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5章 結婚老風俗(5)

海枯石爛同心永結秋桂香濃月圓花好

地闊天高比翼齊飛洞房情恰志合道同

云擁妝臺和風正暖節育人家喜隨春至

花迎寶扇麗日方長晚婚夫婦福與日增

祖父母房門用聯

堂上欣享老來福家庭有幸孫娶媳

階前喜現孫慶婚賓容尤歡子作翁

子作阿翁舒晚景翁姑表率勤為首

孫為快婿慰余年兒媳承歡孝在先

門書喜字乾坤大子作公翁舒美景

象到新人日月長孫迎玉女度良宵

我愛媳賢媳愛我孫兒完婚合家喜慶

賓來宴樂宴來賓賓客酌酒滿座歡騰

子女完婚合家喜慶男婚女嫁處處從簡

親朋盡醉滿座歡騰移風易俗事事當先

父母房門用聯

幸逢吉日辦婚事含笑歡迎賓客至

巧遇良辰會親朋吹簫引得鳳凰來

喜看鳳侶諧歡日銀鏡臺前人似玉

恰是風華正茂時茜紗窗下語如詩

成全兒女終身事喜做公婆償夙愿

了卻父母一片心欣看兒女結良緣

禮樂于今歌大雅桃李飄香滿門喜

兒郎從此建新家媳兒恩愛百歲歡

吉星在戶煥喜氣高堂父母同喜日

良友臨門輝錦堂雅座賓朋共賀時

兄弟房門用聯

謝我親朋來燕賀完聚弟邀千里風

為余合弟結鸞儔勤勞兄聽五更雞

勤勞致富須共勉弟媳賢慧春在戶

和順持家貴相幫妯娌聚和喜盈門

兄結良緣遂意愿弟恭兄勉家室好

弟懷遠志振家聲夫唱婦隨愛情深

兄沾春意搖花影兄持晝燭招紅影

弟感詩情溢酒香弟閱詩書伴綠窗

多謝親朋來燕賀戚友咸夸新嫂好

喜期胞弟結鸞傳鄉鄰皆道小姑賢

姐妹房門用聯

互諒互幫春永駐互幫互學生活好

同心同德樂無窮相敬相親日子甜

哥結良緣妹欣喜弟余得遂三生愿

嫂懷淑德姑笑顏姐我應知四美篇

姑嫂稱賢贏美譽兄結鸞儔門結彩

公婆得意坐春風妹迎鳳嫂戶迎春

客房門用聯

筆墨抒情娛歲月兩袖清風書作伴

詩書有意度春秋一窗明月酒為情

房前奏樂迎賓客文明詩友房中客

門外吹笙引鳳凰遠戚近鄰座上賓

入目風光今勝昔桌上奕棋爭勝負

舒心景色去還來房中雄辯論興衰

廚房門用聯

稱心美眷人人喜妙手調羹能適口

適口佳肴個個夸奇緣配偶自歡心

廚內精心調五味廚中妙手調美味

堂前聚首會三親席上金盤散奇香

廚內青蔬酬上客五味烹調香千里

堂前珠履看新人三鮮蒸炸樂萬家

門迎淑女廚添味天庭借得瑤池酒

酒宴佳賓盤有魚江里捧來漢水魚

各地民間婚慶風俗

潮州婚歌

潮州婚歌是粵東潮州一帶的民間婚姻風俗。每逢新娘出閣的時候,都要舉行踏火煙的儀式,然后從廳堂又進內房,在這個儀式舉行的時候,就須有人在旁誦唱頌歌的歌辭——踏火煙新娘舉步踏火煙,早得麒麟是男孫,夫唱婦隨同心腹,孝順爹媽欲殷勤。

金蓮移步踏火煙,夫妻偕老百年春,

兒孫金馬玉堂客,五代同堂孫抱孫。

進廳堂

火煙踏畢步再移,款款蓮步進廳邊,

金玉滿堂福祿壽,來年定得狀元兒。

入房間

阿娘玉步進房中,琴瑟和鳴早得男,

夫榮妻貴同偕老,子子孫孫掌朝綱。

佳人進步洞房邊,好像唐朝郭子儀,

七子八婿來慶壽,兒孫個個穿錦衣。

新娘移步進蟾宮,駕鳳成雙得和鳴,

老君來送麒麟子,代代兒孫做公卿。

潮汕看新娘

民間春節元宵節之際,潮汕有看新娘風俗。新娘裝扮一新,頭戴龍圍鳳冠,梳板刀髻,現代改為戴文明冠,身著彩衫花裙,由家人或伴娘陪伴到廳堂讓人觀看。新娘先是捧扇遮面,看客做詩四句,新娘才放扇露臉。所謂四句都是吉祥祝福的內容,也有做詩者作些不三不四的粗陋歪詩。伴娘一般不讓新娘露臉,只是敬煙敬茶,請做佳句婉轉調和;如果調和不了,那么專吃這碗飯的喜娘(又稱青娘)就要使出看家本領,做詩“回敬”,往往反令做詩者敗北。

