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灼華躺在床上想著過往,院里傳來了聲音。
“你是?”馮嬤嬤看著眼前一位年有七十穿著藍色粗布衣服打著布丁的老太太。
“呵呵,我是村西頭的譚婆子,聽說秦家回來人了,我來送點雞蛋。”說著譚婆婆把筐遞給馮嬤嬤。
馮嬤嬤接過筐,里面裝了十多個雞蛋。
“您還是拿回去吧,我們~”
不等馮嬤嬤說完,譚婆婆擺擺手打斷了她的話。
“比起當年救命之恩,不算什么,你們秦家每年捐來的銀子李正都公開的,誰家有個大事小情,沒有錢,李正都是拿你們家捐的錢出來幫助的。”譚婆婆說完走向院門口。似乎想到了什么有回頭說:“雞蛋給你了,筐還是還我吧。”
馮嬤嬤聽后哭笑不得,忙找了一個籃子把雞蛋放好,筐給了譚婆婆。
譚婆婆佝僂著身子,背著手拿著筐,踩著小碎步走了。
秦淮撿了一大摞柴禾回來放到廚房。又挑起兩個空水桶去挑水。
馮嬤嬤看著他笑著說:“剛才有個婆婆送來了雞蛋,一會我煮了給你加菜吧。”
“多煮些,小姐一路辛苦,我怕她身子吃不消,多給她補補。”
秦灼華昏昏睡了一會。馮嬤嬤輕輕推開門,端進來一碗面上面有一個荷包蛋。
聽到有聲音,灼華起身。
“您醒了,剛好,趁熱吃。”馮嬤嬤把面放到桌子上來扶她下床。
“你和淮叔吃了嗎?”灼華拿起筷子,沒有吃而是問馮嬤嬤。
“吃了,看您睡著我們先吃的。”
“以后吃飯一起吧,不用單獨再給我做。”
“好,那以后我叫您。”
一碗面后,秦灼華叫來了馮嬤嬤和秦淮。
“嬤嬤,淮叔,家里還缺什么?”
秦淮想了想說:“我缺一些干活的工具,還有一把弓。”
他上山撿柴禾時看到動物的腳印了。
馮嬤嬤則是像倒豆子一樣說了一大堆。
家里沒有青菜,沒有米面油,沒有過冬的炭火,還要準備棉花做冬衣冬鞋等。
“嬤嬤。”秦灼華打斷了她的話。
“嬤嬤,燕姨哪里都拿了什么?”
“嗯,布料居多,還有一些首飾,里面還有五百倆銀子和幾床被子。”說著,馮嬤嬤把銀票從袖口里拿出來遞給秦灼華。
灼華接過銀票說:“嬤嬤,一會您列個單子看都需要置辦什么,明天讓淮叔趕馬車跟您去一趟買全了。”
馮嬤嬤點頭稱是,就去列單子了。
“淮叔,你今年四十幾了?”
秦淮聽她問,嚇了一跳,差點沒坐住從椅子上摔下來。
“我今年三十六歲。”
“啊,對不起,我一直以為你四十多歲呢?”
秦淮一臉黑線,這還能扎心扎的再疼點嗎?
看到秦淮黑著臉,灼華忙解釋道:“淮叔,你別誤會,我就是想給你找門親事,你跟著我父親東征西戰的耽誤了成家,現在有時間了,應該考慮個人問題了。”
“我十歲便跟著你父親了,你父親憐我是孤兒,冠我秦姓,既然是秦家的人,那一切都聽你的吧。”秦淮聽到灼華要給他娶親,五尺高的漢子,突然有些不好意思起來。
“那就說定了,我會讓嬤嬤留意的,要是你有喜歡的,也可以告訴我。”
秦淮聽到灼華的話坐立不安。“我去看看嬤嬤列完了嗎?沒有的話我去幫幫她。”
看著落荒而逃的秦淮,灼華笑了。披甲上陣的將軍不怕戰場怕找老婆。
晚上馮嬤嬤做了雞蛋羹,蒸了點米飯,三人對付吃了一口。
“噹噹噹~”
“誰啊?”秦淮站在門口詢問。
“我是潘軍,來給你們送點土豆和白菜。”
秦淮打開門,眼前出現一個四十多歲的漢子。他手里拎著一個筐,筐里裝著白菜土豆。
“我媳婦說你們回來一定沒來得及買菜,讓我送些來。”說著把筐遞給秦淮。
秦淮沒有接他的筐,冷冷的說了句“無功不受祿”就要關門。
“這位兄弟等等,我家婆娘當年難產,是夫人出手相助,我沒有什么好東西報答,所以~”
不等他把話說完,秦淮接過他手里的筐。“我家沒有筐。”
“沒事,沒事,筐也給你們了,我回去再編就是。”說著潘軍離開。
農村冬天一般都兩頓飯,只有干活的人家三頓。
夕陽還有一絲余光人,秦淮和馮嬤嬤迎來送往的忙活了一會。村里知道秦家回來人,不少村民感恩,都送來了東西。雞蛋,咸鴨蛋,蘿卜白菜土豆,腌制的咸菜。
馮嬤嬤和秦淮歸置好東西,兩人閑聊。
“村民倒是純樸的,比起朝廷中人不知強了多少倍。”
“嗯,一會我把來的人都記下來,給小姐看看,以后還要往來的。”馮嬤嬤在國公府做慣了的,現在面對村民更是得心應手。
院門外,看著一波一波的人走了,李正對村長說:“你這回應該明白我為什么對秦淮客氣了吧,隨說秦家小姐虎落平陽,但我們不能當犬,以后的事我們誰也說不準,但受過的恩卻不能忘。”他拄著拐杖,一步一步走到院門口。
“秦家風光時沒忘了村民,如今有難,不能幫助也不要落井下石,做人有底線的好。”說完,他敲響了秦家大門。
村長,似乎是想通了什么,忙走過來對著李正施了一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