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別人不敢簽的字魯路修敢簽
- 從粉碎敦刻爾克開始
- 浙東匹夫
- 3386字
- 2025-08-06 08:07:53
后世二戰時有一款800毫米口徑的巨型列車炮,名叫“古斯塔夫”,以紀念那位同名的克虜伯前老板。
但現在才1914年,所以古斯塔夫.克虜伯還活著,而且是個40來歲正當盛年的實業家。
12月26日上午,魯路修和博克少校,就在杜塞爾多夫的克虜伯公司總部,見到了這位精力旺盛的先生。
以古斯塔夫如今的江湖地位,他跟軍方之間的往來,一向都只局限在最高層。
平時如果有低級軍官來訪,哪怕拿著魯普雷希特公爵的帖子,他也就讓負責具體業務的經理接待一下。
但今天一大早他就接到個電話,是帝國總參謀長打來的。
“我有個外甥,在前線一支試點部隊服役。年輕人想法比較多,還經常打著我的旗號亂來,我事情多不一定管得住。他今天可能會來貴公司叨擾,古斯塔夫先生公事公辦即可,不用顧忌我的面子。”
總參謀長閣下還是那么大公無私,但古斯塔夫仍然讓仆人準備了一套熨得特別挺的禮服,還把小胡子精心修飾了一下,并且讓自己的司機開車去火車站接。
上午十點,古斯塔夫的司機載著魯路修和馮.博克抵達。
古斯塔夫相隔十余步,看著二人下車,這才迎上去,一邊也趁機觀察。
先下車的那個年輕人,看上去也就二十出頭,就已經掛著上尉軍銜了。后下車那位雖然是少校,但至少三十好幾,顯然還不如年輕的上尉更有前途。
而且那上尉挺拔峻朗,一米八八的個子,一頭深棕黑色的頭發,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就是那一紅一藍的雙色瞳孔,就是肌肉瘦弱了些。
總而言之,就是給人一種非常自信、天生領袖、很有號召力的印象。
讓古斯塔夫都不由自主笑臉相迎,同時內心又升起一股肅然。
魯路修一看對方的表情和姿態,就意識到他肯定是認錯人了,連忙不著形跡地往旁邊微微一閃,順勢介紹:
“古斯塔夫先生,真是幸會,這位是馮.博克少校,第6集團軍試點突擊營營長。鄙人不過是副營長,魯路修.亨特上尉。”
古斯塔夫微一恍惚,心中暗道慚愧,連忙與二人握了手。
寒暄過后,雙方很快切入正題。
古斯塔夫一開始以為馮.博克少校肯定是主賓,軍方想要提的新點子,應該都是出自博克的意思。
魯路修雖然話多,但應該只是給長官當嘴替作報告的。
但聊著聊著,古斯塔夫就意識到:關于這個“列車炮”的議題,博克少校似乎并沒有多少獨到的見解……
倒是魯路修上尉,全程侃侃而談,遇到疑問都不用請示長官,直接就親自解釋了。
古斯塔夫這才回過味來:合著總參謀長的外甥,就是來混履歷鍍金的。真正的點子正是出自那個看起來就很有自信很有主見很有氣場的年輕人……
而另一邊,魯路修已經把他的目標和需求陳述完了:“……所以,情況就是如此,前線正在鏖戰的兩個集團軍的司令官,一致認為帝國現在急需一款能夠通過列車快速機動、快速部署的重炮!用來充任‘靈活機動型岸防炮’的角色。
因為帝國的陸軍再打下去,就要面對布吉利海峽、面對敵人的優勢艦隊了。如果不能提供一種對敵軍戰列艦形成‘區域拒止’威懾的靈活部署重炮,陸軍就永遠無法在沿海重要港口城市站穩腳跟,也談不上頂著炮擊攻堅。
總參謀部也已經評估了第4和第6集團軍的現實需求,這些需求都是用實戰的血的教訓換來的,絕不是空想。所以懇請克虜伯公司務必重視起來,按最高優先級加快研發和試產?!?
魯路修匯報的最后部分,提到了總參謀部的評估。
而博克少校也正是到了這時候,才惜字如金地開口、幫忙證明確有其事。
沒錯,這個評估正是他親舅舅批復的。
聽說總參已經批復了,古斯塔夫內心也忍不住腹誹了一下:法金漢將軍也真是……明明都親自簽字批準了,剛才還說讓自己“公事公辦”、“年輕人想法多”
“原來如此,看來確實是非常迫切,我們克虜伯會竭盡全力、以最快速度響應的。事實上昨天接到電話后,我就開始讓人整理資料了?!?
