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禮節民間風俗(2)
- 禮儀實用百科(中國民間文化叢書)
- 嚴鍇主編
- 5731字
- 2015-03-31 16:30:40
頓首叩首,九拜之一。古人席地而坐,姿勢和跪差不多,行頓首拜時,取跪姿,先拱手下至于地,然后引頭至地,便立即舉起。因為頭觸地時間很短,只是略作停頓,所以叫頓首。頓首是平輩之間的拜禮。稽首是稱揚之辭,頓首是請罪之辭。后來,又因其拜禮至重,人們在有重大的事情請求時也用“頓首”。如《左傳》記楚人申包胥因為國家危亡,在秦適九頓首于趙宣子,以求秦國援兵。
空首拜時,頭至于手,所以也叫“拜手”。行空首禮時,跪而拱手,頭俯伏至于手,與心平,也就是說,拜時,頭不至于地,所以稱“空首”。空首是男子常用的拜禮,上下尊卑均可使用。
吉拜施用于賓、祭、嘉好之事的禮節。拜時拱手,右手在內,左手在外。
兇拜與吉拜相對,拜時拱手,左手在內,右手在外。
振動之拜關于此禮,有兩種猜測:①用于兇事,振就是“踴”,也就是跳腳哭;動就是慟。②在行拜禮時,應和著音樂的節奏。
奇拜即一拜,“奇”讀為奇偶之奇。
褒拜指的是再拜“兩次拜”以上。褒是大的意思。如《左傳》僖公十五年所說的“三拜稽首”,定公四年所說的“九頓首”,都是“褒拜”。古人行禮,多用一拜。有的再拜以加敬,三拜以示周遍,都是褒大之拜。
肅拜婦人之拜,跪而俯首下手。比空首拜手的禮節都輕,肅拜是跪而微俯其首,手垂下,這樣,頭雖然俯伏下來,但未至于手,手雖然垂了下來,但沒有著地。
凡是吉拜,拜時拱手,左手在內,右手在外,剛好婦與男子相反,這也就遵從了“男左女右”的習俗。婦人吉事,即使國君有賞賜,也只是肅拜就可以了。婦人之拜,在上古時都是這樣的,如蘇秦將游說楚王,路過洛陽時,全家人在郊外三十里外迎接他,“妻側目而視,側目而聽;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謝”。《隋志》記皇帝冊封皇后,皇后先拜后起,皇帝后拜先起。到了唐朝武則天時,為了尊崇婦人,婦人始拜而不跪。
肅拜是九拜中最輕的一種,軍隊中也用肅拜,因為將士披甲,不便于拜。
再拜拜兩次,表示禮節隆重。再拜之禮,用于平輩之間。如果是臣對君,再拜之外,還要行稽首禮。
百拜多拜的意思。
拱手合抱以表示敬意。合抱,一般是左手在外,右手在內。如遇兇喪,則右手在外,左手在內。
揖拱手為禮。現稱“作揖”,是賓主相見時的禮節。拱、揖一般用于非正式場合,平素十分熟悉的人也往往用此禮節。
長揖比拜較輕的一種敬禮。不分長幼卑尊皆可使用。拱手高舉,自上而下。這是站立時最表示敬意的一種姿勢。
鞠躬兩腳并攏,兩手下垂于大腿兩側,彎曲上身以表敬意。現仍用于某些集會及祭掃亡靈的場合。
唱諾舊時男子給人作揖的同時出聲致敬的一種禮節。宋代已很流行。
道萬福舊時女子禮節。唐宋時婦女與人見面行禮的同時常口道“萬福”,意為祝對方多福。行禮時雙手手指相扣,放至右腰側,彎腰屈身以示敬意。
坐古人席地而坐,姿勢是:兩膝著地,兩腳背朝下,臀部落在腳后跟上。坐姿像跪,但有不同,主要是跪時身體要挺直,臀部須離開腳后跟。
踞古代一種較為省力的坐法,即帶踞。姿勢是腳板著地,兩膝聳起,臀部向下而不貼地,和蹲一樣。
箕踞最不恭敬的一種坐法。姿勢是臀部貼地,兩腿張開,平放而直伸,像箕一樣。在他人面前箕居是對對方的極不尊重。但有時又可作為不拘小節的表現。
