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 趁敵懵逼,瘋狂進攻(明天上架)
- 從粉碎敦刻爾克開始
- 浙東匹夫
- 5662字
- 2025-08-07 10:05:51
在改良增稠了燃料后的新式噴火器協助下,原本還在拉鋸絞肉的斯滕福德城攻堅戰,終于呈現出了一邊倒的崩盤局面。
新式噴火器投入后的第一天,原本犬牙交錯的拉鋸戰街區就被徹底肅清了。
第二天,原本還穩固控制在布軍手中的那些街區,也被燒得非常凄慘,數百名士兵毫無還手之力地被燒死在隱蔽藏身之地。
也有少數意識到情況不對,提前放棄了隱蔽潛伏的戰術,往后方抱頭鼠竄。
這些逃兵為后方的布軍帶去了恐怖的謠言,連帶著整個師都出現了動搖。
大家都意識到,在敵人有了新式“近距離作戰神器”的情況下,再死守城市、巷戰絞肉,已經不可能贏了。
在士氣崩盤的那一刻,布軍終于出現了潰退。
途中還被德軍追擊、炮擊,著實傷亡了相當一部分,才后撤到更東邊、更靠近伊普爾的波珀靈厄。算是徹底放棄了“直接卡住德軍的鐵路線,讓德軍也沒法使用鐵路補給”的戰略目標。
而德軍方面,在發現新式噴火器近距離攻堅那么好用之后,也是大喜過望。
集團軍司令魯普雷希特公爵臨時決定擴大這種武器的使用范圍,加快進攻速度。趁著敵人還沒反應過來,多攻堅一些適合這類作戰場景的敵軍據點。
因為他很清楚,雖然有了魯路修的改良、靠著作戰前臨時往燃油里加點增稠劑,就可以在幾乎不改造噴火器本身的情況下,讓噴射射程從10幾米提升到40米!
尤其他用到的增稠劑,技術上其實也不難搞,無非就是加點白糖,或者廢膠皮,或者別的雜七雜八輔料,配方很靈活,只要能增稠就行。
這東西唯一的缺點,就是用久了噴頭和噴管會比原先更容易堵塞,要經常清理或者更換。這次是因為戰役時間太緊急了,魯路修只來得及改造燃料本身,先用了再說。
等打完這場戰役,肯定得讓DWM公司的工程師們再好好琢磨琢磨,弄一款專業適配增稠后燃料的噴嘴和噴管,降低持續使用后的堵塞率和故障率。
與此同時,魯路修所做的噴火器射程改良,在野戰和塹壕戰中其實并沒有多大影響。在那些環境里,想沖到距離敵人10米遠還是40米遠的地方,難度沒有差距。
但是在城市攻堅戰和要塞坑道戰里,10米和40米的差距就很明顯了,所以魯普雷希特公爵當然要趁著敵人反應過來之前,盡快打時間差多撈一點好處。
于是德軍在拿下斯滕福德之后,幾乎是同時就反向分兵、朝著鐵路另一頭的布軍控制小鎮卡塞勒發動了進攻——
在前幾天的作戰中,德軍本就楔入了卡塞勒和斯滕福德之間,切斷了布軍的鐵路,也逼近了卡塞勒鎮。
只是因為卡塞勒鎮戰略價值當時還不大,德軍兵力有限,自身又有后勤困難。從阿爾芒蒂耶爾再往西北,德軍自己也沒鐵路可用,最后幾十公里的后勤都靠騾馬化解決,所以一開始才沒有擴大進攻。
原本魯普雷希特公爵也怕再多玩幾次繞過城鎮的穿插戰,會導致己方穿插部隊過于深入、后勤過于困難短缺,反而玩脫。
但現在有了剛投入實戰的噴火器,再加上沖鋒槍和霰彈槍。這些新武器三管齊下,短時間內就不用擔心中小型城鎮的攻堅戰了,也不用怕在市區跟敵人絞肉。
布軍也好,法軍也好,至少需要好幾天才能適應這種新戰法變化帶來的震撼、并做出反應。
說不定十天八天之后,布軍和法軍將士們就都會收到高層將領的普遍宣傳:“以后戰場上凡是看到背著油罐的敵人,一定要不惜代價全力集火射殺!不能讓背著油罐的敵人沖到你們面前!”
一旦敵人形成這樣的共識,再想仗著噴火器的突然性優勢大撈好處,可就不容易了。畢竟這玩意兒的射程終究是個大短板,以魯路修的能力,也只能將其從10幾米提升到40米。
趕緊趁亂撈吧!
