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餅下似乎有些微硬,昊尺這才看向胖子,笑道:“同樣都是胖子,我看你的體形,一個可能不夠,我給你加五個雞蛋。”
胖子一聽裂開了嘴,連忙問道:“老哥,這有什么講究嗎?”
“你要知足了,這糊糊可是由脫靈米和脫靈麥所致,無論是口感還是什么的都無可挑剔,所采用的油還是冰水峰特產‘冰油’,就連雞蛋也是冰水峰后山大冰雞所產,一枚下品靈石并不貴。”
說著,昊尺單手握住一枚蒼藍色的雞蛋,輕輕一磕一抖,一枚以同心圓為層次,形成深色卵黃和蛋清。
一連抖了五個雞蛋,昊尺連忙拿起滾刷攪拌均勻并攤開雞蛋液,并用刮鏟輕輕松松給整個煎餅底部松了松,待看到雞蛋液凝固六成熟,這才刷了一層冰油,用刮鏟將其翻了一個身。
“滋滋”聲,帶著雞蛋的香味更是讓大胖子口水直接流了出來。
作為第一個客戶,還是一個胖子,昊尺很耐心的跟其介紹了一下雞蛋的定義。
雞蛋又名雞卵、雞子、滾頭、剝之、甩果等,味甘,性平,無毒,是母雞所產的卵,其外有一層硬殼,內則有氣室、卵白及卵黃部分。富含膽固醇,蛋白質,氨基酸等多種營養元素,很適合人體生理需要、易為機體吸收,是人類常食用的食物之一。
除此之外,至于那什么雞蛋的極體受驚之類的,昊尺并未過多的介紹,因為他知道這些說出來都是忽悠人的,非穿越者都不知道這到底是為什么。
煎了好一會,已經可以吃了,昊尺默默的拿出了另一個罐子,用夾子從中加出了一個黃色的大粗之物,卻是一根油條。它是用脫靈麥加水調和,輔以冰油發酵二十四小時,方可砌塊拉伸放入翻滾的冰油中炸至金黃色,才撈起來備用,俗稱:油條。
油條,又叫子、油炸鬼、油炸果、大果子等,藍皮書中有提及,是一種古老的中式面食,長條形中空的油炸食品,口感松脆有韌勁,傳統的早點之一,主要原料為小麥粉和堿。
油條發起的原理是:當油條進入油鍋,發泡劑受熱產生氣體,油條膨脹。由于油溫度很高,油條表面立刻硬化,影響了油條繼續膨脹,于是油條采用了每兩條上下疊好,用竹筷在中間壓一下的方案,兩條面塊之間水蒸汽和發泡氣體不斷溢出,熱油不能接觸到兩條面塊的結合部,使結合部的面塊處于柔軟的糊精狀態,可不斷膨脹,油條就愈來愈蓬松。
記得有一本叫做《宋史》的記載:宋朝時,秦檜迫害岳飛,民間通過炸制一種類似油條的面制食品(油炸檜)來表達憤怒(類似的油炸面食,其起源遠遠早于宋朝,可追溯到唐以前,具體時期不得考證)。
早在南北朝時期,北魏農學家賈思勰就在其所著的《齊民要術》中就記錄了油炸食品的制作方法:“細環餅,一名寒具,翠美”。
唐朝時期,詩人劉禹錫在《佳話》中也提及寒具(寒具乃捻頭也【這種叫“寒具”的食物應該形似女子佩戴的纏臂金,類似撒子,并非油條,油條應是南宋以后對油炸面食的又一創新】),《寒具詩》云:“纖手搓來玉數尋,碧油煎出嫩黃深,夜來春睡無輕重,壓褊佳人纏臂金。”
《苕溪漁隱叢話》中也提到:“東坡于飲食,作詩賦以寫之,往往皆臻其妙,如《老饕賦》、《豆粥詩》是也。”
然而油條的叫法在各地都不一樣,DB和HB很多地區稱油條為“子”;GZ及周邊地區稱油炸鬼;XX地區等地稱油炸果;AH一些地區稱“油果子”;ZJ地區有天羅筋的稱法(天羅即絲瓜,老絲瓜干燥后剝去殼會留下絲瓜筋,其形狀與油條極像,遂稱油條為天羅筋)。