長跪聳身而跪。古人席地而坐,兩膝著地,臀部緊靠腳后跟。伸腰及臀而兩膝柱地為跪。挺直腰板以示敬意和莊重則為長跪。最初稱“跽”,因為跪時挺身直腰,身體似乎長長了,所以又稱“長跪”。
席次席位的次序。古代室內席次以東向(坐西面東)的最尊,其次是南向,再次是北向,最后是西向。堂上席次與此不同,以朝南為尊。
寒暄問候起居寒暖的客套話。舊時多在拱手的同時說“久仰久仰”或“幸會幸會”,然后詢問對方家人是否安好等。
投刺投名片(帖)求見或代為拜賀。古人把自己的姓名、籍貫、官爵和要說的事項刺在削好的竹片上或寫在紙上,叫“謁”或“名帖”。唐宋以后,“名帖”
的使用相當盛行。學生、下屬拜謁老師和上級,都得先投遞“名帖”,然后方能謁見。但到了明清之際,又盛行只投刺、不見面的陋習。拜客者并不是真的想拜客,只在門口投刺,表明“來過了”,于禮不失。所拜之人,有的根本就不認識;甚至連馬都不下,只讓仆人帶著自己的名片到處“投刺”。古書中曾描述這種投刺拜客者心情,坐在馬背上在人家家門投刺,又唯恐主人出來,主人也擔心客人進去。
見面執摯周代見面禮儀,摯通蟄,即禮品。周代人拜謁尊長及走親訪友必須攜帶見面禮物,天子以黑黍釀成的酒為禮,諸侯以玉為摯,卿以小羊為摯。一般老百姓多以家鴨為摯,但也因男女長幼之別而有多種,如學生以一束干肉為摯,婦女以水果為摯等。
古人的“執摯”不同于今天走親訪友時的饋贈。一是不能無摯;二是不能根據自己的經濟條件隨意選擇以何為摯,什么樣的人以什么樣的物品為摯是一定的;三是摯并非饋贈之物,除表示禮貌外,主要作用是表明身份,在一般情況下,都應在第二天回拜時原物送還。
回拜也稱“回訪”。客人來訪后,主人也應前往復見客人,俗稱回拜。
若有來而無往,則為失禮。古時回拜以異日為敬,后世則以同日為肅,至近代可根據情況隨意確定回拜日期。
古時,客人來訪必須帶見面禮,回拜時應送還客人帶來的禮物。但后世回拜時忌原物送還,只有在拒絕對方時才用這種不受禮的方式表明態度。
以趨示敬趨即小步疾走。卑幼拜見尊長;或經過尊長面前,都不得大搖大擺或慢騰騰地踱步,而應低頭彎腰,小步疾走,以示敬意。后世相沿成俗,現在與久別的親友和尊長見面,仍要快步走向對方,然后握手問候,否則為失禮。
前行示敬卑幼與尊長同行,不可率先走在前頭,應請尊長前行,以示尊敬。陪同客人也是如此。主人需引路時,應說“那我就先走了”諸如此類的話,以示歉意。
握手古代人以石塊、棍棒等為武器,若遇陌生人,彼此無惡意,即放下手中的東西,伸開手掌讓對方撫摸手掌心,表示手中沒有武器,這種摸手習慣沿襲下來,成為今天表示友好的禮節。
通常是雙方伸出右手相握。緊緊相握,屢握不止者表示雙方情誼深厚;戴手套時需先取下手套再握手。男人在平輩間握手不論誰先伸手皆可。男女之間握手,一般應由女方先伸手,輕握片刻即可,否則為失禮。多人相握,不能交叉。
敬鼻煙壺蒙古族牧民相見禮俗。客人至家中,主人將一袋裝有煙粉或藥粉的小壺敬獻于客人面前,讓其嗅一嗅。客嗅后以禮相答。
獻哈達藏族相見禮俗。哈達為白或淺藍色絲織品,亦有棉或麻織品,哈達愈長,意愈隆盛。獻時躬身以雙手捧獻給對方,受者若與獻者地位相當,要雙手捧接,且要以自己的哈達回贈,否則為失禮。一般人向大活佛等尊者獻哈達,則將其置桌上,或受禮者腳下。生人相見必獻哈達,遇喜慶節日也以此為禮。
請安即問好。舊時卑幼對尊長的問候禮。平輩之間有時也以此為禮。
始于遼代,盛于北方。一足跪,另一足立地,垂手近踝關節。后來又演變為垂右手屈左膝。
婦女則“請雙安”,即以手撫雙膝,且同時屈之。
碰頭舊時藏族貴族相見禮俗。地位相當的貴族相見,以額頭輕輕相觸為禮。