魯普雷希特公爵臨時撥出第6集團軍第2師、第3師,發起了新的攻勢。
同時,因為戰役持續期間,后方的伯格曼公司也有一直在生產新的沖鋒槍和輕機槍。過去半個月里新增的產量,也足夠又裝備兩個營的部隊了。
同時伯格曼公司還優化了產線,正式把很多原本試產時需要切削加工的零件,都優化成了直接沖壓成型,后續的生產成本會大大降低,生產速度和產量也會成倍暴漲。
新一批的沖鋒槍,根據之前原型款的實戰經驗教訓反饋,再次優化了槍機重量,并且正式定型。槍機塊的重量從470克增加到了530多克,確保依然可以絕對穩定抽殼,但槍機后座的啟動速度不至于過快。
如此一來,射速雖然微有下降,從大約每分鐘500發降低到了450發,但槍彈激發時的火藥燃氣泄漏和浪費問題,卻得到了極大緩解。槍管尾部再也不會明顯漏火漏煙了,膛壓也稍有提升,讓有效射程從150米提升到了200米,精度也有所提高。為此降低一成左右的射速,也是完全劃算的。
因為有了足夠的新裝備,魯普雷希特公爵火線決定,先把原本的第1突擊營、第2突擊營缺額的武器都補足。比如原本每個班的突擊組,應該發5把沖鋒槍的,但當初不夠只發了3把,另外多出來的2人只能改拿步槍。
這次補齊裝備后,終于能確保每個班的突擊組都是足額發滿5把沖鋒槍。
補滿裝備后,還有多余的,仍然夠再組建一個新的突擊營,于是公爵就從巴里亞第1軍的第2師、第3師挑選精銳士兵,火線組建了第6集團軍的第3突擊營,配屬給第2師使用。
這個第3突擊營剛剛組建,都來不及進行專門的訓練,就被直接投入了新一輪的進攻。幸虧士兵們本就是精銳老兵,稍微講解一下戰術也就懂了,其他都可以在實戰中慢慢磨合。
而新的突擊營組建起來,自然也需要配一名營長,其他人都不懂突擊隊戰術,博克少校和倫德施泰特少校也都有各自的營要帶。
于是最終的決定也就順理成章了:魯路修上尉的軍銜雖然還不太夠,但他最近又立功了。
之前強攻巴約勒時,他所在的部隊就是首功。當然那個功勞是博克少校和他還有其他人分潤的,并不能完全只感謝他一人,但他至少是功勞最明顯的。
而這次強攻拿下斯滕福德,又是魯路修改良的增稠燃料火焰噴射器立了頭功。這個功勞可是實打實歸屬他個人的,連新戰術指導都是他親自做出的。
所以,魯普雷希特公爵下令魯路修暫調第3突擊營,先擔任代理營長,立刻投入戰斗,等這一波攻勢結束后,再正式調整他的職務和軍銜。
當然,為了確保第3突擊營立刻形成戰斗力,肯定也要從原本的突擊營里抽調一些骨干人手,以老帶新。
所以就從博克少校的那個營里,把魯路修原本帶的那個連抽了大部分人手過來。只留下一小部分人、繼續在第1突擊營A連擔任軍官。
比如之前被魯路修卡位了的巴拉克上尉,終于熬到了魯路修升官調走,他也順利當上了原A連連長,留下的幾十個人,也都各自升了一級半級。
而跟著魯路修走的,主要有隆美爾上尉,平調后到第3突擊營當教導連連長,負責以老帶新。
還有前幾天剛剛挨了刺刀和手槍(被防彈衣防住了)、這兩天才傷愈歸隊的莫德爾中尉,也被破格帶到第3突擊營,在其中一個連當代理連長——莫德爾受傷并立功晉升后,也才是中尉,原本還是不夠格當連長,所以只能是火線代理。
迪特爾還在住院,暫時無法調動。原第1營C連連長李斯特上尉,則繼續留在原部隊。
就連魯路修穿越之初的鐵桿心腹克洛澤軍士長,都終于升了尉官,以少尉軍銜跟著長官、到了新部隊當營警衛排排長。
……
魯路修火線臨危受命、草草建立起第3突擊營后,很快就跟隨著巴里亞第2師、第3師,參加了最新一輪的快速進攻,并且扮演了尖刀角色。
他不但要指揮突擊營,還要對參加戰斗的火焰噴射器分隊進行重點戰術指導,好讓這些特殊的友軍盡量發揮出其戰斗潛力。
在魯路修的幫襯下,德軍進展很快,噴火兵的威力也徹底發揮了出來。