油條要做的第一步驟是發面,昊尺用的是冰搗碎直接和脫靈麥粉一起加水揉和,使面團發酵到一定程度后,再加入適量鹽和冰油進行揉和,然后切成厚1厘米,長10厘米左右的條狀物,把每兩條上下疊好,用竹筷在中間壓一下,不能壓得太緊,以免兩條粘連在一起,兩條面塊的邊緣絕對不能粘連;也不能壓得太輕,要保證油條在炸得時候兩條不分離;旋轉后拉長放入熱油鍋里去炸,在炸得過程中,容易翻動,雙手輕捏兩頭時,應將兩頭的中間輕輕捏緊,在炸的時候兩頭也不能分離,使其膨脹成一根又松、又脆、又黃、又香的油條。
在發酵過程中,由于酵母菌在面團里繁殖分泌酵素(主要是分泌糖化酶和酒化酶),使一小部分淀粉變成葡萄糖,又由葡萄糖變成乙醇,并產生二氧化碳氣體,同時,還會產生一些有機酸類,這些有機酸與乙醇化學作用生成有香味的酯類(例:乙酸和乙醇作用生成為乙酸乙酯CH3CH2OOH+CH3CH2OH=CH3CH2OOCH2CH3+H2O)。
在生成酯的過程中,反應所產生的二氧化碳氣體會使面團產生許多小孔并且膨脹起來,有機酸的存在,就會使面團有酸味,加入堿類,就是要把多余的有機酸中和掉,并能產生二氧化碳氣體,使面團進一步膨脹起來;同時,純堿溶于水發生水解,后經熱油鍋一炸會和酸中和生成二氧化碳,使炸出的油條更加疏松。
當面團里出現游離的氫氧化鈉時,原料中的明礬(十二水硫酸鋁鉀)就立即跟它發生了反應,使游離的氫氧化鈉經成了氫氧化鋁。
氫氧化鋁的凝膠液或干燥凝膠,在醫療上用作抗酸藥,能中和胃酸、保護潰瘍面,用于治療胃酸過多癥、胃潰瘍和十二指腸潰瘍等。有的中醫處方中談到:油條對胃酸有抑制作用,并且對某些胃病的一定的療效。
十二水合硫酸鋁鉀,別稱十二水鉀明礬,十二水鉀鋁礬,又稱:明礬、白礬、鉀礬、鉀鋁礬、鉀明礬,化學式KAl(SO4)212H2O是含有結晶水的硫酸鉀和硫酸鋁的復鹽。無色立方晶體,外表常呈八面體,或與立方體、菱形十二面體形成聚形,有時形似六方板狀,屬于α型明礬類復鹽,有玻璃光澤。密度1.757g/cm3,熔點92.5℃。92.5℃時失去9個分子結晶水,200℃時失去12個分子結晶水成為白色粉末,在潮濕空氣中溶化淌水,易溶于水,緩慢溶于甘油,不溶于乙醇,丙酮。其水溶液呈酸性,在水中水解生成氫氧化鋁膠狀沉淀。
明礬呈現無色透明塊狀結晶或結晶性粉末,無臭,味微甜而酸澀,寒,有毒。有抗菌作用、收斂作用等,可用做中藥。明礬還可用于制備鋁鹽、發酵粉、澄清劑、媒染劑、造紙、油漆、鞣料、防水劑等,還可用于食品添加劑,在生活中常用于凈水,和做食用膨脹劑,像炸麻圓、油條里都可能含有。
關于明礬,昊尺急的藍皮書顯示在某個作者的家鄉有一個古老的傳說:“古時候,在YN有個叫白凡的男孩子和爹爹住在一間破草屋里。
兩人的草房外有株很高的樹,每當夏季,這棵樹都會開出黃色的小花,花落了,就會長出黑色的果實。白凡很喜歡這樹,這棵樹的樹蔭也守護著這破草房,使它免受風吹雨打和日曬。
有一天,白凡夢見這棵大樹變成一位自稱‘訶黎勒’的英偉王子。
王子說自己本是來自遙遠的南方,如今要走了,臨走前送了一件東西給白凡留念,并告訴他在最需要時給父親吃。
白凡驚醒,屋前的大樹不見了,遺下一包大樹的果實,還有一包無色透明、閃亮的晶體。
不久,該地發生了流行病,老人都腹瀉不止。白凡的老爹亦不例外,他把王子留下的兩包東西煨燒成灰,再細搗細篩成散,用粥調和,喂給老爹吃,老爹的腹瀉止住了。
有了經驗,白凡又將藥分給其它老人,治好他們的腹瀉毛病。從此,用這兩種東西制藥的方法就傳開了,人們因而將那包種子稱為‘訶黎勒’,晶體則稱為白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