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讀,寫,擁有
- (美)克里斯·迪克森
- 2067字
- 2025-07-01 17:23:31
模仿技術和原生技術
人們有兩種方式來使用新興技術:(1)用來改進已經能做的事情,現在可以更快、更便宜、更容易或質量更高地實現;(2)做一些全新的,在此之前根本做不了的事情。在新技術發展初期,第一類行動往往更受歡迎,但第二類行動才會對世界產生更為深遠的影響。
對現有行動進行改進會率先發生,因為這更為直接。而發現新媒介真正的力量是需要時間的。當活字印刷術發明者約翰內斯·谷登堡(Johannes Gutenberg)在15世紀出版以他自己名字命名的《圣經》時,他刻意讓它看起來像一份手抄本。誰能想象一本書不是這個樣子呢?但正如計算機科學家、圖靈獎獲得者艾倫·凱(Alan Kay)所說的:“印刷術的真正意義不在于模仿手寫版《圣經》,而在于150年后以全新的方式來論辯科學和政治治理。”——這才是革命的催化劑。
以新的方式行事,需要想象力的飛躍。早期的電影導演拍攝電影就像拍戲劇一樣,他們實際上只是用更好的發行模式來制作戲劇作品。直到真正的創新者意識到這種新媒介特有的視覺語言潛力后,電影制作才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電力的發展也依循了類似路徑。人們最初把煤氣和蠟燭換成電燈只是為了方便,直到幾十年后,人們才利用電網給從烤面包機到特斯拉等各種設備供電。
那些借鑒過去技術的設計有時被稱為“擬物化設計”。這個詞最初指的是在藝術作品中故意保留的,不必要卻有意義的設計元素。史蒂夫·喬布斯時代的蘋果公司普及了這一概念,[2]用數字化圖形描繪常見的物件,例如在讀書應用中使用木紋書架作為裝飾,或用垃圾桶圖標來表示刪除的文件。模仿設計讓人們易于與電腦屏幕進行交互?,F在,科技行業從業者用這個詞來描述那些模擬現有活動或體驗的技術。模擬已有事物會讓新事物產生熟悉的感覺,這有助于人們更快地適應它們。
整個20世紀90年代的互聯網都是在模仿。那時的互聯網主要是對互聯網之前的事物進行數字化改造:網站模仿廣告冊和商品目錄,電子郵件是寫信的延伸,在線購物則讓人想到郵購商業。人們將這一時期稱為只讀時代,因為盡管人們可以發電子郵件、提交數據和購買商品,但信息一般是從網站到用戶的單向流動。這好比一個只讀的數字文件,可以打開和查看,但不能編輯。當時,網站制作屬于專業技能,大多數活動也不涉及向更廣泛的受眾群體發布信息。
今天已經很難想象,但從20世紀90年代到21世紀初的互聯網,和現在全天候在線的高速移動互聯網是完全不同的。[3]彼時,人們只能坐在笨重的臺式電腦前間歇地“登錄”互聯網,一般是為了檢查電子郵件、做旅行計劃或瀏覽網頁。圖片加載得很慢,視頻流媒體即使在正常工作狀態下也極不流暢。大多數人通過調制解調器撥號(緩慢的固定電話線路連接)登錄網絡,在今天看來這樣的龜速上網簡直令人抓狂。
即使在互聯網公司熱潮的高峰時期,人們對互聯網的熱情也就那樣。2000年3月,在人們的熱情達到頂峰之前,美國國家工程院將互聯網列為20世紀最偉大的工程成就排行榜第13位。這項創新排名在無線電和電話(第6位)、空調和冷藏技術(第10位)以及太空探索(第12位)之后。[4]
然后,砰的一下,泡沫破滅,股市全面崩盤。2001年,亞馬遜的股價跌至歷史最低點,市值縮水至22億美元(還不到現在的0.5%)。[5]2002年10月,知名民意調查公司皮尤研究中心詢問美國人會不會選用寬帶上網,[6]大多數人都表示不會。人們使用互聯網主要是為了收發電子郵件和“網上沖浪”,用得著更快的網速嗎?主流共識是互聯網確實很酷,但用途有限,而且可能也不是一個理想的謀生之地。市場崩潰也證明了這一觀點。
然而,雖然互聯網行業陷入了困境,但也正處在即將復興之際,一場規模雖小卻日趨壯大的力量正在匯聚之中。
到了2005年左右,技術專家開始探討互聯網原生產品設計。如果說模仿意味著雷同,那么原生則意味著創新。新的服務層出不窮,它們充分利用了互聯網的獨特功能,而非僅僅模擬線下的同類產品。重要的新品包括博客、社交網絡、在線約會、公開簡歷制作和照片共享等。API等技術創新使得互聯網服務之間能夠實現無縫集成。網站變得具備互操作性,同時也變得動態化,能夠自動刷新。應用程序和數據的“混搭”突然遍地開花。網絡流動了起來。
理查德·麥克馬納斯(Richard MacManus)在2003年4月于其早期頗具影響力的科技博客讀寫網上發表的首篇文章中,對此做了精彩闡述:“萬維網絕不應該止步于一個單向發布系統,然而在萬維網前10年的發展中,網絡瀏覽器一直是一個只讀工具,”他寫道,“現在的目標是將萬維網轉換為雙向系統。普通人應該能夠像瀏覽和閱讀網頁一樣輕松地寫入內容?!?span id="h9gnigr" class="super">[7]
互聯網遠遠不止一個只讀媒介,這一點給新一代的建設者和使用者帶來了靈感和活力。這種對互聯網的重新構想,使得任何人都能輕松創建內容并將其呈現給廣大受眾——不僅能接收信息,還能廣播信息——這開辟了全新的可能性領域。于是,網絡開啟了下一個階段,人們能以史無前例的規模自由消費和發布信息——這在互聯網之前的世界里是從未發生過的。
眾所周知的Web2.0,即讀寫時代,來臨了。
[2]Nick Wingfield and Nick Bilton,Apple Shake-Up Could Lead to Design Shift,”New York Times,Oct.31,2012,www.nytimes.com/2012/11/01/technology/ap-ple-shake-up-could-mean-end-to-real-world-images-in-software.html.
[3]Lee Rainie and John B.Horrigan,“Getting Serious Online:As Americans Gain Ex-perience,They Pursue More Serious Activities,” Pew Research Center:Internet, Science & Tech,March 3,2002,www.pewresearch.org/internet/2002/03/03/get-ting-serious-online-as-americans-gain-experience-they-pursue-more-serious-activ-ities/.
[4]William A.Wulf,“Great Achievements and Grand Challenges,” National Acade-my of Engineering,The Bridge (vol.30,issue 3/4),Sept.1,2000,www.nae.edu/7461/GreatAchievementsandGrandChallenges/.
[5]“Market Capitalization of Amazon,” CompaniesMarketCap.com,accessed Sept.1, 2023,companies marketcap.com/amazon/marketcap/.
[6]John B.Horrigan,“Broadband Adoption at Home,” Pew Research Center:Inter-net,Science & Tech,May 18,2003,www.pewresearch.org/internet/2003/05/18/broadband-adoption-at-home/.
[7]Richard MacManus,“The Read/Write Web,” ReadWriteWeb,April 20,2003, web.archive.org/web/20100111030848/http:/www.readwriteweb.com/archives/the_readwrite_w.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