伸手彎腰藏族相見禮俗。藏民平常相見,習慣伸出雙手,掌心朝上,同時彎腰以示恭敬。流行于青海、甘肅一帶藏民之中。
擁抱維吾爾、俄羅斯、哈薩克、滿族等少數民族久別相見時以擁抱為禮。平時相見多以稍稍彎曲身體為禮。
先問牲畜哈薩克族相見禮俗。哈薩克牧民賓主相見時,通常先問候“麻勒加濃曼姆”,意為“牲畜平安”,然后問“維玉興阿母”,意為“全家平安”。
接吻塔吉克族相見禮俗。婦女相遇以接吻為禮。
吻手塔吉克族相見禮俗。丈夫遠行歸來,妻子奔出,接捧丈夫伸過來的手掌,多次親吻;老者遠行歸來,青年一面向老人問安,一面躬身捧起老人右手,吻其手背。老人則親吻青年面頰,撫摸其頭頂,以示愛撫;青年男子相遇,則熱烈擁抱,然后俯身互吻緊握的雙手,并不停地互道吉祥。
抱膝而吻與捧足而吻塔吉克族相見禮俗。塔吉克族人久別相見多以吻手為禮。若遇尊貴長者則抱膝而吻或捧足而吻,以示敬意隆重。此屬大禮,只在個別特別隆重的場合才行此禮。
互道支持塔吉克族相見禮俗。塔吉克人途中兩人相遇,無論是否相識均要互相問候。若數人相遇,則將自己的雙手拇指并攏,并互道“要等力買克提”,意為互相支持。
隨兒孫稱呼長者隨自己的兒孫輩稱呼對方,以示敬重或敬意。如稱呼親家母為“他姥姥”。漢族和侗族、布依族等民族流行。
待客禮俗
送請柬請柬是請客的通知書。內容簡短扼要,裝幀美觀精致。現喜慶宴會,或舉行重大活動時,為表示對客人的尊重及邀請者對此事的鄭重態度,多向貴客嘉賓發送請柬。
敲門而后入往友人家拜訪,經先敲門為禮,通常輕輕敲三下。若主人家門大開,須先呼喊,待主人應答后進入,否則被視為失禮。
擁慧古代迎賓禮儀。慧即掃帚。賓客至,家中仆人雙手拿著掃帚躬身門前迎接,意思是說家中已打掃干凈,歡迎客人光臨。
燃鞭迎送迎送貴賓的禮俗。貴客新至,主人必早候于門外,引頸而望。待客人將入大門時,即燃放鞭炮,以示敬意。客人告辭主人亦燃鞭送行。
客來敬茶待客傳統禮節。客來捧茶以示禮貌、熱情,其方式又因地而異。敬客斟茶通常以斟半杯為禮貌,俗稱“茶七酒八”;有的地方則流行三道茶儀式。
敬生姜豆與芝麻茶湖南待客禮俗。客人新至,必獻茶于前。茶中除茶葉外,尚泡有炒熟了的黃豆、芝麻和生姜片。喝干茶水必嚼食其中豆子、芝麻和茶葉。吃這些東西忌用筷子等食具,多以手拍杯口,利用氣流將其吸出食之。
敬元寶茶流行于江南一帶。過年時,家中來客,主人在茶杯中放兩顆“青果”或“金桔”,俗稱“元寶茶”,意為祝新春吉祥如意。
客來敬煙待客除捧茶外,還需遞煙,漢族及許多少數民族均行此俗。舊時吸葉子煙者多擦凈煙桿吸口并裝上煙絲再遞給客人,有的還替客人點煙。遞香煙時忌單遞一支而要遞給煙盒。點煙時不能以一根火柴點三支煙。吸煙借火忌拿對方已經點燃的香煙。
茶七酒八客人來,主人敬茶以斟七分為好,不宜過滿;客人喝茶以留少許為有禮貌。而敬酒則斟八分,以不溢出為敬;客人須少飲,以免喝醉,對主人失禮。
嘗一留三江西、湖北某些地區待客習俗。正餐前主人先捧一碗有雞蛋、大塊肉或油煎豆腐的粉條或掛面給客人。若客人只看不吃,主人則不悅。但若客人非女婿、外甥等至親而將一碗全部吃光,則為失禮。通常須嘗一留三,以表示主人誠心待客,客人力食不盡。
宴請入席請客人先進,餐桌靠墻,對著門的一側,為主賓席。首先應請主要客人入主賓席,然后按自己的身份選擇適當位置。
點菜入席后,要先請主賓點菜,其余的客人也要—一讓到。客人往往不好意思點名貴的菜肴。客人點完,全靠主人布局了。點菜既要突出本地、本店的特色,又要照顧主賓的口味、喜好。這一切,在讓菜時都可以表達出來:“這個菜,您一定喜歡,請多用一點!”客人心領神會,格外高興。