古斯塔夫也連忙表態,以示對陸軍需求的尊重。他一邊說著,一邊還招手吩咐秘書去取一些文件過來,隨后就攤在辦公桌上,當場為魯路修和馮博克講解。
“克虜伯公司,早些年就有研發生產過裝甲車列,所以車廂的問題不大,稍微改改結構,加幾根抵抗巨炮后坐力的支撐腿就行,這部分一兩周內就可以完成。
真正花時間的,是如何為大炮配備專門定制的俯仰機構和揚彈機構。你們要圖快,臨時研發火炮本身肯定是不可能的。最快的辦法就是把現有的戰列艦主炮或岸防炮直接挪到裝甲列車上。
但戰列艦和岸防炮上的液壓轉動、俯仰機構太笨重了,無法用于列車炮?;疖嚿峡隙ǖ靡簤焊碾妱?,電動機的出力小,炮管俯仰的速度就會比艦炮慢數倍。
同理,揚彈機構也得用電動機的吊車,如果小口徑的話,還可以靠人力加多組省力滑輪提升,那樣更靈活,但裝彈速度也更慢——這些技術優劣勢取舍,昨天聽說需求后,我們已經讓工程師初步分析梳理過了。”
古斯塔夫不想走冤枉路,所以一上來就把技術路線問題直接拋出來。
這樣只要軍方代表點頭、選了路線,后續按這個路線做出來的東西,性能上有短板,軍方也不能說什么。
這是你們自己選的方案嘛。
馮.博克沒經歷過這種場合,也沒參與過武器需求立項的工作,一時有些茫然,就看向魯路修,希望魯路修來表態。
這一微表情落在古斯塔夫眼中,愈發確信魯路修才是真正懂行的。
很多時候,陸軍高層提出的一些需求,真正的指標制定者,就是一些副處長甚至科長,上面的人是不懂具體技術路線的。
當然這也怪項目實在太緊急了,平時按正規流程肯定得反復開會論證,哪輪得到魯路修直接拍板。
機會擺在面前,魯路修也當仁不讓了:“古斯塔夫先生真是經驗豐富,不愧是行業翹楚。帝國需要的,正是純電動俯仰和揚彈的列車炮。
電動布局還靈活一些,不用把所有東西塞一節車廂里。到時候發電機、電動吊車一節車皮,大炮一節車皮,再加一節火車頭,三節供一門炮,展開的時候臨時用電纜連接就是了?!?
魯路修作為資深軍迷,前世又是電氣自動化專業的,基本工程素養很扎實,也知道技術史的大趨勢。
電動比液壓和機械傳動最大的好處,就是分布靈活,沒有太多非得剛性連接的、一體化設計的部件。
未來有時間了,要大規模量產,可以再想辦法精益求精,磨合出一些整體效率更高的系統。但短時間內追求簡單粗暴出樣機,現在這樣就是最好的。
至于古斯塔夫提到的“人力加多組省力滑輪揚彈”,則顯然是一種“偷工減料”,為了圖省事而不必要地犧牲性能。
魯路修直接把這點否了,也是敲打古斯塔夫,讓他知道自己是懂行的。
古斯塔夫見他這么懂行,果然不敢再留手,連忙道:
“既然如此,那就請在這些立項需求文件上簽字。軍方的需求明確了,我們才好動手。另外,既然選純電動俯仰和揚彈方案,我們還需要西門子公司的配合?!?
今天如果換了別人來,未必敢這么干脆地簽字。
但魯路修卻不怕,他知道只要盡快把炮造出來,實戰立功了,就不會有人介意決策過程。
他很有擔當地抽出鋼筆,刷刷刷簽上名:
“西門子那邊,你們先出個申請,我去弄協調函。我跟西門子也熟——上個月剛受公爵委托,找西門子立了個項目,搞便攜式電臺。
那項目還挺成功,現在前線的突擊部隊,已經可以精確呼叫后方炮火支援了,對伊普爾的勝利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魯路修不著行跡地展現了一下自己之前的“軍工立項指導事跡”,讓古斯塔夫也愈發肅然起敬。
居然還是個戰績可查的!難怪上面那么信任他。
話說到這份上,古斯塔夫也不再有絲毫藏著掖著的,他從桌上抽過一份圖紙,往那兒一攤:
“其實,你們想要的純電俯仰和揚彈方案,我們原先就做過類似的嘗試。10月中旬的時候,當時安特衛普戰役剛結束,總參就跟我們提過一次需求,原本是計劃將來攻下敦刻爾克和加萊后,能夠隔著海峽炮擊到多佛,以便威懾布列顛尼亞人的本土,讓他們恐懼、愿意和談。
當時,我們手頭就有4門原本計劃給巴里亞號戰列艦用的380毫米45倍徑主炮,但是戰列艦的建造延期了,暫時沒用上,我們就臨時挪用來做測試。
在戰列艦上使用時,這門炮最大仰角只有20度,因為再大的話,炮塔會過高、被彈面積過大,也影響雙層炮塔背負式布置。理論最大射程也被限制到了只剩27公里。
所以為了打到海峽對面,我們在移植到列車炮上時,徹底放開了最大仰角限制,在火車上,這門炮可以抬到45至50度角,最大射程可以達到46公里,已經可以從加萊港打到海峽對岸的多佛港了。
但代價是射速急劇降低——在戰列艦上,1分鐘可以開2炮,到了列車上,5分鐘才能開1炮,慢了整整十倍。主要瓶頸其實還不在揚彈機,而是炮管俯仰機。
列車上主炮沒法在大傾角下裝填彈藥,打完一炮必須重新放平,至少是基本放平。每次把炮管降下來再抬回原射角,就要3分半鐘,再微調校準一下,就4~5分鐘了。
所以我們一開始才用了人力滑輪組的揚彈機,因為揚彈環節靠電動加速根本沒有意義,瓶頸卡在俯仰環節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