1月7日,德軍才剛攻克斯滕福德城全城,次日8號,德軍就反手拿下了卡塞勒。
此后數日,德軍西路繼續沿著鐵路線一路往前推進,打出了一波“見到沿著鐵路線的城鎮就巷戰強攻,不再迂回穿插繞后”的強硬攻勢。
而布軍在卡塞勒被攻破后,在更后方的阿爾貝克和沃爾穆等兩處小鎮其實并沒有駐軍——此前布軍就因為斯滕福德和巴約勒的慘敗,導致部隊損失嚴重,兵力不足,不得不把這兩座小鎮交給友軍法軍協防。
法軍倒是派人來接防了,但兵力并不算充足,而且法軍也是第一次見到火焰噴射器,
加上完全沒適應德軍突然變招的進攻節奏,這一帶的防線在短暫的抵抗后,就突發了崩潰。被德軍的蓄力攻擊打得直接敗退數十公里。
1月10日,德軍拿下阿爾貝克。阿爾貝克城內,原本有一個師的法軍打算死守的,可是在德軍炮擊覆蓋城市、隨后又派出噴火兵進城對著抵抗據點放火后,法軍很快就恐慌崩潰了。
上千名法軍士兵被燒死燒傷,其余全都亂了,甚至有4000多名城內法軍被分割包圍后士氣崩潰投降。
12日,德軍繼續前進拿下沃爾穆。又有上千法軍被打死燒死,2000多人投降,其他士兵則是比兩天前跑得更快,直接溜了。
15日,德軍居然就推進到了敦刻爾克南郊的衛星城鎮貝爾格,而那里距離敦刻爾克市區只剩最后20公里了。
也正是推進到這里之后,德軍的進攻勢頭才算是徹底衰竭——
因為敦刻爾克城內還有重兵把守,又背靠大海,不是靠著一口氣猛打猛沖就能拿得下來的。有噴火器和沖鋒槍也沒用,德軍的重炮部隊也完全跟不上,炮彈也運不上來。
敦刻爾克是法蘭克全國第三大海港,也是法蘭克北部第一大港。這里的海防要塞一大堆,重炮和堅固碉堡也不少,與之前沿途那些小地方,完全不是一個概念。
而另一方面,德軍的突然推進也導致前線又往前推進了整整40公里!而在南邊伊普爾高地南側邊緣的凱默爾山155高地沒拿下之前,布軍部署在山頂的重炮始終可以轟炸鐵路、讓這條鐵路處在“我用不了敵人也用不了”的狀態下。
所以德軍打到現在,依然是處在一種“從阿爾芒蒂耶爾往西北,一直到沃爾穆,整整80公里全靠騾馬車拖運武器彈藥”的狀態。
以1915年初的戰爭環境和后勤條件,德軍打到這里,確實是暫時力竭了,敦刻爾克方向只能先稍稍停手。
或許有人會好奇,為什么不能直接玩大范圍穿插、繞后,天馬行空包大餃子。
但那些想法,都是因為不了解一戰初期的德軍后勤困難,才會敢這么想——事實上,一戰時德軍打仗是極度依賴鐵路運兵和補給的,比法軍還嚴重得多。
馬恩河戰役中,法軍好歹還能臨時湊1200輛出租車,從巴黎市區運兵到前線。后來凡爾登戰役時,德軍以為重炮封鎖通往凡爾登的鐵路線,凡爾登法軍就會崩,但結果霞飛湊了3700輛卡車,把20萬援軍運上去了。
這些都是德軍想都不敢想的。因為一戰前期德軍的摩托化程度幾乎等于零,卡車的裝備數量極少。哪怕到了1916年,“一個國家能湊出3700輛卡車”,都是遠超德軍總參謀部想象空間上限的巨大數字。
德軍在戰爭爆發前,就意識到“布法聯盟有海洋優勢,可以從其他大洲源源不斷運來石油,所以敵人可以摩托化,多裝備卡車”。而德軍自己只要一開戰,就會被布國海軍封鎖石油進口渠道,所以德軍戰前就自覺盡量避免一切要用到汽油柴油的作戰方式。
這也是為什么魯路修不能一上來就造坦克的原因之一,他連燃油供給都沒搞定,摩托化后勤也完全為零,光搞一個坦克有什么用?就算搞出來,油不夠也沒法大規模用。
等一開始的突然性和新鮮勁過去了,反而被敵人模仿。而他的敵人有充足的油,只要敵人學會坦克技術,一上來就能毫無顧忌暴產量,那魯路修不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了么?