這些喜娘是民間詩界的老將,吃慣千家萬戶飯,是牛角越尖越敢過嶺的人,往往有贏無輸。也有做詩者是故意弄的,做“四句”時先念出二疑句:“新娘面似桃花紅,在家尚會交摻人。”這“交摻人”三字,潮俗有兩種含義:一是能聯系人團結人屬褒義。一是與人搞不正當關系屬貶義,當喜娘聽到這種疑句時,立即警惕準備回擊,忽又聽唱道:“所摻同寅好姐姐,學文學武學針工。”便裝笑臉敬茶。還有先念二句好句穩住喜娘然后做詩的,如:“新娘娶進來,十年生九個。”這“十年生九個”,對于喜歡千子萬孫的人來說是不嫌多的,故也以為是妙辭。如果唱道:“五個抽鴉片,四個賭紙牌。”做詩者唱后拔腳即溜,這時喜娘也有不客氣的,會咒罵起來的。戲語傷人是不合世情的,往往受人譴責。如果做詩者乘機諷刺喜娘,那就可能形成斗歌。民間俗稱斗邪歌。

過埠新娘

過埠新娘是廣東僑鄉一帶早先流行起來的一種婚姻形式。過去,在海外謀生的華僑男多女少。已屆婚齡的青年男子,若要娶個相同種族的配偶在國外生活,只能回國或向港澳方面物色,加上當年的交通不便,旅途往返需要較長的時間和費用,過埠新娘便應運而生。過埠新娘的相親是通過書信進行的。由某方的親友做間接介紹,男女雙方即互寄全身及半身的近期照片各一張,并附上各自詳細的身世資料(包括家庭狀況、簡歷等),待雙方互感興趣后,才做進一步的書面接洽,直到議論婚嫁的條件。至于雙方是否情投意合,就要等到婚后才能下結論。

一旦婚約議成,男方便要匯寄聘金和旅費并且代為辦好僑居地的入境手續,通知女方按時起程到國外成親,這便是過埠新娘了。到后來,交通狀況有所改善,過埠新娘的議婚形式也有了變化,多由男方由國外返回香港小住一段時間,待物色到滿意的對象后,經過短期交往,談妥條件辦好手續,便先行離開。然后女方才帶著嫁妝出國去做過埠新娘。

過埠新娘也并非只向國外輸出,在香港輸入的過埠新娘也有不少。較早出現的是從泰國而來,她們多是在抵達香港后,才通過職業的婚姻經紀人找到那些急于結婚而手上又有一筆存款的單身漢。雙方通過接觸后,若有意便可立即議價成交,結為夫婦。

這種過埠新娘大多不懂中國話,到香港也只是為了謀求生計,所以在婚后也有突然失蹤的。此外,還有一種船上生活的船上新娘。那是香港漁民在我國沿海一帶所娶的妻子。婚后新娘下船助夫捕魚,回到香港后因領不到香港的身份證而不能上岸,只好日夜留在漁船上,過著浮家泛宅的生活。

潮陽婚趣

廣東潮陽民間女子出嫁,至今仍保留著一些古老的習俗,其中有一些是饒有趣味和頗具特色的。比如:

吊豬

夫家前來迎娶的花轎,轎前必須吊掛一塊肥豬肉。當地叫豬。傳說此習俗始于明代。當時任江西提督的潮陽縣人李陵告假在家,一日見到鄰居抬著花轎要去娶新娘,李陵說是日乃“羅猴”(民間傳說中兇煞的一種動物)尋食日不吉利。但花轎已出門,鄰居請教李陵有何解救辦法。李陵便建議在轎前吊一塊豬。如遇“羅猴”,豬可為食物,新娘便可保平安。鄰人照辦。此后其他人家要娶新娘,也依法在轎前吊豬,以避煞驅邪,逐漸形成習俗沿傳至今。

現在雖然沒有花轎,但還有人把一塊豬吊在載新娘的車上。

潑水上轎

新娘艷妝濃抹款款移步,跨上迎娶花轎。這時,新娘娘家的人,便要端一盆清水,向花轎潑灑,邊潑邊念著水潑上轎,新娘變新樣的順口溜。這是取潮州話轎與樣合轍押韻,而又寄寓著娘家親人對出嫁的新娘的祝愿。現在有坐車出嫁的姑娘,她的家里人仍然要向車潑水和念那句祝福語。