祝酒通常在喜慶佳節以酒助興,以健康有益的祝酒詞來表達良好祝愿。碰杯時,先與主賓碰杯,然后逐一碰杯。以后,雖不必一一碰擊,也要舉杯示意。讓菜,應以主賓為先,然后依次恭讓。說話時嘴里不要嚼菜,要等嘴里空時再說。主人、客人都不能只同一兩人交談,要盡量照顧全面。吃東西要文雅些,少夾慢吃,不要發出聲響。
獻報酬陪客飲宴,主人先向客人敬酒,稱“獻”,客人飲畢需回敬主人,稱“報”;主人為勸客人多飲,必先飲以倡之,稱“酬”。今宴飲仍以先于賓進酒為敬。為勸飲常與客對飲,而以先飲為之導,且口稱“先干為敬”。
以歌勸飲舊時漢族富豪之家舉宴,多召藝人一旁侍候,以助酒興。而苗、彝、侗等少數民族則由主人唱酒禮于席間殷勤勸飲,若客不飲或飲之不力,主人會不高興。
行酒令酒令最初是宴飲時被推舉出來督查賞罰、防備酒禍的令官。后世酒令,還指飲酒時所做的爭輸贏的游戲,輸者罰酒。如聯吟是酒令官先念一句詩,要求宴飲者在規定的時間聯以詩的尾字取其諧音起頭迅速接念下一句,以下按順序類推,接不上者罰飲。多起渲染氣氛、增添雅興的作用。
子女不上桌客至設宴,多由家長(而且多為男性)作陪,不許子女上桌共餐,尤禁媳婦、女兒,否則為失禮。需等客人吃完了再吃。
飯后不喝酒客人必須先喝酒再吃飯,而且須主人作陪。如主人不喝酒,也不能在客人之前盛飯,否則為失陪,失陪則為失禮。客人如果剛吃過飯,不得再勸其喝酒。
按諧音,飯后飲酒即“酒后犯上”,被禁忌。
送客出門客人來訪,告辭時,主人應出門相送,親切道別,以示恭敬。
請年節酒春節元日之后親鄰之間互相邀飲,至十五日止,俗稱請年節酒。
此時請酒因在歲首,顯得格外敬重對方。春節期間為農閑,又備有較多菜肴,此時辦酒,較平日豐盛。
洗塵也稱“接風”,設宴款待遠來的客人。
餞行也稱“餞別”,泛指以酒食送行。有親友出遠門,必辦酒席為之送行。
折柳贈別古代贈別方式。折柳樹枝條贈遠行親友。
贈元寶親友遠出,親鄰多送八或十個煮雞蛋,名曰“元寶”,取一路順風之意。八暗含“發”,十為整數,取十全十美之意。
酥油抹額蒙古族待客禮俗。貴客至或遇重大節日舉宴,主人送上一瓶酒而先不給酒杯。瓶口上糊有酥油,先由上座客人或長者用右手食指蘸少許酥油而自抹其額,再依長幼之序遞抹,事畢主人才拿來杯子斟酒敬客。
壓菜壓飯多流行于回族。款待客人吃飯時,主人須為客人壓飯壓菜,即使客人表示已經吃飽了,但仍要加少許,以示尊敬。客人若不吃,便有失敬之嫌。給客人端飯、端菜時均用右手,客人要用雙手相接,否則被視為不禮貌。
分雞心苗族禮俗。舊時嶺南一帶苗民以雞鴨為待客上品,又視雞心、鴨心為最貴重的部分。舉宴時,主人祝席間最有威望的人即把雞心(或鴨心)夾給客人,但客人不能獨自吃掉,需與同席的尊長同吃。
領牲彝族等許多少數民族待客禮俗。執活牲至客人面前,讓客人過目后再宰殺烹煮的一種習慣。旨在表明所烹之物非死物,更非借來或竊來之物,以此對客人表示敬意。
全席待客彝族待客禮俗。客至,論其尊重親疏,分別宰殺牛、羊、豬、雞款待。所殺牲必盡煮之,且自首至尾乃至四蹄并心肺雜碎均一一捧于客前,名曰“全席”,以示表示誠心待客。
以雙為敬滿族待客禮俗。客至,必留餐,多享以酒食。上菜以雙數為敬。
油茶待客侗族待客禮俗。油茶以糯米、茶葉、玉米等為原料,和油塊煮成。客至煮茶。
筷擺十全土家族禮俗。按習慣,杯中酒、碗里飯菜都要吃光吃盡。若主人再添,而客人不吃了,就把筷子在碗上擺成十字,意為“實在吃不下了”,表示對主人的尊敬。
敬嚼檳榔多流行于傣、黎等族。檳榔有消食健胃作用,家中來客,主人請吃檳榔,表示尊敬。若遠來客人不習慣,要加以說明,以求得主人原諒,否則被視為不禮貌。