所以不是魯路修不想搞坦克,而是他很清楚,德軍搞坦克的基礎下限和前置條件,就是至少先去東線南段,幫盟友奧利奧擊退露沙人,最好再順勢反推羅馬尼亞,拿下羅馬尼亞油田(一戰中羅馬尼亞是協約國一方的,和德軍為敵)
等有了至少一個穩定的石油供給來源后,魯路修才能搞摩托化后勤,然后開始暴兵坦克。這個順序不能錯,否則就是白白浪費了坦克這張牌的突然性,還資敵了。
不過,這些扯得都有些遠了。
反正現在的情況就是,靠著火焰噴射器這一奇兵,以及突擊營和兩個主力師的堅決進攻,德軍在西線北段終于推到敦刻爾克家門口了。
另一邊,必須先強攻拿下凱默爾山這一伊普爾高地南側的制高點,把布軍炮兵對鐵路的封鎖解除掉。
然后,后勤全靠鐵路的德軍,才能徹底解開封印,鐵流滾滾給前線已經幾乎耗盡補給的突擊部隊回一大口血。
等物資補充充分之后,無論是強攻敦刻爾克,還是穿插分割包圍伊普爾高地,就都可以談了。
而在凱默爾山這個鐵路堵點打通之前,德軍前線剛剛占領了鐵路沿線卡塞勒、阿爾貝克、沃爾穆這三座城鎮的部隊,就得先暫時轉入就地防守,
以消耗物資最少的姿態,頂住側翼法軍的反撲,殺傷法軍的有生力量,耗到后方打通為止。
好在,有魯路修的布局,打通凱默爾山這個最后的鐵路堵點的辦法,也已經準備好了。
在1月5日回前線之前,魯路修已經了解過友軍強攻凱默爾山為什么會受挫、主要難點在哪里。
他也找DWM公司訂貨了另外一件裝備,專門就是為了克制布軍的守山戰法的。只是那東西生產比較慢,所以到貨時間比新式火焰噴射器要晚幾天。
加上魯路修搞來的新東西,需要等一些特殊天氣才能大顯神威。所以前幾天哪怕東西送到了,但因為天上沒有下大雪,暫時也沒法用。
而就在1月15日這天,也就是德軍拿下鐵路下游三城后沒多久,剛剛晴朗了十天左右的天氣,終于又轉入了一場大雪。
一月中旬,下大雪很合理,總能等到的。
而隨著大雪的再次降臨,雙方的空中偵查都被廢了,飛機根本不能起飛。
而原本占據山頂高地的布軍,也因為大雪阻擋視野,能見度急劇降低,被廢掉了視野范圍的優勢。
在大雪天,攻山和守山的軍隊,現在差不多只能看一樣遠。
——
PS:今天又是一口氣八千字,這第二更已經五千字了。
雖然有幾百字是在解釋戰略布局原理,但反正還沒上架,也不收錢,多寫點軍事理論分析也不算水。
另外,本書很可惜,編輯說追更數據大約距離三江下限差了15%,也就沒有后續資源了。
所以,明天中午12點,就直接果奔上架了。
所以我今天才再次爆更八千字,同時中間一些小目標的推進,我也略寫了。
因為我原本設計還要好幾天,才能寫到高潮部分。現在沒有推廣直接上,劇情確實還沒到伊普爾-敦刻爾克戰役的最高潮。
所以,我準備明天早上再給大家一大更免費的,然后中午12點過后,再上架爆更。
雖然計劃趕不上變化,但我爭取盡量一口氣寫到伊普爾戰役的最高潮,讓大家一口氣看一個大戰役看到爽。具體字數就沒法說了,我盡力。
因為存稿確實是沒有,我這幾天都八千字八千字爆了,哪有攢稿?都是免費就白送給大家看了。這種推廣競爭落敗突然臨時上架,我是沒準備的,所以只能說是盡力。
已經果奔上架了,還是求大家明天12點過后(保險一點也可以12點半以后)過來支持一下首訂,沖一沖數據。
明天我會持續更新,寫多少更多少,大家有時間也可以回來看看,說不定又有更新了。明天的最后一更,如果實在寫不動了,我會明確在章節末尾告訴大家“這是今天最后一更,別等了”,免得大家浪費時間。
就這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