吃甜飯

新娘過門后隔天一清早就要起床下廚,自己動手做一碗甜米飯。待公公婆婆以及丈夫的兄弟姐妹起床后,逐一請他們嘗一點。新娘做的這碗甜飯,糖要從娘家帶來,據說還必須用一口自己的唾液滲進米湯中。當然,唾液摻米湯得悄悄進行,吃的人也不必多問。據說夫家的人吃了含有新娘唾液的甜米飯,新娘和全家大小就會融洽相處,生活和睦,互敬互愛。

粵東婚俗

過去,聚居粵東的饒平人嫁娶,一般都是聽從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但在這種婚姻習俗的繁文縟節中,卻包含著追求幸福、繁衍嗣續、悅親睦鄰等美好祝愿。待嫁的少女企望配得稱心如意的丈夫。元宵節夜就是她們向父母表示爭取自己選偶權益的時機。她們跑到菜園里,將嫩生生的芥菜,俗稱“大菜”做坐墊,虔誠地禱告——坐大菜,將來嫁個好女婿。

如果做父母的著急子女的婚配,那就須向別人家討求一條捆縛煙葉的草索,被求的農民自會慷慨相贈,帶回家門口時須念念有詞:“阿奴個姻星浮了。”倘使女兒的婚事屢議不就,做母親的就要將一根掃帚草編入女兒的辮子里,一邊暗暗祝誦:“編掃帚草,出門人搶走。”

相親時不一定男女主角上場,多半倒是由父母或親屬代為目測。當相親而又雙方同意之后,男家就須擇日送聘金聘禮。而女家回贈的禮物中有一樣是必不可少的,就是一片割而未斷的豬肉,美其名為“二鴛鴦肉”,以示“血肉相連”之意。新娘臨近出嫁前須擇日沐浴更衣,這時又有一番講究。浴盆中須放入石榴等十二種植物的花或葉。洗浴完畢讓新娘坐在浴盆里吃下兩個熟雞蛋,以祈婚后產育順利。新娘穿的衣服里里外外都不能縫上袋子,意在不把父母家的幸運帶走,今后全賴自己到夫家開創新局面。

新娘離開娘家時還要大哭一場,以表對父母的孝心和對諸手足的骨肉情深。如果新娘樂而忘哭,那么伴娘就會偷偷擰她一下。新娘得到暗示,當然就照哭如儀了。如果成婚日是所謂白餐日,只需在花轎前掛上一小塊豬肉,白虎得到賄賂自然就不會來擾亂了。實際享用這一“賂物”的卻是扛花轎的轎夫。

新娘上轎后須噴紅花水以驅除邪氣,下轎后須跨過一束點燃冒煙的稻草,以祈取得新娘跨火煙,明年生男孫的效果。引導新娘完成婚禮的是親屬中一位有福氣的長輩女性。所謂有福氣指夫妻雙全、子孫滿堂、德高望重等。

拜堂后的禮節,似乎是對這種非自由戀愛的婚姻加以補救的措施,使這對此前很少接觸甚或素昧平生的新人,獲得一點類乎強制的調情,那對于注重男女之大防的封建禮教,實在頗有諷刺意味。這類事情是拜堂之后,新郎、新娘首次同桌同膳,由有福氣者喂之,并且各自只吃了半碗之后,交換剩余的飯吃下。合巹之際新婚夫妻坐于床的兩端一塊兒吃合房圓。

迎新郎與擺禮

所謂迎新郎就是招女婿。迎新郎時必須由新娘領著七個未婚姑娘去迎,當地人稱之為七巧搭橋渡雙星,這個風俗在秦嶺巴山地區頗為流行。迎新郎的禮儀十分簡便。到男家里之后一切由新娘出面操辦。如勸慰男方的雙親,接收和清點陪嫁,邀請新郎娘家的客人,催促新郎起程等。在新郎起程之前,還要將彩禮擺出來,讓賓客們觀賞和評論,此舉稱為擺禮。在擺禮的時候,雙方還要說個四言八句。新娘這樣說道:

麻雀雖小,肝膽俱全;

穿戴衣帽樣樣件件;

雖不夠如意卻也不失體面;

請親戚朋友都來觀看評點!

