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陽光從窗簾縫隙漏進來,落在床頭柜上的手機屏幕上。我伸手關掉鬧鐘,聽見耳邊傳來蘇悅輕柔的呼吸聲。
她還睡著,側身蜷縮成一個小小的弧度,睫毛在臉上投下細碎的影子。
我輕輕起身,怕吵醒她,動作放得很慢。但還是被她察覺到了,她翻了個身,迷迷糊糊地嘟囔了一句:“你今天起這么早?”
“嗯。”我低頭親了親她的額頭,“有點事要出門。”
她沒睜眼,只是哼了一聲,然后又沉沉睡去。
我站在玄關穿鞋的時候,回頭看了她一眼。她已經把我的枕頭也抱進了懷里,整個人縮在被子里,像個貪戀溫暖的小動物。
我知道,昨晚她說的那句“我也怕”,不是玩笑。
而我,也確實打算去做點什么。
藍灣廣場比我想象中還要大。
走進商場的一瞬間,我就被撲面而來的喧囂包圍。人來人往,燈光璀璨,空氣中混合著香水、甜品和人群的氣息。
我沿著禮品店一條街慢慢走,每一家店鋪都掛著顯眼的促銷標語,門口堆滿了包裝精美的禮盒,店員熱情地招呼路人進店試看。
我一邊走,一邊用手機拍照記錄。這些店鋪的產品種類大致相同:情侶手鏈、定制相框、香薰蠟燭、毛絨玩偶……甚至連陳列方式都差不多——靠墻擺一圈貨架,中間留出過道供顧客通行。
我站在其中一家店門口,看著兩位女顧客拎著購物袋走出來。
“這家東西是便宜,但感覺沒什么特別的。”其中一個說。
另一個點頭,“對,像是批發市場拿的貨。”
她們說完就笑著走遠了。
我站在原地,心里忽然有些動搖。
如果所有的禮品店都這樣,那我們憑什么能脫穎而出?
我走到休息區坐下,打開系統界面,想看看有沒有任務提示或者建議。
但系統只顯示了一句話:
【請自行探索。】
我嘆了口氣,把手機收起來,抬頭看向四周。
這里的確是全城最繁華的商業中心之一,人流密集,消費力強。但同時競爭也極其激烈。
我必須找到一個突破口。
美容院里飄著淡淡的精油香氣。
我坐在沙發上等蘇悅做完護理,手里拿著一杯溫水,耳朵卻豎著聽她那邊的聲音。
護理師一邊幫她敷面膜,一邊閑聊:“你們是來做情侶套餐的嗎?”
蘇悅愣了一下,隨即笑了,“算是吧。”
我忍不住走過去,握住她的手,“我們一直都在做情侶的事。”
她抬眼看向我,眼神柔軟,“你說什么呢。”
我蹲下來,把水遞給她,“我說真的。”
她喝了口水,輕輕捏了捏我的手指,“你今天調研怎么樣?”
我把今天的所見所感慢慢講給她聽,包括那些雷同的店鋪、激烈的競爭、以及我心里的擔憂。
她聽得認真,偶爾插一句問話,引導我去思考更深層的問題。
“你覺得,什么樣的禮品店會讓你愿意停下腳步?”她突然問我。
我一怔,“什么意思?”
她笑了笑,“就是那種,即使你不打算買,也會進去看看的地方。”
我想了想,腦海里浮現出在京都旅行時遇到的一家小店。
那是間藏在小巷深處的傳統木屋,店主是個頭發花白的老奶奶,店里全是手工制作的陶瓷杯和布藝娃娃。每一款產品都有名字,還有背后的故事。
我記得當時蘇悅拿起一只小兔子布偶,上面寫著:“這是送給第一次獨自坐飛機的孩子的禮物。”
她說:“有時候,不是禮物本身有多貴重,而是它承載的情感有多深。”
我望著她,忽然覺得胸口一熱。
“所以,”她輕輕地說,“你要做的,不只是賣東西,而是讓每一份禮物,都有它的故事。”
我點點頭,握緊她的手,“我明白了。”
回到家后,我坐在書桌前整理調研筆記。
照片一張張翻過去,所有店鋪的布局、顏色搭配、產品擺放……全都太相似了。
我煩躁地揉了揉眉心,腦袋像被堵住一樣,毫無靈感。
我打開了電腦,搜索“全球特色禮品店案例”。
頁面跳出來幾十個結果,我點開幾個瀏覽,發現一些國外的品牌已經開始嘗試“主題化+文化融合”的模式。
比如東京的一家店,專門售賣與日本神話有關的飾品;巴黎有一家店,主打“寫給未來的情書”概念,提供定制信紙和封印服務。
我越看越興奮。
忽然,我想到京都那家小店的名字——
“有故事的禮物”。
我翻開筆記本,在第一頁寫下這句話:
讓每一件禮物都有故事。
然后開始重新規劃方案。
風格上,我決定采用“溫馨懷舊風”,用暖色調的木質家具搭配柔和燈光,營造一種讓人安心的感覺。
商品結構方面,我會加入更多原創設計,結合本地文化,打造獨一無二的產品線。
至于服務流程,我想加入“心愿卡”機制,每一位顧客都可以留下自己的愿望,也可以隨機抽取別人的心愿,完成一次意外的溫暖傳遞。
我越寫越快,思路也越來越清晰。
窗外的天色漸漸暗了下來,房間里只有臺燈的光暈照在紙上。
我放下筆,長舒了一口氣。
這一刻,我終于不再迷茫。
我知道該怎么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