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沉沉,我坐在宿舍的書桌前,屏幕微光映在臉上。銀鏈貼著手腕,涼意未散。
系統界面懸浮在眼前,數據如潮水般涌來。奶茶事件的熱度曲線仍在波動,但負面情緒已明顯被壓制。林小滿的社交賬號搜索頻率持續上升,她的ID出現在多個相關話題下,評論語氣看似中立,實則帶著試探與質疑。
我指尖輕撫銀鏈,系統隨之展開輿情分析面板。
【關鍵詞:葉清歌、奶茶潑面、校園霸凌】
【情緒圖譜:初始憤怒→疑惑→懷疑對象轉移】
【傳播路徑:食堂現場視頻→社交平臺擴散→ KOL介入討論】
【建議策略:發布澄清聲明+引導輿論焦點+預設反向話題】
我盯著“建議策略”那幾個字,片刻后輕輕點頭。
這場風波已經發酵到臨界點,若不主動出擊,后續只會陷入被動。蘇曼柔或許以為她掌握了節奏,但她不知道的是,真正的操控者從一開始就不在她的劇本里。
我打開手機,開始撰寫聲明。
內容必須精準,不能帶一絲情緒,也不能留任何把柄。第一句剛寫完,系統便彈出提示:
【措辭建議:避免使用“挑釁”“陷害”等主觀詞匯,改為“事實陳述”+“證據呈現”模式】
【語氣調整:當前版本情緒值偏高(73%),建議降低至50%以下以提升可信度】
【配圖推薦:可附上訂單截圖+監控畫面片段,增強信息可視化效果】
我深吸一口氣,刪掉原稿,重新組織語言。
聲明內容逐漸成型,冷靜、克制,卻字字如刀。最后附上那張訂單截圖,以及一段經過處理的監控畫面——足以證明蘇曼柔并非無辜受害者,而是精心策劃的始作俑者。
系統再次彈出提示:
【發布時間推薦:21:47(平臺流量高峰)】
【標簽建議:#奶茶事件真相#校園霸凌#證據公開】
【預期效果:負面輿情下降40%,支持率上升至62%】
我看了眼時間,21:45。還剩兩分鐘。
手指懸在發送鍵上,心跳平穩如常。
兩分鐘后,我按下確認。
屏幕一閃,聲明正式發布。
系統同步啟動熱點干預功能,設定目標人群畫像進行定向推送。同時,我私信聯系了幾位校園KOL,簡單說明情況,并附上一句:“你們可以決定轉發與否,但我希望你們看到的是完整的真相。”
他們很快回復,有人猶豫,有人直接答應。
我知道,這場輿論戰,才剛剛開始。
消息發出不到十分鐘,評論區便炸開了鍋。
有人質問:“你說這是假的證據?那你倒是拿出真憑實據啊。”
也有人留言:“你是不是太過了?人家只是個學生。”
還有人冷嘲熱諷:“現在連奶茶都能演成大戲了?”
但我沒有立刻回應。
系統自動篩選出關鍵評論,標注出情緒傾向與影響力指數。我只挑了三條最具代表性的進行回復:
對質疑者,我附上完整訂單截圖編號,供其自行查證;
對勸和者,我簡短回應:“我不是為了爭執,是為了真相。”
對嘲諷者,我置頂一條冷淡評論:“如果你們覺得是表演,那就繼續看下去吧。”
與此同時,系統開始運作,將我的聲明推送給更多潛在受眾。熱度曲線悄然變化,原本壓在首頁的攻擊帖開始下滑,取而代之的是我的聲明鏈接。
23:00整,熱搜榜出現新條目:
#奶茶事件真相
我靠在椅背上,閉上眼睛。
耳邊傳來機械音:
【輿情干預成功,負面情緒占比降至38%,支持率為64.7%】
【林小滿賬號互動預測值異常偏高,是否加強隱私保護?】
我沒有選擇加強保護。
讓她繼續看吧。
她曾是我最信任的人,但現在,我們之間的裂痕已經開始顯現。她不會輕易相信我變了,也不會接受我如今的模樣。
而這,正是我想要的結果。
真相越清晰,她的懷疑就越深。
我不怕她知道我在掌控一切,只怕她永遠不明白,為什么我會變成這樣。
第二天清晨,陽光透過窗簾縫隙灑進屋內。
我醒來時,手機不斷震動。
熱搜榜單更新,#奶茶事件真相#沖上第三位。評論區風向徹底反轉,大量網友開始譴責蘇曼柔制造虛假沖突,要求學校徹查此事。
林小滿發來一條私信:
“清歌,你到底怎么做到的?那些證據……真的都是你找到的嗎?”
我盯著這條消息許久,最終只回了一個字:
“嗯。”
她沒再追問。
我知道她會去找答案,但她永遠不會想到,這一切的背后,有一個能洞察娛樂圈所有動態的系統在為我鋪路。
我站起身,拉開窗簾。
陽光灑滿整個房間,銀鏈在光線下泛起微弱光芒。
系統界面再度浮現,任務進度更新:
任務進度+20%
我抬手撫過手腕,嘴角勾起一抹冷笑。
這只是開始。
真正的風暴,還在后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