接著新郎的父母接著說:

山高水不斷開親整一年;

花紅綠葉墊兒媳操心又花錢;

禮物整潔美好兒子福分不淺;

有啥不周不到請大家多多包涵……

唱著唱著接親的人便把新郎迎進女家。舉行過結婚儀式之后,迎親的七巧姑娘再把新娘新郎擁進洞房。

南陽“悄婚”

我國廣大農村結婚儀式都是熱熱鬧鬧的,可是在河南南陽,卻有一種特有的婚俗——不貼喜聯,不請客,不用花轎,不請樂隊,不放鞭炮,而且都是在夜間不加聲張悄悄地迎接新娘過門。原來自從明太祖朱元璋統治天下,建立大明帝國以后就把他的許多兒子分封到全國各地,以加強其封建統治。當時南陽(那時叫南陽府)也封有一個藩王,掌握全府十三個縣幾百萬人的生殺予奪大權而且是世襲的。到了明朝末年,最后一個藩王越發得壞。這個藩王叫什么名字,由于年代久遠早已失記絕傳。只因他姓朱所以人們都叫他豬王。這個豬王不僅是個橫征暴斂嗜殺成性的殘酷暴君,而且是個道德淪喪寡廉鮮恥的花花太歲。他一接位就在南陽府城的中心修了一座王府,又在王府內建起一座高達數丈的假山,登臨其上可以俯瞰全城。他每天不理政事在山上吃酒行樂,荒淫無恥,無所不為。最可恨的是他在酒醉飯飽之后,東張西望,指指點點,只要他看到了有人家抬花轎娶媳婦,或聽到喜樂他便指使爪牙馬上把新娘搶來享受初夜權。就這樣,被他糟蹋的青年女子不知有多少,人們對他恨之入骨,只是在他的淫威之下,敢怒而不敢言。于是便想出了這個辦法:在夜間結婚,而且悄悄地進行。時間久了便相沿成習,成為一種傳統習俗。

婚禮掛門簾

在河北省的承德隆北一帶流傳著結婚掛門簾的習俗。在舉行結婚儀式那天,新娘的嫁妝要先送到男家,然后由新娘的弟弟陪著新娘和送親的人們再到男家去。等新娘新郎進入新房之后,新娘的弟弟便拿出一條門簾掛在新房的門上。門簾多為紅色或粉紅色上繡鴛鴦戲水或秀水奇峰絢麗多姿,豐富多彩甚是喜慶。新娘弟弟掛完了門簾,男家要送一個紅色的小包稱作喜錢,包里裝著四元六元八元不等,不過都是雙數,意思是希望新婚夫婦成雙成對白頭偕老。

掛門簾這一習俗由來已久。傳說西漢時期匈奴四起,漢王為了邊境不受侵犯,并促使匈奴對漢王稱臣納貢,便采取通婚方式以達到兩國和善的目的。后宮明妃王昭君自請北嫁匈奴,漢王十分高興,立刻認她做義女,并為她的出塞準備了極為豐富的嫁妝,從日常用品、五谷種子、工藝繪畫到首飾衣物、金銀財寶,應有盡有樣樣俱全。昭君是個有膽略有心計的才女,她用了整整三天的時間把這些嫁妝一一查看完畢,便對漢王說道:父王,還缺少一件東西。漢王心想,你是我為了和親才認下的義女,按說這嫁妝已經是很豐富的了,怎么還缺東西?于是便問還缺哪一樣呀?昭君說孩兒聽說草原上的房屋不比咱們這里的皇宮,那屋子雖有門可是不掛門簾,人在外邊一眼就能看到屋里,多有不便。父王何不把宮中的門簾送給孩兒,一來遮屋擋門為孩兒方便;二來孩兒天天看著門簾,也就天天想念家鄉了。漢王聽后覺得很有道理,便立刻差人去做門簾,并命專使護送門簾,在婚禮那天為昭君掛在門上。

據說后來唐朝文成公主下嫁藏王松贊干布時,唐王也曾令太子親送文成公主,并在成婚的當天為文成公主掛上門簾。這樣,新娘弟弟掛門簾這一習俗便一直流傳了下來。解放后,人民生活富裕了,購買力也提高了,陪嫁中的門簾不僅是實用品,更多的已經成為裝飾品了。

近年來雖然婚禮從簡,門簾卻仍然還要掛,而且一定還要新娘弟弟來掛。如果新娘沒有弟弟也要從娘家請一個小男孩來掛。

主站蜘蛛池模板: 嘉义市| 岗巴县| 广河县| 石城县| 竹北市| 逊克县| 巫山县| 永胜县| 通渭县| 顺平县| 浦江县| 汝南县| 汤原县| 衡东县| 云浮市| 镇远县| 丰都县| 鲁山县| 萍乡市| 双桥区| 宜宾县| 罗源县| 连城县| 宁陵县| 福建省| 准格尔旗| 孙吴县| 朝阳县| 拉孜县| 京山县| 榆社县| 类乌齐县| 江西省| 永靖县| 会昌县| 浪卡子县| 磐安县| 安塞县| 铁岭市| 冷水江市| 闻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