行,就這么辦。不過搬的時候一定要輕拿輕放,這些書已經很脆弱了,可不能再受損傷。”
我們三人小心翼翼地開始搬運《永樂大典》。在搬運的過程中,小李又忍不住問:“這書當初編出來的時候,是不是只有皇帝能看啊?”
“剛開始的時候差不多,”我解釋道,“《永樂大典》成書后,主要收藏在皇宮里,只有少數的大臣才有機會接觸到。不過到了后來,也有一些副本流傳到了民間的一些藏書家手里,但數量非常少。而且那時候的書都是手抄本,復制起來特別麻煩,所以能看到的人寥寥無幾。”
老張一邊搬書一邊說:“這么珍貴的書,要是能像現在的書一樣大量印刷,讓更多人看到就好了。”
“是啊,”我嘆了口氣,“可惜那時候的條件不允許。不過就算是這樣,《永樂大典》對后世的影響還是很大的。很多失傳的古籍,都是從《永樂大典》里輯錄出來的。比如宋代的《武經總要》,里面記載了火藥的配方,就是從《永樂大典》中找到的,這對研究中國古代的科技發展可是太重要了。”
小李好奇地問:“那現在咱們國家有沒有想辦法把散落在國外的《永樂大典》收回來啊?”
“一直在努力呢,”我說道,“這些年國家通過各種方式,從國外回購了不少《永樂大典》的殘本。而且還有很多專家在對現有的殘本進行整理和研究,想通過數字化的方式把它們保存下來,讓更多人能看到。”
老張感慨道:“不容易啊,這么多年了,還有這么多人惦記著它。看來這書真是咱們的寶貝,丟不得也忘不得。”
我們終于把所有的《永樂大典》都搬到了鐵柜子里,雖然大部分都有破損,但至少暫時安全了。我看著鐵柜子,心里稍微踏實了一些:“希望這些書能撐過這次難關,以后還有機會被修復好。”
小李擦了擦臉上的汗:“肯定能的,這么珍貴的東西,老天爺都會保佑它們的。”
老張也點點頭:“等這次航行結束,咱們趕緊把這些書交給專業的人去處理,說不定還能搶救回來一部分。”
我看著窗外依舊洶涌的大海,心里默默地想:《永樂大典》經歷了數百年的風風雨雨,見證了歷史的變遷,它承載的不僅僅是知識,更是我們民族的精神和文化傳承。無論多難,我們都要守護好它,不能讓它在我們這一代人手里再遭劫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